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蓬 《江汉论坛》2006,(10):52-55
“克隆转忆人”将“永生不死”这个古老的话题赋予了新的意义。“永生不死”表征着人们的生命意识,也为人之所以为人刻画着界限,也是人所独有的“自我意识”。从“生死”之意义域中,似乎可以找到人类文化的某种遗传密码。对“永生不死”之传统意义的超越,就是人“自我意识”之界限的重新划定和意义模式的转型。“永生不死”之可能与否的逻辑与经验仍是理性的自我解释系统的“同一性”要求。“存在”的意义世界为“永生不死”问题的意义确定和意义衍生提供了一个涵括科学并超越科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亨利·摩尔(1898—1986)是英国最著名的现代雕塑艺术家.有人评论说,在所有现代雕塑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摩尔所获得的国际声誉.摩尔一生追求爱,他爱人类,爱自然,爱生命.他就是把他对人类、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凝注在他的雕塑之中,创造了属于摩尔自己的雕塑艺术.  相似文献   

3.
探索矛盾问题的新思路———评《物质·意识·场》□林可济《物质·意识·场》作为对“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人类世界存在的哲学沉思”,是一本在许多方面富有新意的学术专著,由学林出版社于1995年9月出版。该书作者任恢忠同志是一位专职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但他爱...  相似文献   

4.
巴金不但没有专门构建过悲剧美学体系,而且连象鲁迅那样为世人所公认的悲剧定义似乎也没有.他只是在创作谈中,在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贡献出高觉新、汪文宣等不朽悲剧典型的半个多世纪的艺术耕耘中,以他艺术家诚笃的心灵,彻悟出悲剧的真谛的.巴金对悲剧本质的见解“他们追求的都是同样的东西——青春,生命,活动,幸福,爱情,不仅为他们自己,而且也为别的人,为他们所知道所深爱的人们.失掉了这一切之后所发出的悲哀,乃是人类共有的悲哀”(《复仇·自序》).“《万尼亚舅舅》的主题倘使是‘白白地毁灭的美’,那就是说,庸俗势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人生的美”(《印象·感想·回忆》).巴金上述的这两段话体现了他对悲剧美学的精辟见解.我们结合着他的创作实践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廖建平 《江汉论坛》2003,(11):65-67
钱穆的人类生命观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探讨了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生命是从宇宙大生命中分得的小生命,这种生命虽然相对于自然来说很渺小,但他可以用从自己生命活动中产生出来的人文对抗自然;探讨了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命、他人生命的关系,认为人类生命寄托在个体生命中,要通过个体生命表现出来,人类生命是个体生命有价值的依据,个体生命之间应该保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精神属性是人类生命的最高本质。钱穆的人类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哲学必须回答人是什么. 人创造了自己, 从而创造了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神. 世界因为有了人, 从而改变了仅仅由生物的遗传密码实现进化的物种演变的规则. 人创造了智能进化, 形成了个体和人类同构的新生命新范式, 缔造了一个整体性生命. 人以死亡焦虑作为其逻辑起点, 以死亡认知作为其动力机制, 以死亡逃逸作为其终极目标, 这个新生命正出现在地平线上.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信息化的生存方式, 把人类整合自身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充分提高, 个体已经完全不是集合意义上离散的单元,而是整个生命的细胞. 每一个人将自觉维护这个整体性的生命. 所以, 人类将永生. 这是理性乐观主义的终极表达.  相似文献   

