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两课"教学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应顺应形势,积极参与大学生民族的培育过程,从中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来探讨"两课"教学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为"两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激发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发展既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思想、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因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精神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必须从德育核心目标的确立“、两课”内容的优化、校园文化的承载以及各系统的整合等方面激发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之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侯峻 《理论界》2005,(1):133-133
高校应重视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要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指导,以高知识含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优化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4.
高校“两课”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学内容。“两课”教师身负重任,岗位光荣。提高“两课”教学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理论素质,教学基本技能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庆地区高校依托地域文化优势,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要优化德育过程,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努力建立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高校德育一体化即以“两课”教育为主要渠道,同时与日常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为避免目前高校“两课”教育与日常思想教育“两张皮”及德育实效性缺乏的现状,应将具有德育功能的音乐艺术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并实行“两课”教师导师制。这是实现德育一体化、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贯彻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体现.西藏高校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任务更为艰巨,为此我们要结合西藏高校实际,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德育工作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姜明 《阴山学刊》2003,16(2):87-88
“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 ,不仅要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 ,而且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使“两课”更具时代感、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崔林 《阴山学刊》2003,16(2):91-92
“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 ,不仅要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 ,而且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使“两课”更具时代感、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付外仁 《阴山学刊》2003,16(2):85-86
“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 ,不仅要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 ,而且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使“两课”更具时代感、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郭美凤 《阴山学刊》2003,16(2):90-91
“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 ,不仅要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 ,而且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使“两课”更具时代感、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闫晓荣 《阴山学刊》2003,16(2):88-89
“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 ,不仅要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 ,而且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使“两课”更具时代感、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两课”教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肩负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高校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队伍整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个别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淡薄、为人师表言行不一和师德滑坡等问题.因此,对高校“两课”教师的德才要求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民族精神的现状等都亟需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确保弘扬和培育的效果,不仅要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时代化的关系,还要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健全网络,全方位渗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将“培育民族精神”写进了大会的正式报告 ,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历史与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极其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而要完成好这一神圣使命 ,首先必须对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历史的经验、时代的任务和大学生科学世界观形成的特点看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16.
社会实践是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两课"教学内容的现实感、吸引力和提高其德育的实效性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和分析高校"两课"教学中社会实践环节的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社会实践环节,是高校"两课"课程建设,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徐峰 《殷都学刊》2010,31(2):149-152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前进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这种精神和思想理念,成为凝聚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竭力克服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矛盾和困境,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一项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两课承担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任 ,由于与“以人为本”思想在目标及措施上的一致性 ,使二者可以融合在一起。两课教学也应肯定人的价值 ,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并运用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两课”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桂琴  秦书生 《理论界》2003,(6):129-130
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高等学校“两课”教学之中。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也对高校的“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利用高校“两课”这块教育阵地,做好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两课”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 一、信息网络时代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高校“两课”教学应与校园社团活动有机结合,使“两课”服务社团活动,使社团活动成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