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骆海林 《金陵瞭望》2006,(22):62-62
我是江宁区湖熟镇和进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感到物质丰富并不能算什么.关键在于精神也要富有。我在南京市区有两套住房.多年从事建筑劳务也积累了一定财富。但为了年迈的母亲和患病的弟弟.多年来我一直住在老家。我母亲今年80多岁.生活基本不能自理.40多岁的弟弟从小痴呆.时时需要照顾。2000年.我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家担负起赡养母亲、照顾弟弟的重担。几年来.我给年老的母亲和痴呆的弟弟端茶送饭.日复一日.毫无怨言。有人不解,问我:“老骆.以你的条件.完全可以雇个保姆照顾他们啊?”我说:“外人总没有自己人贴心嘛!”为了让亲人生活得更好.我动足了脑筋:痴呆的弟弟喜欢玩.我买来了玩具;母亲出行不便.我买来了轮椅;卫生间距离远.我买来了便携式马桶……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却用行动、孝心感动了亲人.打动了众乡邻。  相似文献   

2.
彭清华 《老友》2015,(4):31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家住萍乡市安源区东大街小桥背社区的黄建新却偏不信这个理。母亲瘫痪卧床20年,他从没想过送老人去敬老院或兄弟姐妹5人轮流照顾,而是从1996年母亲瘫痪那年起,就辞掉工作,当上全职孝子,一门心思照料瘫痪的母亲。如今,他母亲已经91岁了。  相似文献   

3.
老怀 《老友》2012,(9):54-55
“孝子弑母”被判刑 他叫邓明建,今年41岁,小学文化,四川省阆中县金子乡人。早在1993年.邓明建的母亲李术兰就已中风半瘫。邓明建有两姐一弟,但母亲日常治病基本由邓明建负担。邓母常说,4个孩子中就属邓明建跟她最亲。  相似文献   

4.
《山西老年》2012,(7):65-65
编辑同志: 我母亲今年62岁,有轻微的精神病。由于我在外地上班,所以便跟哥哥就母亲的赡养问题达成协议,双方约定:母亲随他一起生活,由他作为母亲的监护人,而我则。每月向母亲支付一定数额的生活费。去年10月,我从外地回来才知道,哥哥不但没有细心照顾母亲,反而将母亲所有的十万元存款转到自己名下,而且就连我每月给母亲的生活费他也没有全部用于母亲的生活开支。母亲现在过得很不好,我想把母亲接到我那里住,但哥哥不同意,请问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阿峻 《新天地》2012,(8):12-13
他是个十里八乡闻名的孝子,悉心照顾中风瘫痪的母亲近20年,从未言过半声苦累。同时,他又是个杀人犯,他买回农药,看着母亲喝下。"孝子弑母"一经披露,立刻引发社会关注。2012年5月30日,他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此案背后,"安乐死"作为一个争议话题,引发了人们对情与法的探讨……一他叫邓明建,四川省阆中县金子乡人。早在1993年,邓明建的母亲李术兰就已中风半瘫。邓明建有两姐一弟,但母亲日常治病基本由  相似文献   

6.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邻居任工程师三位女儿长期服侍母亲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使我认识到久病床前不仅有孝子,而且更有孝女。任工的老伴儿是矿机厂的一位退休女干部,今年已80岁。1998年老人就开始生病了。最初患的是脑血管病、脑梗死、老年性痴呆、心脏早搏。2002年任工程师脑溢血去世后不久,任工老伴不慎摔倒在地,造成股骨颈骨折,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两年多来,老人的儿女们承担了全部治疗、护理、服侍工作。最初老人在北京儿子家里住了一年半,后来回到太原,就由三位女儿服侍。为了照顾好老母亲,三位女儿像上班一样分了工,他们…  相似文献   

7.
东亮 《新天地》2016,(5):20-21
27年,这对任何人来说都决不能算短的岁月里,因为一句承诺,84岁的乐和敏将邻里之情沉淀为一段生死相依的情谊。不久前,乐和敏夫妇继入选“浙江好人榜”后,又荣获宁波市第四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称号。在颁奖典礼上,乐和敏独自一人去领奖,他在摄像镜头前对留在家里照顾冯大哥的老伴说:“老伴,你辛苦了,我来替你领奖了,我们一起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8.
在太原市迎泽大街财贸大楼宿舍院内,有一个家喻户晓、人见人夸的孝子,他叫张宝玉。张宝玉是山西省水工机械厂的工人,今年49岁,因照顾长年生病的父母,至今没有结婚,还是孤身一人。父亲于1998年去世,现在他和80岁高龄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张宝玉共有姐弟4人,父亲在世时,是山西省商业厅职工食堂的一名炊事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宝玉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原先姐弟4人经济收入都一般,现在张宝玉待业下岗,父亲去世后母亲每月的抚恤金仅125元,生活相当困难。在一个天气炎热的下午,我前去采访这个家庭。一进门就看见一位瘦弱的老妇人坐在一…  相似文献   

