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建军  陈新亮  郭飞  王学军 《现代妇女》2013,(10):141-141,14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社会、政府、学校、贫困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体制、就业观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核心的问题是围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设置大学生的学习课程和实习训练计划,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田苗 《公关世界》2023,(18):117-119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大学生就业与专业不匹配、就业竞争压力大、职业规划不足等问题,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出了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实情况进行审视,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揭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提出相应的路径和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教育改革和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为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职业》2007,(9):70-71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教育体制、就业观念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核心的问题是围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设置大学生的学习课程和实习训练计划,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导言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除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环境、就业体制、人事制度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外 ,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观念、职业设计、就业准备等因素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①。大学生的职业设计问题既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研究 ,也必然涉及就业准备、对就业有影响的因素等操作分析。为了实证性地研究大学生职业设计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所于去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对99届已确定工作单位的260位本科毕业生作了关于大学…  相似文献   

6.
付姝兰 《职业》2013,(18):57-59
公共就业培训是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以及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政策工具,对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获取更多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实现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就业培训均等化是实现大学生公平就业、构建服务型、民生型政府、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公共就业培训均等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跟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对象,面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严峻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是"扩招"惹的祸,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就算是高薪招聘却依然找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有学者指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跟企业招聘难这样的巨大鸿沟,是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不足,还有就业满意度低下所造成的。于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根本途径在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跟就业满意度。在这里将对两者进行详尽的分析,以期能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就业竞争激烈的问题。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人尽其用",高校必须充分明确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努力扩宽大学生的就业事业、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出发,结合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战略选择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就业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能力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基础能力是前提,专业能力是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重视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满意度不高,是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学生就业相关各方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实力,使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顺利地实现就业或创业。  相似文献   

11.
谈敏 《职业时空》2014,(7):140-142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和谐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及如何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理性探讨,力求深刻剖析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并就加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提出若干对策,以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视障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四条提高视障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通过强化视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视障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构建视障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的空间。并且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视障大学生就业能力。同时,提高视障大学生就业能力还需加强对视障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愈发提高,加之高等院校数量的持续增加,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这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既为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增加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讨论和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对保障大学生就业成材、实现自我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职能,也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结合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就业为契机,提升大学生诚信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学校应试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不仅破坏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也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高校应以就业为契机,将诚信教育与促进大学生就业联系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积极维护、开发利用自己的信用资源,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实现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6.
农业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更令人担忧。以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视角,本文从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促进就业的对策及建议等三个方面,探讨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法,为农业院校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平  岳孟田 《职业时空》2008,4(1):52-53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确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的问题。目前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数量比1998年增长了两倍,然而却有近七成用人单位限招女大学生。本文在了解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制约女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发生了变化。以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其影响因素,归纳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践路径,即转变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本文着重从认清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素质,明确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保大学生顺利就业等方面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回娅冬  胡伟  常海霞 《职业》2012,(16):125-127
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造成就业难的多种原因中,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和女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高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通过教学、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多环节、多途径融入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上女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来提高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