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覃素安 《阴山学刊》2009,22(4):27-30,34
《琵琶记》是一部具有浓郁男权意味的经典剧作。男权意识体现在女性形象牛小姐、赵五娘和男性形象蔡伯喈身上,它们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追求;二是男性人生价值的定位。剧作如此刻意重提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的男权意识是为了维护和提升元代渐已失落的男性权威和儒理地位。  相似文献   

2.
艺术审美的直觉性,往往在于"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其景象(形象)和声音在艺术形式上又有独特的地位和审美价值.笔者称之为"视听之美".这种"视听之美"的构成,就审美主体(人)来说,又与其审美感觉器官功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值得分析、比较和研究.人的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不同,相应构成的景象美和声音美的表现和特征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周纪文 《东岳论丛》2000,21(5):128-130,144
明清时期的思想和艺术都表现出转型期的特征 ,小说作为这一时期的艺术代表 ,又因其本身在表现方式和艺术载体等方面的特征 ,所以对审美理想和艺术特征 ,从古典向近代的转化的表现就更为集中一些。明清小说在审美理想上更强调美真统一 ,强调艺术元素间的矛盾对立 ,注重主体、个性、真、丑等审美范畴 ,具体表现出像突出情性、世俗、审丑 ,以及塑造个性典型形象等艺术特色 ,因而从本质上讲 ,明清小说已经属于近代现实主义的范围 ,表现出近代崇高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体现.文学形象全息性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拓展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空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泽忠在<蜂巢界>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侗族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比,这些女性形象更适合作为侗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这些女性形象也是作家审美理想的形象呈现.  相似文献   

6.
庞德通过对费诺罗莎手稿的选译、节译和改译,编成了《神州集》。在这本诗集中,女性有着重要地位,她们不仅表现了中国女性的特点,还暗示出中国男性的形象。这些女性或堕落或充满肉欲或是纯美形象,她们背后的男性或堕落或性冷淡或不能欣赏美。这种定型的中国男女形象实际上是东方主义的表现,体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在文学上服务了西方对中国的征服行为。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能是受其崇尚女性美的影响,读者往往更多关注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有意无意地忽视男性形象.当我们按照性别关系划分后来探析女性和男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作家塑造他们的意图时便会发现,川端康成小说中男性形象有着共同的特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女性形象的陪衬、配角抑或道具,更是表现女性美的重要手段;他们具有惆怅的心境、充溢的空虚和孤独,是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正> 小说的基本审美范畴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大凡优秀的小说家对于客观物象的审视、诠释、说明、批示,以至审美情感的寄托、审美理想的表现,都是通过立体感很强的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并将产生的美感形式去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要。应该指出,作品美感形式的出现,即典型形象的显露,作家这个驾驭物象的主体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瓶梅》是一部引人注目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西门庆的家庭琐事为线索,赤裸裸地表现了作家所生活着的那个荒唐、病态的社会,给我们塑造了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谢希大、玳安、王婆等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真是个个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在研究人物的审美特征时,我们的评论家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得出了一套审美格局,诸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林语堂文化家庭小说《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家长与丈夫”形象。认为这些形象具有儒道融合、中西融合的复合性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和艺术审美特征,体现了林语堂儒道融合、中西互补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词闺情主题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表达了女性在与男性现实相处关系下的丰富情感体验和特定心理。这类作品中经常出现美丽动人、翠眉长皱、粉泪盈掬、娇慵无力、倚阑远望的女性审美形象,弥漫着哀而不愤、怨而不怒的审美情调。这种审美情调由特定的审美心理构成,既与女性的生存境况所造成的心理以及男性词人的柔弱心态息息相关,同时又是男性词人审美心理的外化和再现。  相似文献   

