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2.
张玉婷 《理论界》2013,(11):33-35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化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它促进了文化的普及,拓宽了大众的现代化生活空间,推动了社会大众统一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大众文化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发展模仿化、价值取向紊乱、过度商品化、标准化等问题.我们既不能一味否认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忽视其在迅猛发展中产生的的消极作用,而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定位,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大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对校园生活的影响已经波及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但是在分析受大众文化影响的大学生审美姿态时,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背景和人的成长阶段来进行分析,把审美批评建立在对时代的生活时尚和美学风格的把握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大众文化抑制了大学生的审美发育,而仅仅强化和突出感官刺激功能,大众文化的审美影响需要在廓清当代大学生审美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社会具有双重的根源及命运 ,一个源头是清教运动和新教伦理 ,它不仅注重经济活动 ,而且强调文化品格的塑造 ;另一个源头是大众消费和世俗道德 ,它本身就是一种激进的个人享乐主义 ,认为人的欲壑难填。虽然个人欲望历来在政治和宗教范围受到限制 ,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却肆意蔓延 ,并形成个人享乐和社会审美的感性世界。本来 ,美感产生或依附于人的生命活动中 ,审美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一种形式 ,深受认识功能和欲求心理的支配。在从肉欲到感性、从感性再到审美的发展中 ,感觉作为肉欲与审美的中介 ,如果被用来作为性美学的基…  相似文献   

5.
肖建华 《江汉论坛》2002,42(1):78-81
本文揭示了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自身的内涵和特征,找出了二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揭示了二种文化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内在联系。它们既使现代人获得了感性解放,消除了某些精神压抑,保持了人性,也使人的感性过分张扬和膨胀,带来了人自身的失落,具有某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其实存在着两种话语指向.一个话语指向是,大众文化因为与商品经济的物化逻辑合谋而对真理实施着遮蔽的策略;另一个话语指向是,大众文化又因其感性化的存在状态而为建构某种新的反科技理性维度的人性秩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发展在经济、政治、艺术、技术及理论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亟需治理的问题。为更好推进大众文化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对大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治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和生命活动的感性显现。感觉解放和感性革命的历史过程是进入现代文明不能超越和替代的历史阶段,它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建构和反思都有积极意义。那么,感性如何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呢?无论从文化史角度看,还是从西方艺术高峰角度看,抑或从欧洲文明史角度看,艺术、文化与感性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一次文明的昌盛期都伴随着相应的艺术繁荣。可以说艺术既是文明的感性动力,又是文化的象征物。感性产生艺术,才有了艺术的存在;艺术用它特有的视觉符号和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梦幻和追求,唤起人的生命精神。笔…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整体文化系统中两者不存在绝对的分界,因此一些人将这两者相混淆,尤其在大众文化日益审美化的状况中,更易产生误解。实质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认清这种区别,对强化审美文化和促进整体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守祥 《兰州学刊》2006,(10):85-8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也日渐明朗。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品格内蕴着莫大的吊诡。同时,大众文化的崛起使经典美学理念几近失效,新的美学原则一时之间又难以服众,尤其是大众文化以身体为依托的快感美学与快适伦理,现阶段明显缺乏伦理学维度的审美正义、背离了人类学维度的人文价值。因此,超越物欲至上、技术异化与娱乐至死,解决当代技术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思想难题,依然有待于努力。  相似文献   

11.
当下,艺术创造作为概念,俨然已被文化创意所替代。其原因主要有三:现代技术的革新、审美经济的勃兴和艺术自身发展对"美的艺术"观念的打破。在艺术创造向文化创意转化的过程中,对艺术创造形成内在规定性的美的神圣性并未得到有效延续,从而使艺术审美中潜藏的审美悖论凸显出来:艺术是呈现真理、引导本真生存还是创造"美丽学"之"美";艺术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审美价值还是追逐经济价值;艺术审美活动对人的主体性是审美超越与还原,还是审美满足与强化。由此,艺术创造转化客观上带来了现实感性的充盈,同时也造成文化垃圾的充斥。这两者无论在审美实践层面,还是在美学理论层面,都引发了诸多问题。在20世纪早期,西方诸多理论家已对此关注并深入反思,尤以海德格尔、本雅明为代表。虽然两人理论的基础、进路等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却从不同维度对当下如何突破艺术创造转化所造成的理论困境提供了启示。这种启示在于,重树美的神圣性对艺术创造及文化创意的内在规约,实现美从认识性对象到生存方式的转换,促成美学学科由认识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段虹 《北方论丛》2011,(3):123-126
马尔库塞晚年构思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基础上,确切地说,是对现代性的进程中的工具理性驱逐感性的批判,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恢复审美的感性思想。其间,他一以贯之地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反思和批判风格,反思了美学的概念,反思了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反思了社会现实以及现代人的生存。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想象力的重要性,它是形成审美的新感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马尔库塞形成了用审美改造现代技术独特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大众文化的两副面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建华  刘小明 《船山学刊》2004,(4):138-141,120
本人认为大众文化体现出两副完全不同的面孔:其一是由于它禀赋了形象与感性的特点而具有了娱乐消遣和审美解放的功能,对当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的稳定和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二是由于它只关心切己的私人感受、注重身体性而导致了它对精神追求的遗忘。  相似文献   

