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小说是如何从古代步入现代的?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新小说与旧小说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中,“雅与俗”到底怎样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与变化?这一系列十分新颖、又颇具深度与难度的问题,就是徐德明教授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所提出、并试图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该著以其雅俗互动关系中的研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结构方式、多层面的理论构成等,提出了诸多独到新颖的见解,对于文学史的观念与理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与完善,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著拓展了中国…  相似文献   

2.
在"大文化观"视野下,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中国古代"雅俗文化观"起源于奴隶社会,在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备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它实际上成为剥削阶级的真理标准、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社会主义"雅俗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摒弃旧雅俗文化观鄙视劳动人民、排斥俗文化的观念与方法,科学揭示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创作的雅俗方式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认为张爱玲小说首先关注与市民大众的阅读沟通,其作品以写"世俗"生活为主,接近通俗文学文体和载体,流行于市民之中,即写俗近俗通于俗.但她并未沉湎于"俗",而是在"俗"的基础上,化入她独到的才情哲思,终于使作品能从俗中见雅,有时能以俗为雅,显示出独到的创作路子,也代表了现代高雅文学适应文化市场时所表现出的成熟姿态.张爱玲作品对当下文学文艺和文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1.文学有雅俗之分是文字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小说之分雅俗起于隋唐盛于宋。宋以后,通俗小说实际上已成为小说的主要形式。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通俗文学一直处于仆从的、在野的地位。中国的俗文学与雅文学是互补的,俗文学桢雅文学以提高,雅文学赖俗文学以发展。这种交互作用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2.从“五四”始,小说根本改变了它的仆从地位成为文坛的盟主——文学的主要形式了。但小说又发生了新的分化:现代小说适应了历史的潮流;通俗小说顺应了历史的惯性。由于传统和偏见,通俗文学的地位被抹去了,通俗文学被禁锢了。但历史总还要按照它的惯性走下去,新时期通俗文学的涌流就是证明。3.新时期的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在处理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上出现了两种偏颇:“我是上帝”与“读者是上帝”。  相似文献   

5.
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观念,它的演进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是同步的。以音声为表征的政治雅俗观是与政教合一、学在王官的礼乐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凸显的是宗法伦理和等级秩序,其文学形态是诗、书、礼、乐等反映礼乐教化的贵族文学。以学术为表征的文化雅俗观是与政教分离、学在四夷的道德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张扬的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其文学形态是反映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论、说、记、传、辞、赋等精英文学。以文本为表征的艺术雅俗观是与成长为独立门类的艺术文化相伴生的,它所强调的是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其文学形态是注重形式和风格、强调审美和娱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美感文学。从局部而言,中国文学史上确实存在着某些文体由俗而雅最后走向衰落的现象;从整体而言,中国文学的发展并不呈现由俗到雅再到衰落的趋向,而是不断地由雅趋俗,即从贵族走向精英,从精英走向大众,文学主流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主体越来越大众化,这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准此,我们对中国文学史应该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描述,对当下中国文学应该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创作为例,认为"五四"文化高潮过后,鲁迅式纯粹雅化的写作事实上已很难做到.写作者须顾及以青年为主的读者圈的阅读反应,化用读者关注的恋爱小说等叙述套式,但作者又不被套式所约束,于不经意问超越"俗"套,化俗为雅.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走的正是这条路子.这种创作方式,连同鲁迅的"纯粹雅化"、施蛰存的"脱俗求雅"和张爱玲的"以俗写雅"几种创作方式,已经构成中国新文艺创作可资借鉴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对“雅”、“俗”这一对范畴的界分及评判标准的历史流变——儒家以“和”、以“古”、以“正”为雅,道家以清、奇、高、逸为雅,两家见解不同,但都坚执雅俗对立的二元思维,都是一种文化贵族心理;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淡化雅俗绝对对立、否定贵雅贱俗的倾向,清代花雅之争也以花部代替雅部告一段落.文章得出的结论是,雅俗是一对历史性的概念范畴,其对立是相对的,应剥落其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尊重它们作为大众表达情感之手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不言自明的时间逻辑,获取了文学史长河中1917年-1949年这一个时段的管辖权,却以经意识形态过滤的"现代"标尺清除异己,把许多重要的文学现象排除在文学史体系之外。现行的文学史通过贬低晚清白话文运动,省略同时代非"新文学圈"作家的贡献,漠视北洋政府的作为,来建构新文学的发生地图,达到纯化、神化新文学发生史的效果。把现代文学史笼罩在新文学的霸权话语下,以新文学的"独家逻辑"来阐述1917年-1949年的文学发展,文学史多元共生的格局被肢解、简化,最终使得文学史的叙述仅仅成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五四至建国前)语文规范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两个特点——以“言文一致”为目标的通俗化和以普及教育、方便民众为宗旨的大众化.这两个特点是我们理解和评价中国现代语文规范化运动的基本点.一、由俗变雅和从雅到俗:语文演变的二律背反语文变化其实包含着二律背反的方向:一是由俗变雅,一是从雅到俗.  相似文献   

10.
特有的生活遭际、个性特征、文学修养和天赋才能 ,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对于雅与俗的思想观念 ,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 ,她创造性地借鉴D·H·劳伦斯小说的叙事视角艺术 ,融合对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拟说书人口吻的改造 ,并深化《聊斋志异》式叙事结构的“突转”艺术 ,充分发掘其中蕴涵的反讽意义 ,以富于“中和之美”的叙述语言 ,将看似相互矛盾的各种因素几近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从而使其小说升华到了雅文学的艺术殿堂 ,真正实现了“化俗为雅”。  相似文献   

