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亦即官吏退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云:“退而致仕”。何休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又据《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亦即致仕。这是官吏致仕年龄最早记录。汉代官吏致仕渐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由大夫七十致仕推广到除皇帝而外的所有百官七十致仕。据《资治通鉴·汉纪》曰;“丞相(韦)贤以老病乞骸骨—…·。丞相致仕自贤始。”《白虎通义》又说:汉代官吏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可见,此时,官吏七十致仕已成定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仕制度是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由来已久。《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记载:“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这里的“致仕”亦即退休。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凡是存在较长久的朝代统治者,无不把官吏致仕做为巩固统治、促进国家机构新陈代谢、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加强致仕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统治者如何调整国家机器,使之正常运转,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官吏致仕制度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灯下夜读,看到宋代欧阳修乞致仕的几篇报告,言衷意恳,令人感慨。 致仕或致事,即辞去官职还禄位于皇帝陛下的意思,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退休。这在我国,也足古已有之的,大致可以追溯到殷代。《尚书》中曾讲到“伊尹既复其辟,将告归”,可见当时已有辞官专老的事例。西周时“大夫七十而致仕”,规定了致仕的年龄条件。到了封建社会,随着国家机构的不断扩大,官吏致仕日益成为政治制度的一项内容。唐宋以后,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致仕制度。不过,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唐代中叶以后,致仕虽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称休致,或叫致事、致仕,是指官吏年老去职或归家养疾。这是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中国古代社会中,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官员休致制度和关于休致的观念。今天看来,仍有一定借鉴意义,是值得一谈的。(一) 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官员休致的记载,到汉代之后,才对官员休致的年龄、待遇  相似文献   

5.
古代官吏退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尚书》卷八记载:“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即有还政于君而辞官告老的意思。到了周代,《礼记·典礼上》便有“大夫七十而致事(同致仕)”的记载,并在注解中还特别指明:“不云置而云致者,置是废绝,致是与人,明朝廷必有贤代己也。”以后各朝都有官吏退休的事情出现,但从制度上明确规定退休条件和待遇的最早  相似文献   

6.
金代职官致仕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历史过程。金代官员的致仕年龄,基本上沿袭前代的制度,大约为70岁左右致仕,也有大于或者小于70岁致仕者。金代官员的致仕条件,包括正常致仕、超龄或年老致仕、主动申请提前致仕、因疾致仕、以罪致仕、不胜任者勒令致仕等六方面。金代致仕官员的待遇,主要在俸禄与升迁官位两方面,凡致仕者都可得到朝廷给予的半俸,此外还根据政绩与致仕年龄,普遍给予迁官的待遇。  相似文献   

7.
宋代致仕制度不断发展,打破任职终身制,加快官员新老交替,这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然而作为官员最高代表的宰相,致仕制度对其任职时间约束却很小,宰相致仕除身体健康状况外,主要由皇帝态度,与皇帝亲疏关系、为政作风以及朝政形势等因素决定,致仕原因不尽相同,凸显出制度运行与适用的特殊性。宰相罢相为官与罢相致仕具有本质的不同,反映出宋代中枢政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官吏有五日一休沐的休假制度,也有一定的请假制度。汉代官吏利用休假时间处理许多家庭事件,诸如侍奉父母、陪伴妻子、教育子女等,休假时期的家庭生活有助于汉代官吏家庭内部的稳定与和谐。汉代官吏休假生活主要集中在官吏与父母的关系和官吏与妻子的关系中,在父母关系中主要是对父母尽孝,在妻、子的关系中主要是与妻子的和谐和对子女的慈爱。  相似文献   

