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劼人历史小说叙事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在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叙事艺术上的贡献,首先是自觉接受唯物史观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其次是对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发展和深化;最后,是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他的创作表明,现代长篇历史小说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李人是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作家 ,他的长篇三部曲是一部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传统历史小说的讽拟 ,李人较成功地改造了传统长篇历史小说的艺术样式 ,同时大胆地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 ,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自成》是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中的一个光辉闪耀点,它的不少经验做法,如"深入历史,跳出历史"的创作观、"单元共同体"的结构艺术、"生活化"的艺术描写等,丰富了我国历史小说的艺术宝库,深刻地影响了继姚雪垠之后的好几代历史小说作家。尽管它在人物塑造方面间杂着某些过于理想化的痕迹,艺术处理上枝蔓松散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但它的开拓之功是无可抹煞的。笔者拟分析和反思《李自成》,力求给这部刚竣工的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长篇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出现与繁荣,是时代的需要与作家群体文化自觉的自然体现。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李自成》《康熙大帝》《清明上河》分别代表着长篇历史小说发展的不同阶段。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这牵涉到我们的文学作品对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表现方式与文化立场问题。《李自成》获得时代的厚爱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时代的需要,一方面是他长期的艺术积累与思想准备,一方面是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大历史与小历史及其互动问题成为文学发展的新命题。真正代表新时期以来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突破成就的不再是姚雪垠,而是凌力、唐浩明、二月河他们。他们因为思想解放而不断超越历史,使长篇历史小说的表现方式进入一个新阶段;其主要标志就是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表现。进入新世纪之后,高有鹏的《清明上河》则意味着我国长篇历史小说再一次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风俗描写与历史文化生活再现为标志形成的文化生活的不断复原,历史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表现出民族文化自觉的成熟品格。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审美趣味和文艺评论尺度,对长篇历史小说《天子娇客》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评述。其中所论及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何与当代读者沟通;如何看待历史小说的所谓“影射现实”等理论问题,在当下文艺评论界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全新的写作范式,开创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新路径,尤其是作者所持的"唯物史观"与"人学"思想,不仅刷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面貌,同时也为新时期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兴局面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极具个性色彩的作品。须兰和赵玫的武则天题材历史小说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须兰《武则天》以"神秘"的整体艺术审美见长,赵玫《武则天女皇》则以其"激情"而引人注目。它们的艺术独创性尝试为当下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条途径;同时在个性与史实关系处理上存在的偏颇也体现了当下历史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极具个性色彩的作品.须兰和赵玫的武则天题材历史小说可以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须兰《武则天》以"神秘"的整体艺术审美见长,赵玫《武则天女皇》则以其"激情"而引人注目.它们的艺术独创性尝试为当下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条途径;同时在个性与史实关系处理上存在的偏颇也体现了当下历史小说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历史小说创作要处理好两对矛盾:一是历史与文学的矛盾,二是历史现实的矛盾。前者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王昭君》实现了历史与文学的有机融合,成为典范。对于后者,文章就王昭君题材的古今创作进行了简明的梳理和论析。  相似文献   

10.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历史小说的一种艺术形态和美学风格,它集中体现在小说话语形态、情节模式以及叙事意象上的创新变异,是鲁迅对传统历史小说写作模式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个人性突破,对现代历史文学创作来说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客体对象看,新历史小说强调历史与当下的内在联系,是写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过去,而不是消逝了的历史;从主体创作来看,新历史小说服从主体内心体验,忠实予好者灵魂的召唤,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理解,是以历史为背景的主体心灵的创造;在新历史小说中,主体在追求自己的文学理想时,运用了独创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观念作历时性的描述 ,并联系创作实践指出现代历史小说创作对艺术审美重视不够。在小说理论批评方面 ,往往纠缠于史实与虚构之间 ,显现出现代历史小说批评观念的古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期学报集中发了一组评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卷的文章.前几期也陆续发表过好几篇.这是我院中文系部分教师和兄弟院校的同志们一年来研究《李自成》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李自成》的出版,不仅填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空自,而且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有力地批判了“四人邦”一整套形而上学的创作谬论,并为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在引进新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同时也促使历史小说开始向现代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吴趼人是第一个对传统历史演义进行历史小说转化的作家,曾朴则是第一个从事全景式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他们为现代历史小说开创了最为基本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由我院外语系江诗苑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农民起义》,是南斯拉夫十九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奥古斯特·谢诺阿的代表作品。为了使我国读者对南斯拉夫的民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本文试图对这位蜚声南斯拉夫文坛的大作家的创作以及小说《农民起义》的思想、艺术特色略作粗浅的评介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纷纷世事无穷尽几多衷情在梦中──浅论《三国演义》中的梦象描写及其思想意义刘昌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它恢宏的战争场面、众多的人物形象、高超的艺术手法。精湛的语言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罗贯中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不仅以史实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历史小说三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说三个问题:其一,历史小说应是以作者记忆前时代的真实历史人事为骨干题材的拟实小说,其外延排除各种表意之作和再生小说;能作此区分,才能避免对历史小说的跨元批评。其二,新时期历史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大都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及拟实性浪漫主义,这不是作者的文学观念守旧,而是历史小说品格使然;现实主义,或与浪漫主义结合,为历史小说创作展开永无止境的艺术空间。其三,现当代长篇历史小说不是故事的河,而是生活的海,内容必须大量虚构,滥造历史的可能性因而大增,历史真实具有显著的"似是而非"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特别正视历史,熟悉历史,注重"似史"真实性,才可能写出既像历史又超越历史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8.
《李自成》后两卷第四、第五卷出版后至今未有评论,其实后两卷是这部史诗性长篇历史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走向最后的历史主义典型化写作,它在对明末农民起义与明王朝命运的反思以及满汉民族关系处理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尽管这之中它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李自成》后两卷进行总结,不仅关系到对该书总体艺术成就的评价,同时也对当下及未来历史小说的整体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历史小说是五四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其时引人注目的历史小说仅有数篇。这些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体现了上述作家的历史观念与文学追求,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任何创作行为的生成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文章联系施蛰存所处的文化环境,论述其历史小说创作行为生成的外在诱因:其一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兴起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浪潮;其二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引入及其初期实践。正是它们的共同作用激发施蛰存开创了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型”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