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萧红、路翎对鲁迅生命悲剧意识的继承作了进一步开掘,他们在对人的生命本真样态的抒写,对倔强、坚韧的生命意识及对人生理想生命形式的不倦追求等方面最具鲁迅的风骨.  相似文献   

3.
萧红走上文学之路后,即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不幸命运.其作品通过描写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不幸遭遇,从个体生命的无保障和生命理想及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揭示出生命的悲剧以及愚昧、麻木的灵魂在物化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描写了三个女子的生命悲剧。萧红把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化视野融进了她对妇女命运的关注,使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悲剧魅力。萧红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历程,又使家园情结在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理性批判和情感眷恋的两难选择,使得作品在悲剧的氛围中时时荡漾着情绪的波动,因而赢得了人们愈久愈浓的追念。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创作与传统的佛学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在她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与彻悟,主要体现在对苦难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参悟.没有深厚学识背景的萧红在其创作中以单纯化、朴拙化的方式逼近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及宗教领域,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宽阔的哲学大气.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小城三月》以悠扬婉转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翠姨与"我"的堂兄的爱情悲剧既是性格悲剧,更是新旧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是生命之花在"五四"新文化春风的吹拂下灿然绽放、却又在传统文化的重重裹挟下悄然萎谢的悲剧。这悲剧凝聚着萧红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与深沉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7.
萧红小说中展示的婚恋悲剧现象,凝聚了作家的审美情感与生命体验.本文试图从“男性压迫”、“女人意识”这两个外在和内在的破坏性因素来剖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挖掘悲剧更为深层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后花园》在萧红全部作品中堪称精美,通过叙述磨倌冯二成子一生几乎无事的悲剧,充分体现了萧红在小说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色,更在题材上体现了萧红选材的独特性,尤其是"幸福在哪里"的追询,在当时文坛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9.
读《呼兰河传》,心里静静地淌着一条生命的河。流水潺潺,凄婉悠长。在这里,生亦悲,死亦悲。死,不知其惨然;生。不知其乐然。一切都麻木了。女作家萧红用她那双纤细的手把那怡然自得下令人发指的悲剧意识谱成了呼兰河边一首歌——一曲生命的挽歌。《呼兰河传》生与死的悲剧意识源于萧红的人生悲剧体验。1942年,年仅32岁的萧红被战争的灾难、婚姻的不幸、生活的漂泊,疾病的折磨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生命,始终是萧红创作的关注点之一。《呼兰河传》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是尤为复杂的。小说以现实生命的寂寞凄凉为基调,通过对不合理的现实生命状态的展示与批判,呼唤美好的生命形式,同时从现实生命的悲剧节奏中捕捉亮丽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并交织以创作者对理想生命的执着探寻及其诗意妙悟,具有现实的审美认识价值和历史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1.
萧红小说有多重的主题意蕴,可从不同的时代语境中去观照其丰富内涵。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抗日文学”的内涵;从启蒙主义的角度看,对鲁迅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对病态的国民性的文化批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女性意识的觉醒;从对生命的体悟看,深沉的悲剧意蕴。丰富复杂内涵使萧红作品获得永久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体现了他关于生与死这个问题的思想斗争过程.他的作品的永恒性在于悲剧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对立统一,悲剧意识直接体现是死亡意识,生命意识是他对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的反映.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便是人无论活着或死去,有目标有意义才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血肉之躯在萧红的前期写作中是叙事的焦点之一,而在其后期作品中身体却在文本中隐去.由表现从主体中分裂出去的女性之躯到身体向主体的回归这一创作思维的变化体现了萧红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与创作历程中建构主体、认知自我的艰辛努力.从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的相互参照中,以身体为逻辑可以解读贯穿于萧红作品的这种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14.
哈代作品的悲剧意识是哈代研究中一直被关注的焦点。而哈代作为处于新旧时代交界线上的作家,其创作必然受到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的影响。文章从20世纪现代悲剧观念的角度切入对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阐述叔本华生命悲观主义哲学对哈代的影响以及哈代对现代悲剧观念的认同,并具体阐述哈代作品中悲剧意识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5.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残害,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所遭受的摧残,同时,也写了冯歪嘴子的生命坚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寂寞、孤寂的感觉,也有对苦难人生的不屈挣扎.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经历着磨难,也有少许的欢乐,最多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无休止的寂寞.但萧红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带着心中的伤疤去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在她作品中的表现即是,她叙说主人公的落寞无奈,也描写荒凉土地上人们的抗争和不屈.她的人生和创作之间可以说有这样一种联系,即作品中的凄婉美丽、抑郁寂寞正是生活中悲惨命运、苦难人生的一种写照;作品中所笼罩的那种伤感、那种痛苦思索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多波折和对社会的悲剧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16.
女性家园的失落、女性生命的潦草、女性话语的困惑、女性救赎的虚幻四个方面表现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萧红的女性苦难意识使她及其作品具有独有的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萧红在其小说中关注人们普遍的精神病态和中国人最根本的生与死的问题,她的生命意识充分体现了她的人生价值观,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呈现给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一、萧红对生命冷静而悲观的思考正是自己对生命爱到极点的一种背向表示 在她的作品中经常看到她对于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珍爱。萧红笔下的花草树木都有声响,虫蝶蜂鸟都会说话,风云雷电都有颜色。她感受着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并以丰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儒林外史》是一部最富有理想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本文认为:《儒林外史》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和人文精神,表现出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品又将人文理想和对现实人生的观照结合起来,在对现实人生的批判中发掘生命的悲剧,又努力去探索和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作品中的人文人格与魏晋名士和晚明文人有相通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儒林外史》具有理想精神,表现出了一种生命层次上的明确的追求,它追求的是人格和人性的完善,其理想人格的真实内涵蕴含着美,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总之,《儒林外史》理想精神显示出来的批判意识、探索意识和超越意识,使这部小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秉承20年代由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流派精神,萧红显示了与同时代女性作家不同的气质.通过<后花园>一文探讨了萧红小说对生命价值的形而上思考、童年视角的运用,以及悲剧生命的溯源,并且指出正是萧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将20年代的乡土小说所禀有的地方风情上升到地域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较之上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身体写作,萧红无疑是位先行者和佼佼者.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下的女性文学,将下层女性的生存状态诠释得淋漓尽致.在女性精微化、细腻化的生命体验中,散文集<商市街>颠覆了女性散文传统意义上雅致、温馨的个性,让饥饿、病痛与贫穷俯拾即是.而充盈其间的阳光心态、觉醒意识和"哲人目光"使得作品的情感格调得以升华.取材的以小见大、细节的精当和语言的清丽则组合成萧红散文独特的书写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