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汉语的语序倒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句子的语序多倒置,这是大家所知道的。一个句子有五大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是主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所谓语序倒置,是针对“主谓宾”正常语序说的。倘主语倒在谓语后面。如《史记·孙吴列传》:“美哉乎山河之固”,便是主谓倒装句式。倘谓语倒在宾语后面,如《书经·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便是谓宾倒装句式。至于附加成分中的介宾结构,若介词放在它的宾语前边,就是正常语序;  相似文献   

2.
名词句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人们对这种特殊句式的认识,目前尚不一致。例如,在郭锡良等同志所编《古代汉语》中,将“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类的句子都归入省略句之列,而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却将“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数杯巫峡酒,百丈内江船”、“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之类的句子统归入“名词语”之中。王力先生所说的“名词语”,即我们所说的名词句。笔者认为,郭锡良等同志及王力先生在上述诗句结构的分类方面考虑得不够科学,没有将  相似文献   

3.
整句是属于修辞中“句式选择”的范畴。整句的“整”一般都认为是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这是它的特征。整句的“句”是一种什么样的“句”,对这个问题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明确认为整句的“句”是一组句子,即排列在一起的好几个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才能叫做整句,“单个的句子,无所谓整散。”。有的认为整句是一个句子,如“上下短语,分句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是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例如在古汉语的否定句里和疑问句里,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应把它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合乎古汉语语法的正常句子结构方式的。不这样,反而是个别的例外情况。本文所要讲的“词序错位”,不包括这类为古汉语语法所认可的情况,而是专指那些在古诗文中并不合乎语法的词序错位的句子而言的。例如屈原《涉江》中“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两句话,照直译出就是“佩带着宝剑的长长,头戴着帽子的高高”,这显然不成话。如写成“带陆离之长铗,冠崔嵬之切云”方才文从字顺合于常规。更有甚者,不仅是词序颠倒简直是词序错乱了。例如杜甫《秋兴》中“红豆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就属于这种情况。“红豆”怎能发出“啄”的动作呢?“碧梧”又怎么会“栖”呢?但上举两例却偏偏都是著名大诗人的名句,这该怎样来理解呢?况且,类似上述情况的句子,在有名的古诗文中  相似文献   

5.
《醒世姻缘传》是用山东方言写就的清初白话小说之一,其中有大量的“把”字句和“将”字句,它们是处置式的主要类别。从两种句子数量悬殊的现象来看,清初时期,“把”字句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旬式,在白话小说中有很强的生命力,而“将”字句书面语意味较浓,因此其处置用法逐渐被“把”字句替代,从书面语中日渐退却。对《醒世姻缘传》这两种句式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问世年代稍晚的《红楼梦》中处置甸的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漫道”,在我所看到的有关讲析文章和教学参考资料中,都被解释成“莫说”,“不要说”,认为全句“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因平仄关系而倒装,一般的句法顺序应为“漫道雄关真如铁”,可译为“别说雄伟的娄山关真象铁打一样难以攻破”。这种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对《诗经》的研究上,历代都有著述,但大都侧重于词义的训释上,对其句法还缺乏研究。本文试对《诗经》“名+是+动”这一句式作一粗浅的探讨。 “名词+是+动词”这一句式,在《诗经》中较多,据统计有七十多个。对这一句式,前人大多未有论及;有的虽已论及,但多认为是宾语前置式,这无疑是片面的。因它不完全是宾语前置式,具体来说有三种用法: 一、“主语+是+谓语”式 在“名+是+动”句式中,名词作句子  相似文献   

8.
(一) 1.1 跳脱句,是一种语义上有年跳跃,结构有所脱离的一种特殊句式。 结构上脱离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某一结构成分脱落了,使句子在形式上残缺不全。例如: (1) 嘉英不满地:“爸爸,您太……” (电影文学剧本《瞧这一家子》) (2) “我是说,你和……分开时,小孩懂事了没有”? (小说《普通女工》)” 例(1)中的谓语中心和例(2)中的介词宾语都脱落了。 二是句中插入别的语句,使水应相连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硕鼠》中的“谁之永号”的“之”,究竟如何解释才妥当,注家说法不一,有的我觉得还须进一步推敲。黄汉丞先生在《高中文言难句选释》(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中,给“谁之永号”的“之”作了如下解释:助词,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谁永号”变为词组使用(该书第2页第19行)。我觉得这个解释似有未妥。“之”是助词,不错,但其作用却未必如黄先生所说。要知道它有时用在单音节或奇数字句子中、句子后,还可起协调音节,舒缓  相似文献   