14.
陈孟 《北方论丛》2016,(1):131-135
大众文化是现代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状态。在伯明翰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以政治和经济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承载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蕴含着精英文化元素,精英文化来源于大众文化的土壤。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承载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凝聚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真正的艺术作为最精致的文化造物是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的最深刻的体现,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但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背景中,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异化。这种异化的艺术集中表现为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纬度的消解和大众文化的操纵性等方面剖析大众文化对人的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扬弃大众文化的异化,必须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恢复艺术和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本质,即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价值可分为满足人之生存需要的价值和满足人之存在需要的价值。前者的直接承载者是感性的物体;由于它们与货币具有同质性,所以是可以数量化的。后者的直接承载者是非感性的事物;由于它们与货币没有同质性,所以是不可以数量化的。但以社会分工、市场经济和算计理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却在不断把许多满足人之存在需要的价值数量化。这些价值数量化的结果就是:人的完整性的缺失、人的“自由”个性的“崛起”、人更加地具有“社会性”以及人与物和人与人的亲密关系的丧失。由此,西方传统中追求永恒和普遍的理性主义就走到了它的反面,在暂时的价值物中乐不思蜀。  相似文献   

17.
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洪岳 《文史哲》2003,1(3):53-58
现代派文学的诞生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互为参照的 ;“aesthetics”经历了由感性学到美学再到感性学的“游历”过程 ;在美学回归感性学的时代 ,现代派文学与审美现代性在非理性的价值诉求上是一致的 ,即美学经过了理性主义的“审美”阶段之后 ,随着“城市感性”的发育 ,进入了非理性主义的“审丑”阶段。而现代派文学的感性核心是关于身体的现代感性学  相似文献   

18.
景观社会中包括三类图像:其一是有实际生活功用的产品图像——设计产品;其二是供视觉消费的大众文化图像——影视动画等;其三是担负社会批判使命的当代艺术——精英艺术。三类图像各有功用,产品图像与物质社会同步,通过调动欲望刺激消费;大众文化图像作用于大众精神生活,满足多数人的日常审美需求;精英艺术图像坚守人文立场,致力于理性精神和艺术本体价值的重建。仅有产品图像和大众文化图像的社会是不完整和有缺陷的,坚持社会批判立场永远是人类高端艺术的标志。精英艺术图像不是现实生活的美化剂,而是消费时代的警示器,它并非传统精英艺术的自然延续,而是反传统精英意识的新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19.
文化建构人的价值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日益成为青年成长的主要文化情境。青年价值取向,是青年心理与周围文化世界的有机契合,在青年对大众文化的热情追随和狂热消费中,世俗与低俗共生、回归与沉沦同奏、感性与泛感性交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加强大众文化建设和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审美化: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守祥 《天府新论》2006,(6):127-131
作为审美泛化突出表征的大众文化审美化,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而对发生于每个人周围的各种泛审美活动加以观照,凸现了具体审美活动的文化维度及其意义,因此,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与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是促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成熟的大众文化文本,应该是既注重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性维度的意义追求,既着意于审美愉悦的“欢乐”性解放又不舍弃神性维度的精神提升,并以此制衡生活的表面化、形象化、感观化所带来的无深度的不可承受之轻,在世俗化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化的审美环境中,跳出日趋严峻的“欲望陷阱”、“反省缺失”和“欢乐空洞”状况,实现人类真正的审美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