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唐榕 《百姓生活》2010,(9):54-55
近年来,随着蒋介石日记的解密和蒋纬国口述自传在内地的出版,蒋纬国的身世之谜已经拨开了迷雾。对于自己的复杂身世,蒋纬国从不在意,虽身处重重迷雾之中,他迷而不惑,反而从中培养出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吴锡麒推崇唐代律赋的成就,在学习唐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律赋文体的艺术技巧.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他都注意将个人才学与律赋严格的音韵、文章结构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以工整为代表性的美学特征.这奠定了他在清代律赋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他对于律赋文体发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鲍照赋从情感倾向、风格特点、题材内容到表现技巧,实受魏晋赋的影响:他的赋具有建安风骨的特征,其咏物赋,继承了魏晋咏物赋擅长抒情说理的特点,并有所发展,而其抒情小赋则继承了魏晋抒情小赋的感伤传统。  相似文献   

4.
刘过之穷表现在身世和仕途上,但他的"穷"又带有异于常人之"穷"的特点,且给他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厚的内容及情感.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是明清转捩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有独到的赋学理论,著有《楚辞通释》,更有自身的创作尝试。尽管王船山的创作实践与其赋学理论"若即若离",但是他借骚体赋形式抒发自己情怀的有效尝试,为康熙、嘉庆年间辞赋理论的更新和创作实践的展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贾岛诗选择物象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岛诗在物象选择上呈现出清冷、枯寒的特点,这种特点取决于他的生活境遇及艺术审美追求,寄寓着深刻的身世感慨,同时也构成了他的诗清寂、幽寒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司马相如不仅是汉代伟大的赋作家 ,而且在赋体文学创作理论方面 ,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他第一个强调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和色彩美 ,第一个从艺术角度阐述文学想象问题 ,第一个以自身的创作行动展示了文学创作的特殊的精神状态 ,第一个强调艺术天才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的这些观点 ,不仅远远超过汉人的功利主义文学观 ,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都产生过十分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觏的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在赋中尖锐地指出统治阶级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备乱”,不可热衷于佛道,而应“以生人为意”。他的这一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起到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作用,也体现了他的写作宗旨——康国济民。他的赋不愧为“愤吊世故,警宪邦国”之作。他的赋也有较强的艺术价值,铺叙细腻,气势壮阔;他在赋中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入的观察,理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具有丰富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赋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有着周密的逻辑推理,强有力的论据,使人无以置辩。  相似文献   

9.
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形成的理学派别,因把"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理"是形而上学之"道",是宇宙的本源),在后世被人们称为"道学派"。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在南宋孝宗乾、淳年间,其在理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辞赋创作,无论是书院类辞赋还是世俗类辞赋,理学思想始终都是统摄其作品的主线,但其赋作并没因此陷入单纯说理的困境,相反在其辞赋中朱熹把文道关系结合得恰如其分,形成了醇厚典雅,雍容不迫,寓理于景的文风,他的辞赋作品也因此被同时代或后代人视为骚体赋作的楷模,具有了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荒寒意境是历代文人所钟爱的意境之一 ,这是由荒寒意境的特质和文人们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所决定的。柳宗元被贬永州 ,永州山水的荒寒之境与他困厄的身世遭遇及兀然不屈的个性特质互相阐发 ,于是 ,他借荒寒之境表现其身世之感和哀怨之情。这种荒寒之境既是诗人自觉追求屈原楚骚精神的结果 ,又带有中唐山水审美的时代特征 ,更具有作者独到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孔臧其人及其作品,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其事迹及作品今存于《孔丛子》中,其中的四赋二书当是可靠的。他的《鸮赋》是纯粹的四言诗体赋,确为西汉早期的作品。而四言诗体赋产生也较早,非起于扬雄。从西汉初年到扬雄、刘歆,四言诗体赋呈现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米芾文学作品在宋代、尤其是在北宋文坛上有较高地位,经苏轼等人的评赞和推介,在其同代人中影响更大。米芾旧有《山林集》一百卷,遭宋金战乱销毁,其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因此下降。南宋岳珂等人开始辑佚重编米芾文集。明清人较为重视其人及文学作品,不少选本收有米芾的文学作品。其文学的地位影响在当代仍未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中国古代传统士人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生活在一个充满荒谬的非理性世界之中,他的生命就是反抗荒谬的生命.屈原作品和他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而又一一对应,作品的不同体式和风格与他心绪、理性思考所得也存在着对应关系.这正符合艺术修辞学所包含的信念,即创作主体的作品和他创作作品时的心态存在对应关系.后结构主义者德鲁兹建构了一套社会发展历程的模式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这个模式所反映的矛盾的结构运动和屈原的生命历程及其代表作存在对应关系.从这三者出发,可以对屈原生命历程作一修辞学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闵齐仁是朝鲜朝中期文人,《立岩集》收录其赋作16篇.以其《酒赋》和《相马失之瘦赋》为中心,从题材内容、典故化用和新儒学思想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学对其赋作创作的影响以及闵齐仁赋作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受容.从中不仅反映出朝鲜文人创作与中国文学极为密切的关系,也体现出闵齐仁“文以载道”的家国意识.  相似文献   

15.
陈琳与应(王易)的文风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就作品的文采而论,陈琳文章“微为繁富”,应(王易)“学优以得文”;就作品的气骨看,陈琳的文和赋气骨壮健,应(王易)的诗歌“和而不壮”。陈琳文章的“繁富”、“殊健”主要得之于他的“习”;应(王易)的“文”主要得于他的“学”,而其诗“和而不壮”的特点乃得之于他“流离世故”的生活遭遇。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向仕途路 闲居非高情——潘岳《闲居赋》别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文论中所提倡的直觉感悟的审美方式、静观人生与"和谐-节制"的美学趣味、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无不与禅宗的人生哲学相契合。解读他的文学思想、探寻他与禅宗文化之间的关系,意图是努力靠近沈从文的历史真貌,从另一思维路径去探讨其文艺思想的独特性,从而为更全面认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萧统《文选》收录先秦以迄汉魏六朝赋十卷 ,明确表示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从而构成萧统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文选》收录历代赋的事实为依据 ,通过统计分析 ,具体勾勒出萧统关于赋的基本品评态度 ,并对萧统以赋为首的文献依据、关于题材的十五分类等问题 ,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萧统对汉魏六朝赋的具体评价 ,在许多方面都与后人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差异 ,这是研究这一时期赋文学史要注意的。同时认为 ,这种现象的形成 ,表明今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本身存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