7.
<正> “生就意味着死”,生命乃人生旅途的起点,死亡为生命历程的归宿.情欲则是生命的火焰、贯穿社会肌体的血脉、联结生死两端的诺亚方舟,不独哲学家寤寐求之,更令文学家躁动不安.开拓了古典文学新的审美领域的长篇巨著《金瓶梅》与后来居上的《红楼梦》双峰并峙,通过生命、情欲与死亡等人类生存境遇各具形态的描摹,敦促读者反观自己、思索并确认自身的生命意义,进而透视整个民族乃至人类生存的苦难空间,使个体生命腾越坎坷历程与人类生命交融沟通,达到生命意识与审美境界的完美结合.然而二者分别隶属于特定的时空.“以某种特殊状态在特殊的具体情境中存在”,其内容和形式具有种种差异、存在美学的分野乃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诗学的梦想和对梦想的追寻,是沈从文的个体人格的本质特征。作家的人生及其文学创作即是要在“美·爱·神”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其人格、社会的审美理想。“美”是沈从文人生与创作的艺术追求,其文学创作消解了世界重荷与世界畸形,是对现实世界的突破与转化;“爱”是沈从文生存的信念与基础,爱——情爱是其作品的情感母题,他对人类爱情梦想的开掘,他抒写的爱情,唱断天下柔肠,堪称人类爱情“伊甸园”中永艳的奇葩;“神”是沈从文在精神探索中对抗现实存在的主体对立物,其中寄寓着作家对艺术、人生、民族的审美理想。三者有机合一,建构起沈从文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独特的诗化人格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22,(1):118-128
丘濬在诗歌中多层次表现了他的生命意识,以补充其作为理学家的外在生命价值。亲友的个体生命对于丘濬,具有超越社会理性之上的永恒价值,也是他生命之所系;漂泊感贯穿他的大半生,对故土的挂念和对生命流逝的焦灼无奈感,是他对个体生命存在形式的强烈反应;企图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理性意识主导着他的生活历程,而官场中乏味、无意义的现实使他对一般的仕途理想产生怀疑;他最终走向历史,在古代先贤那里体认生命的不朽。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对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的分析,探究巴金小说爱情描写的独特性和它在作者整个创作中的位置与意义,并从一个侧面揭示巴金创作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阶段的特征.爱情线索与作者的“曲笔”《灭亡》《新生》和《死去的太阳》,是巴金早期的三部中篇.主要表现大革命时期,走向社会的青年革命者的斗争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三部作品都贯穿着重要的爱情线索。这些爱情的描写,在作品中各有其用,而其共同之点是把爱情作为一种“曲笔”,借以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体现其创作目的.《灭亡》,从根本上说不是恋爱小说,巴金渲泄的不是爱情上的苦闷,也不是一般地表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主要是抒发对罪恶社会极端曾恶的感情,表现在现实面前极端愤懑的心境,同时赞颂杜大心为信仰而牺牲一切的崇高人格.这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杜大心与李静淑的爱情描写来达到的。作者曾自述道:“我创造李静淑出来给我解决爱与憎的问题”①。“我曾用了一点曲笔,加了一点爱情故事,而且造出杜大心与李静淑的关系来。”他还指出《灭亡》第十章《爱与憎》(主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现代作家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其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张扬.生命意识的觉醒,使现代作家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解放,提倡“人的文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出现了富有现代生命意识的五四新人形象;理性精神的张扬,使现代作家肩负起启蒙与救国的双重历史使命,追求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考察五四现代作家独立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归类”,直接源自生命体认的主体,因为只有在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之中,我们才能真正建构个体与他者、个体与自身以及超越个体之上的普适性伦理规则。“美德伦理”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或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情感丰富性、认知丰富性乃至幸福体验的丰富性。“规范伦理”的特性在于它的强制性,即通过理性的立法自身立定规则,规定行为的目标和行为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初的新时期文学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有意摆脱意识形态意味 ,农民个体和自我意识开始展现 ,但是这种意识还处于一种“盲目”和“焦躁”的状态。 80年代中期以来的“寻根文学”等试图让农民重返“家庭” ,“新历史主义小说”则让农民有了“家族”意识 ,生存或生命意识处于依附于家族或家庭的状态。 90年代后期及新世纪开端 ,农民的个体生命或生存意识在文学对家庭史、村史的叙述中被曲折地表达。  相似文献   

14.
张淼 《学术论坛》2006,(2):12-15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传统中,儒家孝道思想不仅体现出一种家庭伦理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的关怀,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一种体现。祭祀祖先是对生命的追思意识,孝养父母是对生命的爱敬意识,生儿育女、以期传宗接代是对生命的延伸意识,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展示出来,这也是儒家孝道文化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众所公认,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又的确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表达,那么显然人类认为美的对象,实际上也就是人类生命追求的对象,于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关于美本质的结论——就呈现了。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感。根本说来,人只对有利于他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事物感到愉悦,人类只有在他的生命追求得到实现时才感到愉悦。那么,美是什么呢?“美”这个概念有三层含义,一、美的本质,二,审美对象,三,“优美”范畴。我们这里要问的是,美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巴金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6,21(8):166-173
在对巴金晚年思想和作品的评价中,人们附加了太多的意识形态成分,离他的实际思想和创作状况甚远。巴金生命的最后年月里,围绕着他的议论越来越尖锐。这只能说是一种巴金研究现象,而不是一般学术意义上的巴金研究。我们现在重新研究巴金,阅读巴金,阐释巴金,把巴金作品的意义引向多元的复杂的当代理解,应关注到一大批被原来的文学史意识形态所遮蔽的作品,重新来阐释和挖掘其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内涵,使巴金的作品与青年人的当代生活理念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巴金作品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这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胡适曾多次表示他喜欢用“中国文艺复兴”这一名词,来表述对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体验与看法.胡适喜欢“中国文艺复兴”这个题目的起因来自《新潮》的英文刊名,而它的历史根据主要有三: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诞生是对古代白话文学传统的“有意识”的复兴,这与欧洲文艺复兴类同;中西两个文艺复兴运动,都体现了“一种对人类解放要求”,反映了个体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而中国人的思想或人性的解放,所凭借的强大精神武器应是“赛先生”即科学精神或科学人生观,与“德先生”即德莫克拉西或人文主义所结成的坚固思想同盟.胡适对中国文艺复兴的贡献是独特的,是不可取代的,然而他对其历史局限认识不清又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李锐小说创作中表达的一个主题。在对生命个体的生存处境深度关注后,李锐发现历史有着淹没、扼杀人生命的特性。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笔触伸向处于“历史”之外的人的生命,通过民间与庙堂的对立,呈现历史之外的永恒人生;通过控诉历史的无理性对鲜活的生命个体的漠视与戕害,肯定个体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宋词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生命意识,即是人类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识。人类的存在价值不仅有着社会规定,而且自身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也是价值实现的必备因素。故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的生存方式。文学创作作为个性化的精神创造活动,一方面受时代感发,“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o,充分发挥出文学的社会功能。但另一方面,人类生命本身往往也构成为创作意识的内省对象,从自然、生命、人生等方面,展现出个体的探求与悲欢,唐诗与宋词,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出此两类审美意识的创作典范。宋人对人的生存与宇宙…  相似文献   

20.
文学在表现人类生命意识的过程中 ,创造了众多富有深刻意蕴的审美意象 ,“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本文通过对“夸父逐日”和“白日依山尽”的比较剖析 ,试从纵向上探识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嬗变及其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