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公共政策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客观上已成为城市的一员,政治参与是他们融入城市的政治保障。随着社会环境和文化的感染,新生代农民工各方面逐步与城市人群接近,他们自主意识、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对政治权利的要求更加明晰化,然而农民工在政治参与方面却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外,这导致新生代集群化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城市秩序不断改变。从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及其制约因素,从公共政策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引导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保障权力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银平均 《社会工作》2011,(18):10-17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新兴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日益强烈的市民化和城市化倾向,而且已经成为"事实移民",并出现"常住化"、"家庭化"趋势,但他们属于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边缘人"、无归属群体。其中主要原因除了政策体制性因素外,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他们能否适应城市,能否实现在城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实施选择性教育福利政策,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投资,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转型,既可以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城市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也能重塑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改变其身份认同的模糊感,形成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同时能提升我国整体竞争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新兴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有着日益强烈的市民化和城市化倾向,而且已经成为"事实移民",并出现"常住化"、"家庭化"趋势,但他们属于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边缘人"、无归属群体。其中主要原因除了政策体制性因素外,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他们能否适应城市,能否实现在城市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实施选择性教育福利政策,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投资,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转型,既可以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城市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也能重塑新生代农民工主体性,改变其身份认同的模糊感,形成他们的城市归属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同时能提升我国整体竞争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舆情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11,26(2):21-24
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之为"无根的一代",他们有着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而在向"上"的渠道被阻塞的背景下,强烈渴望就会异化为心理失衡,少数人对社会产生不满和积怨,累积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很有可能引发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一是要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提高其政治参与度;二是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劳资关系;三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的双重发展;四是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工会的维权作用,畅通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五是要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消除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心理。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与老一代农民工有明显差别,他们的"城市梦"更执着。厦门是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城市,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分析厦门新生代农民工当前面临的困境,以社会工作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团结新生代农民工,共同推进厦门市文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8,(3):57-61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城市融入、市民化等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是对他们的婚恋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学界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时,常常强调宏观的社会结构,忽视微观的个人策略。本文在实践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运用场域、资本、关系等概念工具,尝试从主客观因素双向建构的关系角度解释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择偶的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前,1.25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但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既不能融入城市,又无法退回农村,他们长期的“城乡漂移”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农民工阶层内部分化日益明显,剖析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诉求的多元化和利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不仅有利于揭示中国农民工问题时代变迁的主要特征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提出一系列化解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可行路径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教育需求.以常州市为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状况,并提出应对相关教育需求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在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很大的差别,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却被边缘化。本文从职业理想、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力、身份认同、心理压力等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思想状况及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制度、资金、法律、素质、观念等五大障碍和困难.使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安居乐业,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必须创新制度,改革户籍、劳动就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土地、住房、教育等城乡有别的二元制度,多渠道筹集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规定,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转变城市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develops a multisector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mong socioeconomic groups defined both by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they own and the sector in which they work. The categorization of recipients includes landless rural labor, land owners, workers in the urban traditional sector, and workers in the organized sector and capitalists.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with an application to Columbia, a primary-exporting econom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such an economy, outward-looking policies with increased primary exports are likely to be more detrimental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the medium term than inward-looking ones.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距离看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指出,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和城市认同程度很高,但对城市居民的评价不高;对于城市生活中被区别对待和排斥的感觉不强烈,但对于与城里人的差别感觉较强烈;对于城市生活方式适应得比较快,没有多少自卑感,但对城市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相似文献   

13.
吴菲  王俊秀 《社会》2017,37(2):74-105
尽管社会经济地位低于城市居民,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却更高。这种客观经济地位与主观福利评判的不一致有两种解释:同质性参照群体假设和向上流动期望假设,暗示农民工在进行社会比较时会选择不同的参照群体。基于一项大规模全国代表性的调查数据,本文通过建构农民工的多个参照群体检验了上述假设,结果验证了同质性参照群体假设:控制个人收入后,同省其他农民的平均收入越高,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越低;加入农民的平均收入后,农民工相对于城市就业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优势消失,甚至转为劣势。向上流动期望假设未获支持:城市就业居民的平均收入对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而且这样的“零效应”可能并非由于向上流动期望的压抑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数据分析显示,市民最喜欢的职业主要是市民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如成为行政机关干部、教师和科研人员;市民最不喜欢的职业主要是农民工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如建筑业、饭店服务业等。市民与农民工社会距离的类型以中、远距离为主。在社会距离的评价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社会地位差异、文化差异、空间隔离和非正式制度对社会距离有很大影响。市民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两大群体之间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5.
刘发全 《社会工作》2009,(22):18-20
新市民群体是城市中一类特殊人群,他们由于自身知识技能的不足和城市人的社会排斥而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因而有强烈的自卑感。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社会工作对新市民群体的介入对他们提高自身技能和认知,消除市民和新市民之间的隔阂,以更好的融人城市生活十分有益。本文以天津市妇联城乡部新市民社区学习中心的社工服务为例,阐述嵌入式社会工作在促进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期探索行之有效的社工介入模式。  相似文献   

16.
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既是实现青年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重要举措,也是不断完善当下青年农民工服务与管理的客观需求。天津滨海新区"青年农民工融入社区"项目在探索新形势下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制度建设和路径选择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健全以社区为依托实现青年农民工深层次城市社会融入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一部分农民因为国家建设征地而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面临"农转非"的生存方式转换,产生了就业难、保障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而单纯依赖政府的支持与保障来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并不足够。本文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工作者如何以社会工作特有的专业方法和实务技巧介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8.
Due to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China, an estimated 252 million farmers have migrated from impoverished rural areas to prosperous urban regions, seeking off‐farm employment. In China, these are referred to as migrant workers. Workers’ compensation insurance law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vital formal institutions for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igrant workers and employers, the authors find that instead of making a formal claim based on workers’ compensation insurance law, most injured migrant workers adopt informal channels (e.g. bargaining, negotiation, threats, violence) to receive compensation from employers. Even when migrant workers are insu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y may be denied legal insurance compensation and thus turn to informal private settlement. Generally,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acquired by means of informal private settlement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awarded in the case of legal insurance compensation. This practice reveals that, like some other form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workers’ compensation insurance law is merely a symbolic ornament, window‐dressing for the public, which are referred to as ‘ornamental institutions'. In the way they are designed, set up and funded, these ornamental institutions can easily prove illusory since they conceal an anarchic world wherein diverse informal channels of social actors emerge, which reflect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Therefore, only through deep empirical research, like this study, can one see beyond the facade of moder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observe the reality of social actors, and reflect upon the functioning of ornamental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9.
以1980年前后出生为界,中国城市农民工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80后农民工拥有更多人力资本,有职业规划,求职途径较多为市场和政府,关注自己的长远发展,职业稳定性较低;他们被侵权或自己感觉被侵权的比例更高,对相关劳动法规更了解,更有维权的勇气;个人消费水平高于80前农民工,网民比例高,业余生活娱乐休闲色彩浓厚;对社会的评价和认同度相对更高,与老家的联系程度正在减弱,更愿意放弃老家田地、把户口迁入工作城市。80后农民工向企业的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更向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提出了挑战;农民工在取得流动权、工作权以后,理应进一步取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公民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