9.
玉琴 《百姓生活》2014,(8):27-28
孙茂芳,1942年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一等功臣,因坚持行善几十年,人称"京城活雷锋"。孙茂芳说,支撑他一辈子做好事的动力源自于母亲,母亲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儿啊,长大了你要做个好人,别给娘……丢脸。"孙茂芳谨记母亲遗训,几十年来做了无数好事,而最为感人的是,他50年甘为18个"爹娘"当孝子的故事。失明大嫂谢恩,把五角星刻在拐棍上1990年的一天,孙茂芳因偶然扶盲人丁翠萍过马路,而与之相识。  相似文献   

10.
张曼娟 《社区》2012,(35):60-60
“老板,我要一片冬瓜。”我已经在菜摊前面站了好久。才扬起声音说。太久没有进菜市场,我变得很生疏,找了许久才找到母亲以前常常光顾的那个菜摊。老板手脚利落地搬起冬瓜。抡起刀子就要切下去,我忙止住他。“太厚了.不用这么厚。”老板的刀子往前挪一些.我又摇头,他再往前挪一些.我还摇头,这时候老板终于忍不住说话了:“这么薄,我手软切不下去,啊,要不然你来切好了。”我只好无奈地笑着对他说:“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吃不了那么多。”  相似文献   

11.
“玉汉,你看护母亲休一个月、两个月的可以,但要长期休,就影响工作了。”“那我不能不管老母亲呀!”单位领导在他提出请长假照顾母亲时,要不就上班,要不就辞职。他陷入两难选择中。  相似文献   

12.
感人的孝子     
壶关县史志办公室副主任原天兴,对父母孝敬备至,是出名的孝子。人们夸赞他,他却风趣地说“我这个孝子是“逼”出来的。有关他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众人有口皆碑。 几十年如一日 老原上无兄姐,下无弟妹,赡养父母的担子就落在他一人身上。父亲当年被日本侵略军的子弹打成残废,是个破子,现已87岁高龄;母亲在世时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病;他因工作关系,同父母分居两地,所以对父  相似文献   

13.
好人余书福     
钟孟盛 《老友》2013,(8):32-33
13年默默帮助非亲非故的独身老人焦士庆的《赣州晚报》记者余书福,再次引起社会关注。2013年,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5月份"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公布,余书福顺利入围。一个人偶尔行善做件好事并不难,但常年持之以恒就非常人所能及。在江西省赣州市就有一位38岁的好人,他十三年如一日,悉心照顾非亲非故的河南籍孤  相似文献   

14.
杨学友 《老友》2012,(3):54-54
编辑同志:我母亲今年72岁,因脑血栓后遗症瘫痪在床。我从一家政服务公司雇用保姆张某照顾我母亲。可我最近回家看望老人,发现母亲脸上有几处青淤和伤痕,保姆说是蚊子叮咬的。后经安装的录像设备查看视频发现,只因保姆喂饭时老人不小心弄脏衣服.保姆张某就不停地打骂老人。老人因遭受打骂,时常出现精神紧张抑郁,身体每况愈下。对此,我该如何维权?  相似文献   

15.
在江西樟树市经楼镇神岭村委后陈村,提起陈国勋,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陈老是个大孝子。"国勋今年也是77岁的老人了,可照顾起他那103岁的老母,他是40年如一日,没有任何怨言,真难得啊。""送热饭、端脸盆、倒马桶,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40年都如此,真不容易啊。"村民们议论着。要问起陈国勋母亲儿子孝顺不孝顺时,老人家更是滔滔不绝:"这个老大,还真是亏了他,  相似文献   

16.
刚接手五(5)班时前任数学老师向我“介绍”:班里有个叫程程(化名)的孩子,他有些自闭,又有点口吃,上课不认真听讲,而且作业也经常拖拉。我问其原因:原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靠识字不多的爷爷奶奶照顾着;又因为口吃的原因,老师喊他回答问题时.他常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一堂课时间有限,所以很难照顾到他。  相似文献   

17.
父母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小时候不懂,只知道不能骗人,不能撒谎。但为何要“防人”,我实在想不明白。母亲对我说:“人心隔肚皮,你知道别人是真诚待你,还是虚伪地蒙你?”以致我老是觉得人一长大,看谁都不像好人,他们生活得很复杂,很疲倦。  相似文献   

18.
赖世春  欧阳娟 《老友》2013,(2):30-30
在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镇乌石村的一个山坳里.有这样一位农民,他放弃外出务工和再婚的机会,三十三年如一日在家悉心照顾患有白内障的老母亲。他就是远近闻名、人人称道的孝子——谢瑞龙。2012年10月22日.笔者慕名前往安远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9.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的名片上印着雷锋头像,他总是这样“推销”自己:“我叫孙茂芳,遇到麻烦事儿找我……”本是含饴弄孙之年,不打麻将、不出国度假,他还在照顾孤寡老人、帮扶贫困家庭,他的足迹伴随着“雷锋精神”传遍大半个中国,古稀老首长孙茂芳感动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20.
点滴水事     
高雅麟 《社区》2009,(11):60-60
在记忆中.残存着一个无法磨灭的景象: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往热锅中加水时,发出“丝丝”的声音。我问母亲:“水为什么会出声呢?”母亲说:“那是水在哭呢。”那时.我没有上学.就在那间现在早已不在的破旧的小木屋里。从那时起.水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平和中伴随有几分多情,清贫中固守着几分执著,静态、聚集、张力、充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