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思睿 《民族学刊》2022,13(5):122-129, 144
洛带是成都周边以客家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古镇,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在旅游开发前后发生了从“土广东”到“客家人”这一族群名称和认同的变化。本文指出,首先,在四川客家研究中,要区别“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闽粤赣移民的移民史,及其后裔成为土广东的认同的历史。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移民的本土化过程中,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与湖广移民后裔之间的族群互动,促使土广东这一族群形成。其次,四川客家族群形成受到整体性的客家族群形成和地方文化精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东山客族”的名称出现,主要受到“民系-文化”客家研究范式的影响;1999年开始,土广东这一族群名称变为了客家人,该变化体现了全球性的客家网络、地方发展、文化精英对于族群形成和认同重塑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宗族是广东客家应付环境的第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这个形式没有完结 ,村落是第二种有效组织形式 ;族群认同的实质为族群边界 ,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意识 (对客家人的起源、习俗、信仰的相同看法 )、共同的体质特征使客家人不容易丧失自己的文化边界 ;客家与其他族群、客家族群内部既有冲突 ,也有融合。冲突具有双重功能 ,它使客家人清晰地认识到己方与他方的族群边界 ,展现出客家的生存能力 ,融合则使他们以模糊族群边界的代价吸收外族群的先进文化发展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论客家族群与近代基督教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族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在由中原迁徙南方、港台和海外的过程中 ,历史培育了客家人朴实、勤劳和善良的民族性格。由于历史原因 ,客家人与土著居民曾发生过误解 ,甚至冲突。1 9世纪中叶以后 ,基督教新教大举传入中国 ,恪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客家族群 ,对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突做出了独特回应 ,引起了基督教传教士的高度重视 ,促进了客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互动与整合 ,提高了客家人的民族精神 ,并锤炼了它的一批重要精英。  相似文献   

5.
以客家族谱的家规家训为着眼点,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其所反映的客家人的价值观念.族谱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谱所载的家规家训,是祖先的处事原则和经验教训之总结,是客家人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重要分支,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人南迁的时间、规模、迁入地的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在客家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客家民系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形成所依赖的各因素间的动态关系。客自中原来,这已成为共识,但南来的并非都是客。是什么力量令赣闽粤结合部的部分南迁汉人成为"客家人"?国内外专家对此已做了许多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原汉人南迁的规模、时间、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勾划出客家文化系统形成的动态过程。一、迁徙是人类生存和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人类在漫长的发…  相似文献   

7.
在壮族人口占大多数,客家人口较少的壮客杂居地区,客家人入乡随俗,较多地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吸收了很多壮文化的因素.同时,由于客家有较强的自我文化认同,加上他们在经济发展上的优势,又使得客家文化能较好的得到保存,并且以他们的生产模式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移动作为一种日常化、世俗化的行为与工具,是理解人们认知方式的关键要素。通过对"华夏体系"政治地理学概念及"新客运动"中族群认同关系的反思,结合移动作为社会属性的现代价值,指出移动性是客家文化历史结构的核心价值,是客家人身份认同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10.
认为过去关于客家的形成与发展史的研究太过单一,指出应当关注迁徙中、迁徙后北方移民与原住民的互动,同时注意各地移民的不同情况。鉴于此研究取向,就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提出三点看法:一是南宋时期汀州的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体现在"颇类中州"上;二是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的流民归化及其文化认同受"汉化、儒化、王化"影响;三是清代以来客家精英与民众呈现不同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11.
客家族源于古代中原的汉族,在战乱的影响下不断南迁,将中原文化带到南方,并且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结合,这些汉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混居通婚,最终形成了客家人.所以,客家人的传统服饰别具特色.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形成的主要动因,然后简要展望了客家传统服饰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希望本文可以成为当下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引起相关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客家是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约五千万,占汉族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另有约一千万客家人侨居海外。客家是汉族中保留古风、古语最多,最具特色的一支群体。客家意识,有的人称之为客家精神。它是维系这支群体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凝聚这支群体的内在力量。尽管客家分布于半个中国200多个县市,散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意识却不因此而消失,它依然成为联系这支人们共同体的情结,成为他们之间认同的心理特征,成为这个群体在极为险恶艰难的环境中团结奋斗、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力量。把客家意识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客家群体的本质特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客家人是一个复合体,由不同阶级、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是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一个亚文化群体.在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客家人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他们保持客家文化的努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南音北声     
韩晗 《民族论坛》2006,(11):37-38
如果说客家建筑是客家物质文化的代表,那么,客家方言应该就是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象征。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在客家地区,有这样一句民谚: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似乎可以说明客家话在客家人心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除了神秘的土楼,还有多少客家文化是不为我们所知的呢?客家人已经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却又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那么,他们当初是如何在迁徙中吸收和包容了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后来的客家文化族群呢?  相似文献   

16.
作为祭祀祖先的象征物,四川的客家神榜几乎浓缩了客家祖先崇拜文化的全部内涵,是祖先崇拜重要的载体.对四川成都东山客家区的神榜考察表明,四川客家神榜从书写、张贴到祖堂的设置等各环节存在一套严格的禁忌体系,反映了四川客家祖先崇拜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客家神榜在祖先崇拜中体现出尊宗报本、宗族文化认同教育、祈福和预兆等各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鸡蛋确认生命,界定人生各阶段,充斥人生各礼俗,成为客家地区极其普遍的文化事象.对它的解读,有益于理解客家心灵深处的族群内质,解构客家人生命中的文化价值和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客家婚俗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广东梅州客家婚俗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变迁的速度较为缓慢。坪塘村位于广东北部,是一个客家人聚居村落,从其举行的一场现代客家婚礼着手,探究该地区婚俗的变迁,并分析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能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客家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何谓“客家”“?客”就是行走的状态,家就是停留的状态。客家就是走走又停停,这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同时也折射着一种生命的情结。对于客家人来说,所有的故乡都是异乡,而所有的异乡又都可以是故乡。因此,“客家”的真正蕴涵也许正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生活在别处”,在作客异乡与反客为主之间永不停止的精神循环。作为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中极其重要的一支,这支名为“客家”的民系的由来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从动荡的中原举族南迁,几经流徙多方辗转,一支支客家人先后来到了山高水长、偏安一隅的中国南部山区。这是一个敢于放逐自己的民系,…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客家人文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客家人文精神的要件中,不论是传统义利观、入世意识、成才观念及人生价值判定,还是民众的日常人文关怀和生态观念等方面都有表现。在对市场经济下客家人文精神改造与重构中,必须要引导客家人及客家人聚集地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自我完善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