10.
动宾谓语“被”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这种句式谓语的结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谓语或谓语的中心部分是个动宾短语,我们称之为动宾谓语“被”字句。例如:①敌人被这些烧不死的火人吓破了胆。(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②坦荡的江水,被犁出一道道的波浪。(陆星儿《风暴,又是风暴》)③喜富的村长被撤了职。(赵树理《李有才板话》)这类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是:N_1+被N_2+V+N_3这里的N_1代表主语,V 代表谓语动词,N_3代表V 的宾语,N_2代表介词“被”宾语,在句中可隐可现。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汉语句法结构中,谓语是句子的核心,是起决定全句格局作用的成分,而动词谓语不仅数量多,所构成的句式也比较复杂,这一点同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关于先秦时期动词的句法功能,人们已经从及物和不及物、使动和非使动、所带修饰成分等方面作过很多有益的研究。本文想用动词“向”的概念作分析上古汉语句式的出发点,对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著作《左传》中单音动词的语法特点及其句式作一系统考察。复音动词的“向”,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一段话:“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有的同志认为“今为赤帝子斩之”一句是以介词“为”为标志的被动句式。①此说值得商榷。关于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作了论述。他说:“外动字之行,有施有爱。受者居宾次,常也。如爱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②马氏从动词和宾语的词序和动作行为的施受关系着眼,判别了古汉语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按马氏的意思,即是主语是受动者的句子,就是被动句,不管有没有结构标志。从马氏所列被动句六种表现形式中可见这一点。这六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前,当《触说赵大后》这篇著名文章刚一进入中学教材的时候,文中赵太后对触曾说的一句话:“志君之所使之”曾引起人们的争论。众说纷坛。争论的焦点是对这句话的内部结构怎样分析。其中一种意见现在还记忆犹新:主张将句中的“所”字看成实词,讲成“想法”,这样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随便按您的想祛派遣地吧。句子的意思并没有搞错,但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却未免太武断了。对这个句子的结构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多年以来笔者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但几乎所有的比较权威的古汉语,古文学方面的书籍,对这个问题都是回避的。如王力《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4.
一、“兼而有之”一词含义是什么? “或者……或者……或者兼而有之”句式究竟表达什么判断,关键是要弄清“兼而有之”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兼”字条第二义项是:“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举例“兼而有之”。因而上述句式中“兼而有之”一词,作为一个语言标志,表明前面两个选言肢相容,可以同时为真。例如“一份统计材料有错误,或者是计算有错误,或者是原始材料有错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个句子所表达的判断,当前面两个选言肢构成相容选言判断时,“或者兼而有之”可不作为独立的一个选言肢,其公式可写成PVq。  相似文献   

15.
释“无已”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的“无已”,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释为“没有止境”。可是,“秦国没有止境”这句话,在意思上显然说不通;而说成“秦国的贪欲没有止境”,虽然意思通顺了,却又犯了“增字解经”的毛病,实际上是改变了文章原意。  相似文献   

16.
“名_1+的+名_2+动+补”句式探析张其昀吕叔湘先生曾在短文《“他的老师教得好”和“他的老师当得好”》(载《中国语文》1965年第4期》中指出其标题里的两类句子表义类型不对称现象,但未作具体分析。这两类句子有着共同的线性序列(linearorder)...  相似文献   

17.
释“突将”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一个句子: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课本注句中的“突将”为“突击队”.“突将”为什么是“突击队”呢?这个“将”字,不是“将领”,它跟“壮”通.《尔雅·释诂》:“壮、将,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将,假借为壮.”按照《广韵》,“将”和“壮”都属“漾”韵,可见它们是叠韵假借.“将”、“壮”通假在古文献中是很多的.如《诗经·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孔颖达疏:“谓有娀之国方始壮大.”今人高亨也注为:“将,借为壮.”(《诗经今注》)又如《诗经·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亨传:“将,壮也.”朱熹《诗集传》也说:“将,壮也.”从这里可知,“将”是“壮”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汉语“把/将O+S+V”句式有如下特点:(1)“把/将”后面的受事宾语均为定指,句中谓语动词部分成分复杂。(2)句子主语多由人称代词“我”、“你”、“他”充当,在句中位置紧靠动词。“把/将O+S+V”句式与“O+S+V”句式、“S+把/将O+V”句式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9.
汉语立法文本中有一种“者”字句式,即句子主干的主语是一个“者”字结构,表示法律规范的假定,分项则复指“者”字结构之内的一个名词性结构。“者”字句式的直接来源是《大清新刑律》,其源头是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来源于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的翻译和改造。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之“上下‘者’字结构”进行直译,对日语的“时”字句式等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代汉语中的“将其VO”句式在现代出现频率很高而近代汉语很少的情况,从主观性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认为这种句式的出现是主观性因素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其”是句子的一种标志。现代汉语的“将其VO”句式的出现及运用,反映了人们在特定的心理下追求语言严肃表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