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19终南山     
在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其地峰峦叠翠,清泉潺潺,溪流萦绕,松柏挺拔,修竹茂密,气候宜人,景色幽美;昔有“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葺翠,以楼观为最佳”之说,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之美称。楼观台现存的道教名胜古迹与建筑有:老子墓、说经台、炼丹炉、化女泉、上善池、仰天池、吕祖洞、五老洞、宗圣宫遗址、古银杏树、  相似文献   

2.
墙盘新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曰古文王,初和于政”,从系从盩省之字,应为从系,盩声。陕西省周至县,盩音周。按:此字不见于商代之甲骨文及金文,当属王国维所指的“西土文字”,由读音及系旁寻求,相当于紬字。《汉书·谷永传》“燕见紬绎”,释紬,谓“引其端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紬史记金匮石室之藏”,紬缀,集也。另参见史颂簋“里君百姓帅埤周于成周”,谓里君与百姓都来集聚于成周,  相似文献   

3.
他,能让企业腾飞──记陕西省府谷宾馆总经理孙飞赵生荣《投资与合作》驻陕晋蒙联络处主任一位美国学者来陕西省府谷县考察文物古迹,在府谷宾馆住了些日子,临走时,用英语对记者说:“在中国山区县城,住上服务优良的府谷宾馆,真是料想不到!”一位日本富商来陕西省府...  相似文献   

4.
李顒,字中孚,时人尊称为二曲先生。1627年(明天启七年)生于陕西省周至县,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老死于原籍土室之中。他中年以后,曾东游东辅、南游湖襄、直下江苏,主讲于关中书院,广泛地进行讲学结友活动,与亡明遗老名士公开倡言“会讲切磋,复兴东林遗绪”,振兴廉耻节操,唤醒忠君爱国之心。四十七岁以后,两次坚辞清政府的“山林隐逸”、“海内真儒”之征;七十七岁时,又以垂暮之年,坚决拒绝康熙西巡陕西时的亲自诏见,被顾炎武誉为“吾道所倚为长城,同人所望为北斗”,“立节冠清流。……独行长千  相似文献   

5.
学人风采     
《青海社会科学》2014,(6):F0002-F0002
周少来,男,1964年11月生,陕西省周至县人。1982年至1986年在西南大学读本科,获农学学士。1986年至l989年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读硕士研究生,获哲学硕士。1989年至1992年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医学院社科部任教。1992年至l997年在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任教。  相似文献   

6.
《中文信息》2008,(4):65
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境内,面积5639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区地处秦岭主脊之北侧,最高海拔2996米,区内植物种类复杂、资源丰富。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落叶阔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着14群,总数约1500只的金丝猴,是我国金丝猴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高层围绕“农业社会主义”问题产生的分歧与争论,其结果是中国农村在国家力量强势主导下迅速“合作化”,一直到“人民公社”,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场争论的实质,其实是如何看待、对待农民的权利和以地权为核心的农民的财产权;广而言之,六十年来农村的曲折与发展,根本问题也是如何看待、对待农民的权利和以地权为核心的农民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8.
近30年的农村改革,使得我国“三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中心,是重中之重。湖南省农村30年改革发展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就是:农民增收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线。论文从总量、结构、阶段性、差异性和政策效果等角度回顾和分析了30年来湖南农民收入的演变和现状,得出转折点上湖南农民增收不容乐观,因为:中国经济大背景下农民增收难,粮食大省农民增产不增收,务工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不大,农业基础薄弱,贫困面还很大。因此,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统筹城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市民化;深化农村市场改革,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财政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陈云在抗战时期对大后方党组织建设的杰出贡献雷云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史研究所陈云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中的一位杰出活动家。几十年来,他坚定贯彻党的组织建设方针政策,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组织工作转变的关键时刻,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党建理论与荫蔽精...  相似文献   

10.
秦晖 《学术界》2002,(6):39-61
所谓“三农问题”是世界各国进入现代化时面临的普遍问题。本世纪初俄国发生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引起了强烈反弹以来 ,从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形成了通过平分土地完成“民主革命” ,再通过集体化建立“社会主义”这样一种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这种理论与古典马克思主义有极大差异。文章从这一理论在社会思想史上所继承的那些资源的分析入手 ,理清 1 50年来农民问题上的“主义”变迁 ,对农民“问题”本身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告诉我们 ,现代化的农民可以是个体经营的 ,但绝不是孤立于公共交往的 ;可以是联合起来的 ,但绝不是依附性的。离开这种认识来理解土地改革与集体化 ,都会偏离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和世界范围内农民问题的真正实质。  相似文献   

