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汉高祖“约法三章”新说辨正曦钟《史记·汉高祖本纪》:“(沛公)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相似文献   

2.
陆贾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陆贾者,楚人也。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辨士,居左右,常使诸侯”。曾官至太中大夫。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是刘邦的重要谋事之一。在汉初,他秉刘邦授意“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年山东省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省编教参”)说:“楚怀王一面派项羽率兵救赵,一面派刘邦西入函谷关攻秦”,又说“刘邦从河南打入关中”;一九六一年省编教参(第三册)说“楚怀王一面派项羽率兵救赵,一面派刘邦西入函谷关攻秦。”又说“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关中”;一九七三年省编教参(四年级上册)说“楚怀王一面派项羽北上救赵,一面派刘邦西入函谷关攻秦。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者王之。’(意思是谁先入函谷关进咸阳,封谁为王——原注)”又说“刘邦从黄河南面攻入函谷关,打到秦国都城咸阳。”很明显,上述三书,一脉相承。有的含胡不确,  相似文献   

4.
刘邦数项羽“十罪”考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史记·高祖本记》记载,在楚汉之争相持阶段,刘、项隔广武涧对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不仅不应战,而且一连列举项羽十大罪状。后人论刘、项争雄,大都褒刘贬项,且往往以这“十罪”为依据。其实,所谓项羽“十罪”乃政敌责难之辞,其中难免有诬陷虚夸的成分,不可盲目地信以为据。现逐条考辨评析如下: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人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按:《史记》曾多处提到怀王之约,合而观之,大体情况是,怀王命宋义、项羽等人北上救赵,同时又遣刘邦领兵西征,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即先入关灭秦者王关中。刘邦抢先入关,“当王关中”,而项羽却把他封干巴、蜀、汉中,所以有  相似文献   

5.
《史纪》(主要是《高祖本纪》)中写了有关刘邦种种神异的传说,似乎给刘邦抹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于是许多人都认为《史纪》作者是有意把刘邦描写成不同凡俗的超人——一个“受命于天”的帝王。如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史纪》把刘邦“写成是‘受命而帝’的神圣人物。”其它一些著作在涉及到这一问题时,也大都持这一类的观点。这种看法,不仅有悖于《史纪》“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也不符合有关记载的实际情况。下面拟对有关的一些荒诞传说作一些具体剖析。《高祖本纪》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厌之。高祖即  相似文献   

6.
《史记·高祖本纪》说:“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是刘邦和他二哥比产业的一段话。后人据此认定刘邦原是一个“无赖”。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无赖”呢?《史记会注考证》说:“应劭曰:赖者,恃也。周寿昌曰:亡赖,无所恃以资生,如今游手白徒也。《张释之传》:尉亡赖。张晏注:材无可恃也。应说是。”原来这个“无赖”,是没有产业可以依仗的意  相似文献   

7.
秦汉詈词分类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汉詈词分类考察刘福根就詈词而言,读《史记》和《汉书》时,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莫过于汉高祖刘邦的“箕踞而骂”了:《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汉七年,高祖从平城过赵,赵王朝夕袒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胥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汉书·张耳陈馀传》作“高...  相似文献   

8.
读汉史者,皆知汉高祖刘邦初入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不过,这次的约法三章,只是临时性的措施,不久,即命萧何等制定新的法令,《汉书》卷一下《高祖纪下》说: 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同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也说: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其  相似文献   

9.
都城与封建王朝的国运兴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址和建设。刘邦建立西汉 ,定都洛阳 ,后接受刘敬的建议 ,迁都关中 ,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关中地区地理条件优越 ,开发较早、经济比较发达 ;关中形胜 ,阻山河四塞 ,在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 ,可高屋建瓴控制东方 ;刘邦经营关中多年 ,深得民心 ;这都说明关中具备定都的各种条件。西汉定都关中后 ,客观上对西汉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利于削除诸侯王国的分裂势力 ,稳定政局 ;有利于加强对匈奴的积极防御和反击 ;利用秦的离宫别馆和园池苑囿 ,减少大兴土木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一名,由来已久。战国时代,秦据关中,以太行山(或函谷关)以东六国为山东。汉初贾谊写《过秦论》曾几次提到山东,一则说“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再则说“山东大扰”、“山东豪俊”、“山东之国”等等,都是沿袭当时人的习惯用语。不过那时所谓“山东”,范围很广,并不是专指今天的山东。正如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出现以后,关中与山东在政治上对立的状况逐渐消失,山东一名也开始出现广狭二义,其广义仍指太行山以东;其狭义则与今之山东大体近似。《史记·酷吏列传》:“御史大夫(公孙)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又《儒林传》:伏生“教于齐  相似文献   

