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研究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利用2013—2020年A股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运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营商环境优化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显著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产权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营商环境优化对非国有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营商环境优化的正向影响效应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文章应用综合DEA模型测算我国2006年22个省、直辖市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投资效率,分别应用逐步回归和Tobit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装备制造业信息投入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平衡;IT员工人均培训时间、信息技术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比例、ERP使用率与投资效率显著正相关,是影响投入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分行业产业安全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并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度的评价结果,提出了维护和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按照投入产出的结构从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了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在传统C2R模型基础上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31省市的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处于规模收益不变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总体向好的情形,总体来看创新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但是区域间系统运行效果有很大差距,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效率分析模型,并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效率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投入要素中,人员投入冗余最多,其次是信息投入和设备投入、组织投入;技术能力产出要素中,管理绩效最为不足,其次是市场绩效和研发绩效。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水平,随后提出了目前装备制造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2007年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发现创新能力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最低的是金属制品业。最后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装备制造业有关的月度经济指标,利用时差相关分析等方法从中筛选出装备制造业的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利用国际上通用的合成指数方法构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景气指数,并进一步对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运行态势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内企业准确判断和预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势、正确制定相关的产业调控政策和经营策略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对珠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之一,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败。文章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对珠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量化研究,并对其装备制造业今后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7年、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总产出、增加值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占比则有所下降,净出口实现大幅度增加.装备制造业具有较低的中间需求率和较低的附加值率,对其他产业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同时装备制造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既有极强的拉动作用又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既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又是制约产业.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方法对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分析制造业整体的TFP变动率、技术进步率以及技术效率及其变动率的趋势;并且将制造业各行业按照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分析不同类别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相似文献   

12.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效率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2001~2006年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效率的变动趋势,并通过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分析了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效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造成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效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不是规模效率,且研发TFP和技术进步的变化率近年来呈现波动趋势,各行业研发TFP及其构成也存在差异,认为不断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的技术水平是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效率提高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相关的经济理论,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得到了人民币在自由浮动状态下的中美均衡汇率,并由此计算出在此汇率下的装备制造业盈利水平,结果表明:如果让人民币自由浮动,那么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盈利水平将不到1%,这是我国当前制造企业不可承受的.因此,在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且在与发展中国家争夺制造业中心地位的情况下,人民升值不宜过快.虽然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但从长期来看,一国汇率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步伐也应该且只应该与技术进步率同步.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丹 《统计与决策》2012,(18):140-142
文章将制造业的升级划分为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两个维度,探讨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实证表明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此外,改善制造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交易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沛 《统计与决策》2017,(9):111-113
文章引入耦合度与协调度函数,以物流业为例,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02-2014年之间两个产业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评价与分析,从而研究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所处阶段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装备的各类制造业的总称。马克思认为,装备工业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其范围应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7.
郑庆华  骆静 《统计与决策》2016,(14):178-181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三种方法对2001-2012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结果并不理想,新产品收入贡献大,但专利产出不足.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产能过剩到供给侧改革各阶段一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有助于推进改革的实施。以北京一般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涵盖产能过剩和供给侧改革四个阶段的2000—2014年18个细分产业面板数据,经三轮逐步估计并进行模型结构形式检验,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效率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北京一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滑,年均下降1.5%,主要源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恶化;四个阶段中基础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大幅高于都市制造业,源于基础制造业有较高的资本产出弹性和技术效率;各细分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大,主要源于技术效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任冶 《统计与决策》2017,(11):140-142
文章运用DEA及Malmquist方法,以我国2011-2015年15个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数据为样本,测算了该行业技术创新的效率.研究表明:我国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动态看,我国汽车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下降”趋向,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来自于技术进步的驱动,而技术效率恶化却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李杰锋 《统计与决策》2017,(19):157-160
文章针对制造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产业部类形成面向MRIO的投入产出表,得到精细化的MRIO中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测度,并按照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效率效应、技术效应和相应的结构与规模效应进行MRIO的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效应分解.结果证实,不同的制造业各部类产业贸易对应的MRIO存在多种测度结果,应该从隐含碳生产机制出发治理结构矛盾,从制造业产品出发形成新的贸易隐合碳控制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