11.
宝鸡灯泡厂是我国电光源工业重点企业之一。该厂地处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要道——陕西省宝鸡市,厂址座落在山青水秀的秦岭脚下,渭河之滨,清姜河畔,川陕公路沿厂前伸过。二十多年来稳步发展,年年对国家做出新贡献,在电光源产品生产制造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一九八三年企业整顿验收合格,是陕西省第一批实行厂长负责制企业之一。该厂宗旨是:用户至上,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以“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益”为企业的经营方针,连续几年  相似文献   

12.
强化训练的核心就是通过训练农民的“行”来促进其人文素质“知”的提高,最终达到农民人文素质“知”与“行”的共同提高。人文素质培训强化训练提高了农民对人文素质在个体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水平;人文素质培训强化训练方式及内容符合农民人文素质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13.
“农民农”作为国内异地迁移的特殊群体,他们对于自身养老问题的感知与规划明显不同于农民工以及在原居住地务农和迁入地务农的农民。为从社会文化层面探讨“农民农”养老规划的深层意涵,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江阴市C镇14户“农民农”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农”更加青睐回乡养老,并依靠自我和家庭支持,形成了一套“资产重塑+保障优化”的实践逻辑,但其中却隐含着“备而有患”的风险,亟须政府的补位支持。对此,户籍地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农”的经济支持和环境支持,在保障“农民农”持续稳定增收的同时,创建安全宜居环境。现住地政府则应注重对“农民农”的制度支持与情感支持,增强政策操作层面的包容性,建立起社区与家庭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真实地面对农村与农民--读《我向总理说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平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2000年的焦点人物,多家媒体对有关他的事情做了详细的报道。但我拿到他的书以后还是禁不住一口气读完,而且不止一次地为作者的心灵所感动。我也是依靠高考这种现代的科举制度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之子”,对农民有着深切的爱与同情,在心中永远无法摆脱对农村的父老乡亲的牵挂。灵魂深处的农民情结使我对作者的叙述不断产生强烈共鸣。作者的遭遇也让人感到无比的愤慨,能够直面农村的官员却在农村无立足之地。英国作家奥威尔在他笔下的《一九八四》中写了一个“海洋国”,海洋国的“真理部”会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的概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界定“农民”的概念对于认识和理解农民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从对“农民”的内涵与外延的发展入手。系统的界定了当代中国“农民”的概念,剖析了各种认识的误区,提出了重新认识“农民”概念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歙县被确定为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五个试点县之一。两年多来,歙县抓住机遇,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先后组织230名农民参加县电大大专班学习,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这些农民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浅草—沉钟社作家从人道主义伦理观出发,在客观再现现实、改造现实的“为人生”艺术观指导下,真实地描画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破败乡村的人生面影。他们抓住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既站在农民之中,在“物质”存在层面上以“爱”的方式表现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悲哀;又站在农民之上,在“精神”生活层面上以“憎”的方式剖示了土地给农民带来的局限和精神痛苦,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集中揭露了封建等级意识对农民的戕害,从而表达了从物质上关心农民、从思想上解放农民的真诚愿望。浅草—沉钟社的乡土文学创作与同时代的乡土文学表现出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他们对破败乡村人生面影的描绘丰富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画廊。  相似文献   

18.
来函照登     
《人文杂志》编辑部:近三年来为治疗失眠,除去浏览新闻之外,我完全停止读书并基本上中断了学术交往活动。不久前友人特地转来一篇题为《重评历史:关于孙达人的农民史与农民学研究》的文章(发表在贵刊今年第2期),读后惊诧莫名。由于它的作者和杂志的编辑部在文章发表前并未给我看过原稿,我觉得有必要借发表此文的地方,就其中的几个问题发表简短声明,以正视听。关于“农民学研究”问题。我的确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中国农民史,另有友人在作“农民学研究”,自己却并没有作过这方面的研究。该文如此标题既与事实不符,且又有掠美之嫌,很不妥当…  相似文献   

19.
19年前,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在全国率先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的羁绊,实行了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96年底,农业总产值达10.47亿元,是1978年的11.5倍,实现了该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凤阳人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振兴乡镇企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来抓,政策对头,措…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农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一个古老的称谓,是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中国70年代末农民为8亿,而到了90年代为9亿。改革开放以来,捆绑着农民在土地上的绳索已经解开,自由度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流动量增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使农民原来铁板一块也发生了裂变。显然传统的关于中国农民的理论已不能自圆其说,有必要对中国农民的理论的几个问题作重新审度。三个概念的界定:农民、农业人口、乡村人口G·塔德1896年著的《未来史片断》中有这样一条论述“乡下人!一个奇特的古词。渔夫、猎人、农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