11.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建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相似文献   

12.
《国策》之用语,迄今未得其训者尤多。《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彼(秦)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注:“这句话不好懂,疑有误字。《史记》作‘过而为正于天下。’司马贞《索隐》:‘谓以过恶而政也。’以备参考。”在王先生以前的注释家如宋代姚宏、元之吴师道等均知“此句亦难通”而阙如。昔者余每教于此,亦从前人而阙如。然窃思古人之立言当有所指,故观汉前史籍时时留心,稍有所悟,知“过而遂正于天下”一语不曾有误,其难解者唯“过”“遂”“正”三词耳,今试释之。  相似文献   

13.
《终南》为秦大夫戒襄公之作,《车邻》为秦襄公宫女美襄公命为诸侯之作,《小戎》为秦女思念远征丈夫之作,《蒹葭》为秦人美襄公求贤尚德之作,此四诗皆当作于秦襄公八年(前770年)周平王命襄公为诸侯之后,即秦襄公八年(前770年)至十二年(前766年)之间;《驷驖》为秦大夫美襄公命为诸侯之作,当作于秦襄公八年(前770年)顷。  相似文献   

14.
古代历史家曾在“刘邦出山”上大做文章,偏造了不少离奇的故事。 一曰“龙种”。刘邦出生时,其母王含始“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诗含神雾》云:“赤龙感女媪,刘季兴。”一句话,刘邦乃“人龙混种”。从长相看,是龙的化身。“颜貌”可谓“隆准而龙颜”,正如“集解”引文颖注:“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体形有龙的标志,“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正如《合诚图》云:“赤帝体为朱鸟,其表龙颜,多黑子。”并以武负、王媪所见证实,“见其(指刘邦)上常有龙,怪之”。所以,“每酤留饮,酒售数倍”,“两家常折券弃责”以示尊敬。  相似文献   

15.
汉承秦制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其局面的出现经历了一番曲折反覆。秦亡楚兴以及楚汉之际,秦制几乎被楚制替代。六国制度的复兴是对秦国政治历史和文化进行否定的尝试,其中楚制的复兴尤其值得注意。刘邦集团从楚制向秦制的复归,关键在于刘邦以关中巴蜀为基地东向与楚争天下,而萧何为相是一重要契机。汉制的内在更移与稳定,与萧何、曹参为相关系甚大。汉制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秦制历史成果的积极继承。  相似文献   

16.
在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中,真是“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史记》卷七)其中,项羽和刘邦则最为著名。在“豪杰亡秦”和“楚汉逐鹿”过程中,他们是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的英雄;同时,令人惊叹的是,在文学史上,两人又都留传了一首震古铄今的骚体诗歌。他们的诗后人分别称作《垓下歌》和《大风歌》。  相似文献   

17.
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刘邦奉命西向攻秦。他在进军途中曾经遣使与秦丞相赵高勾连。此事在《史记》、《汉书》中仅留下片言只语,且记载舛错。清代学者说到此事,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弄清这一史实,对我们了解刘邦入关前的政治活动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据《封禅书》,刘邦曾经置立巫官。其中梁、晋、秦、荆四者,无论以刘邦祭祖、神权统一还是抚慰诸侯作解,都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秦汉之际战争中巫术需求的考察,以及刘邦军队士卒来源的梳理,可以发现刘邦于征战之中,招徕收附的兵丁籍贯正与诸巫相合。刘邦置立诸巫的初衷,与时人功德报偿的观念有关。《汉书》因其中四巫合于刘向所述汉家先祖的迁徙轨迹,遂作割裂剪裁,以为“汉家尧后”之证。这合于东汉明章两朝的时势,也显示出两汉天命论由朴素直接、含混笼统,渐为文饰堂皇、具体指实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句中“采采”这一复词,历来注释家和语法学者多有解作动词迭用的。 1、毛传:“采采,事采之也。” 2、郑笺无注。 3、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传意,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为“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 4、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 5、陈奂《诗毛诗传疏》:“古采事同声。《尔雅》‘采,事也’。云‘采采, 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 6、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译》根据古注,译“采采卷耳”为“东采西采采卷耳”。注释家既把“采采”训为“捋取”之“采”的造用,语法学者也就把“采采”解作动词的重迭了。  相似文献   

20.
《淮海文汇》2012,(6):49-49
萧何,公元前257年出生,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随同刘邦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刘邦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刘邦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