9.
孔令杰 《理论界》2012,(7):137-138
郑玄在注解《周礼》时,采用了古今制度对比的方式,即用汉代相同或者相似的制度来比况《周礼》中的制度。这种注经的方法,既达到了使学者读懂《周礼》的目的,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些汉代制度的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有很多与汉代的凭信有关,它们不仅包括皇帝和高级官吏使用的凭信,而且包括普通人民使用的凭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这些有关汉代凭信的资料还可以和其他史籍中的材料相互印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的"杂治"制度是一种官员集体审判案件机制,审理的案件大多涉及皇亲国戚及国家的高级官吏,参与"杂治"官员的身份较为复杂,一般会随着审理案件的不同有所变化。"杂治"的启动和最终审判权始终属于皇帝,这是汉代中央集权制度在司法领域的表现之一。"杂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慎刑观念,是慎刑观念在汉代司法审判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1.
《元延二年日记》所反映的汉代郡吏生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记载了郡吏师饶每天的住宿地点、行事及其他情况,反映出汉代政府对官吏的人身控制极为严格,师饶的主要工作是在郡内外出差旅行、接洽公务,以及坐署理事。他在这一年三次升调,升至郡吏中最有权势的功曹史,故将该篇日记随葬以示纪念。简文还表现出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的一些情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汉代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早在先秦时代,封建地主阶级中有头脑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就已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的主张,意思是只要把官吏治理好了,民的问题就好办了,这的确是一个治国经验的历史总结。所谓“治吏”,不外是选贤举能、知人善任、考核严明以及赏罚公平等。关于汉代的选官制度,另有专文(见《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二期)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就是汉代官吏的任用、考核以及相应的迁降赏罚制度。  相似文献   

13.
致仕制度标志着封建官制在本质上具备了完全的性质和意义,其成制于西汉的社会条件包括:大一统的封建强权是政治保证,官吏招聘制是直接动力,经商风潮盛行打开了通道,健全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用人之术的兴起促其趋于完备.  相似文献   

14.
西汉“致仕”成制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仕制度标志着封建官制在本质上具备了完全的性质和意义,其成制于西汉的社会条件包括:大一统的封建强权是政治保证,官吏招聘制是直接动力,经商风潮盛行打开了通道,健全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用人之术的兴起促其趋于完备。  相似文献   

15.
汉代教育是汉代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它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汉代教育对社会影响的最主要表现是:汉代官吏的群体知识化和由此导致的儒者官吏对儒家政治、经济、文化理想的自觉实践;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全民共同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17-122
皇帝作为名号确立于秦,历汉代政局变动,其概念逐渐成型。皇帝制度在秦朝取代分封而成为国家根本制度,并不意味着分封制就此退出政治史舞台。分封制在汉初复活并与皇帝制度相纠结,经汉初政局变幻又被皇权一再弱化,这一政治现象的原因潜藏于皇帝制度的特质之中。  相似文献   

17.
试析汉代的上封事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宣帝创立的上封事制,是对汉初吏民上书制度的调整改革,是为突破权臣对信息的垄断封锁、确保书呈天子的渠道畅通的制度.密劾权贵宦戚专政,秘密议政指陈得失,是汉代上封事制在国家政治中发挥的基本功能.宣帝"始令吏民得奏封事",是不限身份地位的允许、倡导上封事;东汉诏令上封事演变为皇帝对百官的强制性、指令性要求,且上封事有六百石以上的资格限定.汉代上封事制有严格的保密要求,谨慎周密地防范泄密、无限期地缄默守密是上封事者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有关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的研究,由于史载的阙略和资料的匮乏,研究者不多,相关专著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大批珍贵简牍的发掘,为研究休假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相关论著日益增多,研究范围不断拓宽,层次也较为深入.本文就汉代官吏享有的周假、病假、丧假和节假等方面的研究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9.
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通过察举制的实施 ,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不仅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 ,而且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弄清楚察举制度产生与演变的规律、特点、内容及其在推行中利弊得失 ,对于研究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和政治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北宋末年吏治腐败的原因乐文华,杨霞飞一、专制集权的官僚政体是其根本原因自秦始皇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在专制集权的官僚政体中,皇帝至高无上,他拥有最大的官吏任命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等等,是专制集权制度的核·0和关键。因而,皇帝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