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效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颁布的第一个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中就有有关时效制度的规定:“占有土地的时效为二年,其余一切物品则为一年”。根据法律后果的不同,时效制度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失时效两种。前者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期间而取得某种民事权利的制度;后者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期间而丧失某种民事权利的制度。受《苏俄民法典》影响,我国《民法通则》只规定了诉讼时效(消失时效),未规定取得时效(占有时效)。本文拟就取得时效制度,谈谈其含义及在我国民法中设立该制度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取得时效(即占有…  相似文献   

2.
一、时效的法律冲突的产生时效是一定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期限即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时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法律制度。人们一般地认为,较完整的时效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但是时效制度在罗马法上并不是统一的制度,而是分为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两个制度。取得时效又称占有时效,是权利取得的原因。如某人善意占有他人的财产,过了法律规定的期限,就可以取得所有权。因此,它是针对物权而设立的一种法律制度;消灭时效又称诉讼时效,是权利消灭的原因。如,某甲借给他人一笔钱,到了约定归还的时间,未被归还,以后又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限,甲没主张自己的权利去要求乙归还借款,那么甲就丧失了请求归还借款的请求权。因此,消灭时效是针对债权而设立的法律制度。在时改制度中取得时效出现较早,它最早规定于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3条:“占有土地的时效为二年,其他一切物品则为一年。”这也是最古的时效规定,消天时效出现较晚,创立于审判官法。即审判官与之诉权应在一定期限内行使,过期不得行使,这就是消灭时效。  相似文献   

3.
抵押权的行使期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抵押权具有支配性,在学理上并无期间制度之适用,同时,抵押权又具有从属性,主债权诉讼时效对抵押权行使又存在影响。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后,抵押权不消灭,但抵押人能依债务人之时效抗辩对抗抵押权人。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在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后达成的协议不得仅因主债权诉讼时效而无效。  相似文献   

4.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届满的法律后果应采取抗辩权发生说;凡是人格请求权与身份请求权涉及实质意义上的侵害时,都应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但是仅仅造成抽象意义上的损害的,原则上不应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排除妨碍请求权与消除危险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返还原物请求权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的前提是弄清返还原物请求权发生的几种情形,然后分类分析,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当事人诉状递交到法院就构成诉讼时效中断;起诉以后又撤诉的,应构成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是指中断事由结束后,才重新计算诉讼时效。  相似文献   

5.
物权请求权是否应成为诉讼时效客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权保护是主体权利的重要内容,对诉权的保护不能是无限的。当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不行使诉权的情况下,即丧失要求国家对该权利进行强制保护的权利。依据法律,只有债权请求权才能成为诉讼时效的客体,将物权请求权完全排斥于诉讼时效的客体之外。围绕物权请求权是否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问题展开探讨。依据诉讼时效的一般原理,大部分物权请求权不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但从实现诉讼时效制度社会目的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请求权中的恢复原状请求权和返还原物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类似,应该成为诉讼时效的客体,如果将其排斥在外将危及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6.
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的立法价值存在差异,仲裁时效涉及的公共利益范围较窄,更注重维护当事人意思自治。约定仲裁时效期间的性质不属于附期限的仲裁协议,而是当事人对相对权的处分,这表明约定仲裁时效期间并没有超越权利行使的合理范围。约定仲裁时效期间能够克服时效法定性的瑕疵,有利于推动仲裁的高效进行。应允许当事人在一定范围内约定较短或较长的时效期间。在较短时效期间届满后,当事人仍然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欠债还钱”、“父债子还”等俗话,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用现行法律去推敲,却并非完全如此。 误区之一:欠债还钱。自古以来欠债就得还钱,这是人之常理,历代法律中也有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规定。然而,我国现行法律对债权人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时效有明确的规定。《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照该规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者对诉讼时效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而分歧主要产生于对诉讼时效效力的不同理解。通过对诉讼时效效力的深入分析,认为诉讼时效的效力应采用抗辩权发生主义为妥。将诉讼时效的概念重新界定为: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持续不行使民事权利,而使义务人取得拒绝履行义务的抗辩权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者对诉讼时效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而分歧主要产生于对诉讼时效效力的不同理解.通过对诉讼时效效力的深入分析,认为诉讼时效的效力应采用抗辩权发生主义为妥.将诉讼时效的概念重新界定为: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持续不行使民事权利,而使义务人取得拒绝履行义务的抗辩权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诉讼时效是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受到侵犯,请求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限,如果超过法定期限就丧失请求法院保护的权利。这是民法上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它起源于罗马法,现在世界各国的民法均作了规定。我国民法通则和其他单行民事法律也规定了各种不同的诉讼时效期间。如何理解和适用我国民法上的诉讼时效,达  相似文献   