11.
雅俗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和俗是一对内涵丰富的审美范畴。在文学批评中常常用来作评判标准之一,至今在文艺评论中也屡见不鲜。评论中往往涉及到雅俗的问题,对雅和俗的评价存在相当分歧。鉴于有些文章对雅和俗丰富内涵和外延尚缺少深入了解,对雅俗概念的使用过于轻率简单,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点看法。 雅者俗之反也。刘勰说:“雅俗异势”(《定势》)。古人往往对举而论之。雅和俗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体裁、语言、思想内容。严羽《沧浪诗话》云:“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按现代分类,句、字、韵属于语言范畴,严羽所分亦即上述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由此探讨雅和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雅与俗是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有着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化的、文学的、艺术的等丰富内涵,雅俗不仅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文化与社会乃至人、事、物的重要标准。雅俗问题是冯梦龙“三言”研究的核心问题,雅就是道心、天理,俗就是人心、人欲。冯梦龙提倡“奏雅”与“适俗”并重,大力提高小说的地位,其“三言”的成功带动了世情小说持续的热潮,《型世言》、《石点头》、《豆棚闲话》,特别是《红楼梦》等一大批世情小说杰作相继问世,冯梦龙不愧为世情小说的伟大先驱与教主。  相似文献   

13.
寒山子是一位以通俗名世的唐代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人化诗僧.他的诗歌,以俗为主,既俗且雅,雅俗并重,从思想情趣到表现形式都兼具俗与雅两种要素,是僧人诗歌从传教布道转向抒写性灵、自村野民间步入高雅殿堂这一过渡时期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故事框架本于《夷坚志·舒民杀四虎》,但细节脱化自《金楼子》"孔子游舍于山"故事和《老子》"上士闻道"云云的名言。这表明古代通俗小说虽源于说话,流传至今的文本却是"雅"人做的,而"通俗"之本义之一即化"雅"为"俗"。因此,通俗小说不是俗文学,而是以"俗"传"雅"、"俗"中有"雅"、貌"俗"而神"雅"之文学,适用一种带有"治经"特点的"雅"观"通俗"的小说读法。这种读法有利于揭蔽古代"雅"、"俗"文化之间历史地存在着的内部联系,发现其中与矛盾对立并存的和谐统一的一面,更加深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史撰述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活动。从1907年到1936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出现了近百种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著述的热潮恰值中国古代文学从观念到体式开始走向新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之际。固守古典者试图以撰写文学史的方式建立起古典文体的经典性、合理性及其合法性地位;新文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为“新文学”定位,极力证明中国新文学的合法合理地位,证明“新文学”就是文学,着力于创造新的美学原则。“文学”与“新文学”的文体之争,显示了两种不同文学观念在文学史撰述中的立场。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从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一方面,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通过各种中国文学史获得了文学史的认同,不仅古典诗词成为现代各派作家共同使用的文体,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精神,辞赋文章的文体风格与文体类型也被文学史承认,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运用的文体。另一方面,新文学的现代文体经过艰难抗争,取得了文学史的合理合法地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文体,从概念厘定到内涵确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同时,现代文学的文体创造又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通俗小说基本上等同于白话小说 ;一是视通俗小说囊括全部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这就带来了概念和研究上的混乱。考察白话小说的文人化和文言小说的通俗化轨迹则发现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既不等同于白话小说 ,也非涵盖所有古代小说。判定小说的雅俗分野应考虑到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的传播范围、读者的文化审美水平等综合因素。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以娱人为目的 ,审美上追求世俗化 ,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相似文献   

17.
发表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非常特殊的小说.它是鲁迅沉默多年之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的发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以一个狂人的形象诞生的,也标志着中国小说叙述开始从"无我"向"有我"转变.  相似文献   

18.
温庆新 《江淮论坛》2023,(3):176-182
孙楷第在查验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各版本的基础上,将采用科学方法以图书的功能属性与学科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图书分类”引入“文学史”中,尝试建构目录学视阈下通俗小说符合历史特质或现代需求的价值性。通过1932年、1958年、1982年三版“通俗小说书目”的编纂,孙楷第以通俗小说各版本的文献关系来梳理相关小说的成书“演化”,有效揭示了通俗小说源流的动态史迹。这种建构通俗小说专科目录学的实践,是孙楷第以小说研究为媒介,寻求传统学术体系在现代社会情境的适用性与创新性。此举不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通俗小说书目提要的新观照视角,而且在古今贯通的评价原则中构建了通俗小说的目录学知识,亦形成以版本目录学为中心的体系化评价思路,详细展现了通俗小说知识的多层性,具有重要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通俗小说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俗小说的生产和消费虽异常活跃,但理论研究却相当沉寂,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功利性文学现对通俗小说的偏见所致。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通俗小说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通俗小说的概念仍无固定的含义。如果动态地考察通俗小说的古今流变,则判断通俗小说的标准原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以文体标准分辨雅俗,“五四”时期以思想艺术标准分辨雅俗,但实际上高雅小说与通俗小说既相互对峙竞争,又相互影响渗透,其界限至今已不太分明。尽管如此,从通俗小说的实际存在和具体流变中,仍可概括出它的三个主要特征:大众化品格、世俗化表达、娱乐性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艺术的雅俗化视角,重读与比较《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认为鲁迅小说从思想到形式都是纯粹雅化的.在思想上,如"狂人"被逼为疯,就象征精英文化在中国的遭遇;"阿Q"整天做着"白日梦",就象征中国大众文化的弱点.鲁迅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他思想上所持的纯粹雅化立场.艺术上,鲁迅小说完全以作者为中心进行的叙述方式及其中西文化与文学修养对小说写作的全面渗透,也反映了他纯粹雅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