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运用VAR模型对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旅游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旅游业发展变化的Granger原因;从长期看,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持续的双向促进效应,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显著大于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效应。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采用长期政策而非短期政策,既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又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投资政策激励企业或者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并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桂林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程度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显示,近年来江西省产业结构稳定表现为"二、三、一"结构,各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然后,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对江西省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短期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大于第二产业,江西省产业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三次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3.
尽管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基本完成,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四川省"三州"地区的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调研中我们发现,国家扶贫政策不合理、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是主因.全面推进"三州"反贫困进程是稳藏安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议国家调整扶贫标准和工程定额,将"三州"作为独立扶贫单元,享受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政策.  相似文献   

4.
和谐理念的缺失:农村扶贫瞄准偏离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扶贫瞄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但是,扶贫瞄准偏离部分也是因为在扶贫过程中没有坚持和谐理念.扶贫瞄准中的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扶贫目标的和谐、扶贫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和谐、对扶贫主体的客观认识、扶贫方式的和谐等方面.而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扶贫目标上片面强调效率,忽视公平;扶贫参与中过分强调农民素质低下,忽视其参与的权利;对政府"道德人"特性强调过多,而忽视了其"经济人"特征;扶贫方式上以区域发展代替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京津冀181个区域单元2000年和2014年人均GDP数据分析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其空间效应与政策效应,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存在,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俱乐部"式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富人俱乐部"效应与"穷人俱乐部"效应同时存在;地理位置、期初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单元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而政策效应表现出异质性,2014年之前的区域政策对京、津两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阻碍了河北的经济增长.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重点,尤其应细化河北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强化滨海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冀中南的集中连片慢速增长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财政扶贫与区域均衡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鹏  张启春 《学术界》2006,(1):170-175
本文从国际扶贫一般经验和中国贫困与扶贫的独特特征两个层面分析了财政扶贫对与区域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的任何反贫困措施都毫无例外地会对区域均衡发展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影响。而政府财政扶贫的区域均衡机制是多方位的、多途径的,政府专项扶贫资金的不同性质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同扶贫方式的选择也直接产生不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工业12个主要行业为横截单元、以各行业1985—2002年的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建立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的综列协整模型,通过综列单位根和综列协整检验以及完全修正的OLS估计,研究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的综列协整关系,并基于综列误差校正模型考察短期动态调整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调整效应。基于这一结论所揭示的各行业能源消费的长期和短期特征,本文讨论了我国工业能源的长期战略和短期政策。  相似文献   