11.
公益和私权是诉讼时效制度应关注的二元价值。对公益的关注和私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科学设计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和合理规定短期时效的适用范围。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过短及其短期时效期间的适用范围不当,不利于对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诉讼时效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诉讼时效的功能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原因在于长期时效缺失,"短期时效"的功能成了诉讼时效整体制度的功能;它旨在尽快了结民事关系、稳定经济秩序,却背离了诉讼时效通过对权利保护和事实状态维护的调整实现社会经济秩序和谐的功能本质。我国诉讼时效的功能应定位为:既保护权利又维护事实秩序,通过对权利保护和事实状态维护的调整来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与安定。诉讼时效功能的科学定位为诉讼时效的期间等具体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完善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王彦宗 《社区》2002,(24):43-43
生活中的官司形形色色,输官司的情况更是原因各异,可最令当事人痛心的莫过于明明有理,却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最终被法院一纸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其实有时原因很简单,起诉超过了诉讼时效。为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当事人应当了解日常诉讼时效的法律知识。《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  相似文献   

14.
从对时效制度意义及现行法律法规理解出发 ,提出未定履行期限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如果没有债权人主张权利并遭到拒绝或债务人直接表示拒绝履行的情况 ,其诉讼时效不得启动的观点 ;并对我国在《民法典》制定中怎样规定诉讼时效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权债务处于法律不再调整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债权人的债权或者权利人的权利在学理上被称为“裸体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制度不很合理,尽管2003年官方颁布的《民法典草案》讨论稿对此作了修改,但仍不够完善。因此,本文在分析诉讼时效下“裸体权利”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反思我国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置合理与否,认为即使是在诉讼时效制度设置相对完善的情况下所导致“裸体权利”产生,也应该给予“裸体权利”人在不违背诉讼时效制度理念的情况下以充分的救济可能。  相似文献   

16.
取得时效制度是传统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产生于古罗马法,与消灭时效共同构成了传统大陆法的时效制度,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取得时效,是无权利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地继续占有他人的财产,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即依法取得该财产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的法律制度。由于受到前苏联时效制度立法模式的影响,我国仅规定了诉讼时效,而未将取得时效包含其中。为了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我国构建取得时效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范围,涉及到民事权利的保护,与当事人的利益攸关。诉讼时效制度的适用范围应扩大到人身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等几乎所有的民事法律关系;不仅国家财产应属诉讼时效制度的限制,仲裁时效亦应属于诉讼时效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梳理大陆法系有关继承回复请求权之时效立法例,分析我国《继承法》第八条中的2年和20年期限均是诉讼时效期间.继承回复请求权经过诉讼时效后会产生抗辩权发生的法律效果.共同共有人请求分割遗产之权利性质是形成权,不属于诉讼时效之客体范畴.  相似文献   

19.
《民法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该条文首次明确了胎儿民事权利能力问题,具有积极意义。文章认为还应当完善我国胎儿利益保护范围,构建我国胎儿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并从损害赔偿请求权行使时间、主体、对象、范围4个方面明确请求权的内容与行使规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现状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诉讼时效与权利保护的法律冲突提出了一些分析意见。笔者认为 ,在我国现有的时效制度中 ,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漏洞 ,这些问题与我国现有时效制度的内容和理论缺陷有直接关系。解决时效制度的问题对于司法理论发展和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