11.
描写和咏叹女性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绵延不绝的主题,但由于社会思想、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时期作品中女性形象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南朝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物化的特征,本文拟对这种物化特征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彭飞 《理论界》2005,(11):107-108
目前大众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和传播,已经与女性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有了相当程度的弥合,但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仍存在男性话语霸权的环境特征,并表现出女性角色的传统化和商品化倾向,以及评判视角的刻板模式化,对女性的价值体现及自身发展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小说中人虎关系作品在与魏晋南北朝同类题材的比较中,显示出突破性与开拓性意义,蕴涵着特有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从形象塑造层面看,虎女形象既有女人的共性特征,又有异于人间女子的个性表现,达到了人性与物性、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艺术境界。从题材新变层面看,其创新表现在:开拓了雄虎化男而与人间女子婚恋的题材领域,转变了文化心态及评价倾向,提升了形象塑造与情节建构的艺术层次,赋予虎皮以独特的象征意蕴。从审美层面观照之,唐人能够化恶为善,化丑为美,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审美视域,更新了前人同类题材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后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中的黑猫,是一个独特的动物猫的形象,寄托了作家对非人类动物的本能与智性的思考,这是小说的本事意蕴;从本事意蕴引申出的审美意蕴是--对病态人格的象征,对独立人格缺乏的反思,从反面表现了对美的心灵的追求.黑猫形象意蕴丰富,表现了超越故事本身的更深广的也更带普遍性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以女性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宋词,对女性给予了特别关注,冲破了以男性为表现主题的惯例,显示了一定的进步性.但其中的男性词人由于受到男权社会文化语境性别立场的影响和性别上的隔膜,他们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无论是对才貌俱佳的女性的外在形态描写,还是对性弱情怨的女性内在品质的熔铸,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男性生理、心理追求而忽视女性的主体意识,流露出词人男权意识的传统积淀.  相似文献   

16.
文艺美学认为,“审美物象是艺术形象的形式,审美意象则是艺术形象的内容。艺术形象就是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的审美物象;就是物化、固定于审美物象的审美意象。”①深入释读和仔细研究鲁迅的小说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其艺术构制均具有审美意象跨文本互补、对接的特征:即两个(或多个)不同小说文本之间,其不同审美物象所承载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文本的限定,具有着前后互补和相互渗透的艺术现象(有人称之为“互文现象”)。概括而言,这一艺术现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文本中,具体表现在主体形象悲剧命运的跨文本互补、生活内容与生存境况的…  相似文献   

17.
丁筑兰 《学术论坛》2012,35(12):78-81
与传统科技相比,现代科技对审美文化的影响更为强大和深远。可以这样认为:现代科技推动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出现,并且重构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内核。在现代科技作用下,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实时性、动态性以及虚拟性三大特征。也就是说,与时间轴同步变化,具有街头交谈般的强交互性和弱可控性;主体不断位移,表现出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虚拟现实更是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第二人生"舞台,使得当代审美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技术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曹禺戏剧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 :“魔女”和“天使”。“魔女”形象表现了作者早期追求原始生命力、回归自我、反抗压抑的情欲 ;“天使”形象反映了作者后期回归传统、逃避自我、认同社会规范的心理。两极化女性形象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情趣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生命之美”转为“爱情之美” ,从热烈激荡转为平淡深沉。这是西方审美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在作者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金鹏善 《阴山学刊》2002,15(4):31-34
兰草的长篇小说<沉默的子宫>,通过意象营造的方式,表现出作品的特点类似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追求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哲理色彩的意象化叙述,具有极强的张力,同时,意象的形象特征上还具有荒诞性.这些特点使小说在审美上突破了题材的局限性,扩大加深了题旨、寓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史实质上是中国人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争取全面解放的形象史,在它自身调整过程中显示的审美特征、积累的经验教训主要在于:创作主体的自觉而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给新文学涂上浓重的政治色彩;弘扬民族自省精神,强化文化批判意识是新文学的优秀传统之一;人道主义铸就新文学的灵魂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根本特征;中外文学频频的交汇或撞击是中国新文学日趋现代化和民族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