8.
利用赣州市2000-2016年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数据,分析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承接产业转移能够促进赣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产业结构升级;苏区振兴政策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只有短期影响,没有长期影响,但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9.
中国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经历了从救济式扶助到区域性瞄准的演变,贫困人口生活状态得到很大改善。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返贫趋势.贫困发生率呈现小幅反弹。现行扶贫瞄准机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离。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以贫困县为瞄准目标载体的区域性瞄准和群体性瞄准方式存在的弊端分析.提出再次缩小目标瞄准的范围、提高目标瞄准的精度,从区域瞄准、群体瞄准转向小户个体瞄准;提高资源分配瞄准的效度;变“推”为“拉”,形成由下至上的脱贫拉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调整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考察了4个省份4个县400个农户因病致贫和健康扶贫情况,并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和评价健康扶贫效果的脆弱性,认为贫困地区的健康扶贫效果较好,脱贫成果面临因病致贫返贫的挑战。以救助为中心的健康扶贫政策是近年来贫困地区摆脱因病致贫的主要措施,但从长期看,健康扶贫应从以“救助为中心”转向以“预防为中心”,着力于培养贫困地区农民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降低低收入群体的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时空效应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研究研发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创新激励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研发投入的时空效应后发现,研发补贴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短期和长期激励作用,而忽视时空效应会高估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短期激励作用并低估长期激励作用。创新激励政策的时空效应在不同类型企业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研发补贴对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长期激励作用最高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为此,建议从区域一体化的高度协调地方政府制定创新政策,确保创新激励政策的扶持链与企业的创新链相一致,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魏后凯  高春亮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73-81,107,108
近年,随着区域经济活动由沿海向内陆扩散以及地区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正在由不平衡增长向相对均衡增长转变,区域经济差距由扩大趋向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逐步提高。然而,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城乡区域差距仍然较大,区域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空间无序开发现象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在新的形势下,当前应建立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促进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体系、差别化的国家区域援助政策体系和以都市圈为中心的国土开发政策体系,以全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确定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福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但是其政策效果如何有待验证。基于2010—2017年福建县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减贫效应。研究发现,政策的实施显著地提高了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从多个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确定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易地搬迁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措施提高农村人口的迁移率和政府教育支出占比,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此外,确定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可耕地面积占比低、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低、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高以及规模企业产值占比高的县市农村居民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研究结果既证实了福建确定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为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贵州扶贫战略经历了从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到现代的开发式扶贫的历史性变迁,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扶贫开发工作在政策瞄准机制、扶贫开发投入、扶贫效益、扶贫开发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加强扶贫工作,必须调整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机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精准扶贫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基于收入贫困的收入扶持救助政策面临瞄准偏差、社会对立、污名效应、贫困陷阱等实践困境。基于资产贫困的"资产拓展"救助政策在我国既有可行性,又有促进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稳定、资产积累以及技能的专门化与专业化等潜在优势。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占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总收入比重偏低,财产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不显著,尤其是对贫困率较高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为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且具有可持续性,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社会救助扶贫政策应进行转型,以资产拓展为调整方向,拓展资产收益项目,建立参与式资产管理制度,开展监测评估,让农村贫困人口成为有资产者。  相似文献   

16.
区域政策的核心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通过回顾和评述区域经济差距发展态势、区域政策实施效果、区域经济差距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认为:区域政策促使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收敛的态势,但这种态势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的,其推动区域经济缩小的作用仍有待检验。从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机理看,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地理位置、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制度制约下的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完全自由流动是未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措施;区域政策能否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乡村扶贫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根治乡村地域性贫困 ,必须重新确立贫困严重制约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视角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此 ,应实现扶贫战略方针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性扶贫的转变 ,用利润驱动式的经济扶贫方式替代政府动员式的救济扶贫方式 ,把消除贫困作为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选择根除贫困并能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开发扶贫模式 ,并根据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规划 ,实施协调配套的贫困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农业产业政策、工业产业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和农村科技政策等 ;实施区域内适度规模的移民工程 ,制定和实施特殊的乡村人口政策 ,确保在促进整个民族经济、区域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彻底告别贫困、走向富裕  相似文献   

18.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要求。扶贫济困,历来被作为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为了切实搞好扶贫工作,省委、省政府从2002年起加强了对全省较为贫困县(市)的扶持力度,致力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出了“开发式扶贫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经历了从救济式扶助到区域性瞄准的演变,贫困人口生活状态得到很大改善.但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返贫趋势,贫困发生率呈现小幅反弹.现行扶贫瞄准机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离.通过对我国现行的以贫困县为瞄准目标载体的区域性瞄准和群体性瞄准方式存在的弊端分析,提出再次缩小目标瞄准的范围、提高目标瞄准的精度,从区域瞄准、群体瞄准转向小户个体瞄准;提高资源分配瞄准的效度;变"推"为"拉",形成由下至上的脱贫拉动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调整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基本方略,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精准扶贫的脱贫成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三个维度的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扶贫成效显著,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扶贫资源边际效应递减,扶贫政策未能覆盖全部农户。贫困群体个体层面的自主脱贫能力不足,政府层面的扶贫政策、主体、方式碎片化,扶贫资源瞄准偏离和绩效考核动态机制不完善是扶贫绩效弱化的重要原因。应构建整体性贫困治理模式,完善扶贫绩效动态监测和考核机制,加大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培育等方面的优化路径,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