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福建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福建省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为提升福建省服务业竞争力,应该确定服务业产业战略地位,完善服务业机制,发展交通运输产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在华东地区7个省市中的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发展因子、教育与科技因子是阻碍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资源因子和就业因子是次要因素,而社会福利和投资因子对其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竞争力提升对策: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宏观环境;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引导结构升级;依托制造业优势,寻求创新发展模式;主动接轨华东省市,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选取福建省8个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PCA)构建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可将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软件业作为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2、2007、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当前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层次较低,还难以满足本地制造业的需求。此外,相比较于2002年,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在减小。在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中,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和受到其他产业部门需求的拉动力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为评价对象,首先确立了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2007年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根据竞争力排名结果对每个行业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提升广州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研究发现,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存在较为明显的单向依赖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并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实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切实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二是调整流通型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三是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福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四是利用闽台对接,提升福建金融业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服务业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基于对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的评价,根据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理论假设,构建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1982—2017年的相关数据,通过逐步回归的计量方法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据此提出提升我国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服务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深入调查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构建了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出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竞争力的水平,指出产业投入、产业产出、创新能力是影响高技术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加大产业投入等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升辽宁省高技术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辽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背景下,本研究利用福建省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结合融合均衡度、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率和影响力系数等指标,分析福建省制造业整体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融合与互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处于非均衡融合形态,两大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以制造业为主,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渗透;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且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主要是传统服务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提出鼓励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发展,引导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发展,以及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政策建议,以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SDA经济增长因素模型,利用1997-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分析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化及其原因。研究表明:工业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工业内部结构由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变,服务业发展比重偏低;1997-2002年,出口扩张是驱动福建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002-2007年,福建省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技术进步;2007-2012年,省内需求是驱动福建省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应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自主创新、产业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福建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发展信息服务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福建省产业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具有区位比较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劣势是总量规模偏小、整体发展较弱;教育投入偏低,人才总量匮乏;科研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福建既有政策支持赋予的发展契机、产业转移带来的承接机会;又面临先进省市加速发展、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挑战.福建省应积极利用“两化融合”趋势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遇,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  相似文献   

12.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与制造业互利共生对于经济迈上新台阶的江西省来说意义突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虽然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快速发展,但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比较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基于江西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从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四个角度分析,得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但是没有与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依赖最终需求;科技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等结论。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机制;增强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构造产业融合度指标,从纵向角度测度和分析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水平。选择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4个沿海省份作为样本,与福建省进行产业融合度横向比较。研究发现:(1)福建省制造业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水平相对较高,与现代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度相对较低;(2)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融合水平相对较高,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融合水平相对较低;(3)从横向对比来看,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度在5个沿海省份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要进一步提升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应当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准确地量化评估财税政策、人力资源、交通基建、对外开放、金融支持等因素对福建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率,对有针对性地促进福建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有积极作用.通过对福建省九地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现行财税政策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效率,而人力资源、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及金融服务等因素的作用潜力尚未发挥.应通过合理的财税政策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结构,并以财税政策带动其他生产力要素的流动,以促进福建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集聚度差异较大、市域间行业集聚区分布不平衡;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较低,竞争优势尚未显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因分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为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适度集聚与专业化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突出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立足于其特定的发展史和区域经济态势。河南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缓慢、快速和稳步发展三个历史时期,表现出其与制度变迁的极大相关性。在特定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服务业呈现出诸如"三个转变"、发展瓶颈、二元结构明显和集聚效应凸显等重要特征。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应是: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明确行业差异、区域布局,优化政府职能;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推动消费者服务业发展;有序承接现代服务业转移。  相似文献   

18.
加快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尖端科技产品融合的新兴产业,包括影视、出版、音乐、艺术、时尚设计、软件游戏、广告、建筑设计等13个行业。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提高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可以有效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以河南省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进行探讨,从相互需求和波及效应两方面出发分析,旨在为河南省的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互动作用不稳定;制造业产业层次稍有改善,其中,中技术产业占主导,高技术产业发展进步缓慢,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力仍显不足;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处于升级阶段,现代服务业利用率增加缓慢,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有限。有必要加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从政府优惠政策及人才培养方面巩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揭示了生产者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提升竞争力的一般规律,并和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贡献非常明显。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作用在结构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另外,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在投入上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仓储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影响最大,金融保险业的投入对通讯和计算机制造业的贡献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