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全球化问题.当前文化全球化存在着由一国或几国推行的全球化文化与多国平等商量而确定的全球化文化之双重逻辑,并且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前者成为现实文化全球化过程的强音.全球化文化既不应是单一的也不应是异质的,而是一体中的多样化或多样中的一体化.要建立自由平等的全球化文化,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改变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3.
4.
本文认为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不可忽视的来源之一。正确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关系 ,必须在研究视角上坚持整体性原则与层次性原则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风险文化研究与国家信息安全--中国社会双重转型下的传媒文化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卫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7-62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增长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特别是网络与卫星通讯技术的普遍使用,推动了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利益重组和权力格局的演变过程,使得心理意义上的社会不安全和各种损失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随着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人们对现代各种制度控制确保社会安全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人们的风险意识在增加,对风险社会的研究也在深入,从而形成了一种风险文化现象。风险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社会研究。处于社会双重转型期的中国,因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迁与体制转型,使当代中国进入了高风险社会。就地缘政治而言,包括国家信息传播在内的信息文化安全问题也日益凸现在国人面前,成为风险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安全隐患。大众传媒在确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信息文化安全方面,应该从更广泛的社会视野和更深层的内在文化理性去观察与思考,以营造有利于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潜质和价值判断的舆论环境,推动中国公民政治文化认同和行为取向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时代网络文化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时代网络文化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全球化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进了全球文化的转型与跃升;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无政府"以及"自由化"倾向,也给全球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带来伤害,因而也给全球文化带来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和现象。 相似文献
7.
私人领域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我国的社会生活来说,私人领域还是一个较新的事物。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一个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相对的社会活动空间。它是通过对国家权力作出必要的限制,为私人个体从事经济、道德、文化和审美活动提供的一块免于权力干扰的空间。针对私人领域的这一性质,哈贝马斯曾明确地指出,如果说公共领域以平等为核心,那么私人领域则以自由为其核心。正是私人领域的自由特性使它与审美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后者的生长、发展与繁荣正是以自由为基础的。私人领域在不同时期的起伏变化,也因此影响并制约着同时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9.
既超越自身社会发展的传统水平 ,又要超越早发现代化国家的既达水平 ,以在更理想的水平上重建现代性中国 ,这是后发外源性事实和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共同规定给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性选择。正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中 ,由于严峻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叠加影响 ,中国文化现代化始终处于一种“双重超越”性的焦虑之中 ,最终导致了由“双重超越”到“双重虚无”的文化畸变。 相似文献
10.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依据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人类的存在模式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生命存在模式和技术存在模式。人类的审美活动在技术存在模式中采用的主要是认识论的视角,而建立在生命存在模式上的生态审美采用的则是把认识论的审美规律和生态存在论的审美规律有机结合的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11.
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两重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这两重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双重危机,即生产过剩的危机与生产不足的危机.奥康纳认为这两种矛盾和两种危机总是内在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成为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两种障碍,资本有自毁根基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重效应及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技术进步是否会对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实际上,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有着双重效应,一方面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替代作用;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还可以扩大就业空间.到底最终会演变为怎样的结果,这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机制的性质以及技术进步的路线.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公共媒介 ,晚清印刷出版文化的空前繁荣促成了民间文化的繁盛 ,加剧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同时 ,中国传统士大夫也随着传播媒介的商业化与工业化而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念的新式知识分子 ;而租界特殊的政治格局则为印刷出版文化提供了批判专制国家的舆论空间。由此 ,晚清上海印刷出版文化所荷载的公共舆论呈现出独立性、公共性、批判性等特点 ,对这一时期上海公共领域的体制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双重文化社会化对于那些在海外出生、在美国成长的孩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通过对 2 0世纪 90年代早期、中期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的调查 ,揭示了收养孩子学习双重文化的活动状况以及收养家长在此方面的态度 ,并指出收养孩子在双重文化社会化活动方面的问题 ,这一研究对认识和了解近年来从中国收养的孩子们在美国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小说《骨》是美国华裔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的重要作品.“骨”蕴涵着丰富而多层的内涵,作者用“骨”的意象引出面对中西文化冲突和碰撞时移民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人生抉择.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展示,伍慧明对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身份诉求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国内学界对莫里森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大都以各流派批评手法围绕其作品展开论述,很少有文献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考察这位作家的市场拓展与接受.本文以托尼·莫里森与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的合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莫里森在精英文化以外领域的生产和接受,论证在此过程中莫里森不仅开拓了市场,使其读者受众类型多样化,还克服了黑人作家的双重读者问题.这对于我国经典著作在文化市场上的开拓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阅读与大众的互动,则是我们需持续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