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茶文化不但在中国源远流长,茶在俄罗斯也是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俄罗斯人经过400多年的饮茶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茶方式,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2.
阿忆 《人才瞭望》2011,(10):70-70
一、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相传在公元前2730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按此推算,我们的祖先发现茶树和利用茶,迄今已有4700多年了。二、最早把种茶的技术和饮茶的方式传到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3.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从中国茶道的演变过程,引出中国茶道的本质特点,探论茶文化的发展及其新时代茶文化的走向,这正是中国茶精神的博大精深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种茶喝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英国作家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与艾丽斯·麦克法兰(Iris Macfarlane)母子合著的《绿色黄金:茶叶帝国》(Green Gold:The Empire of Tea)一书中说,"一千年前,已经有数百万中国人经常饮茶"。早在公元4、5世纪,茶已经成为长江流域人们喜爱的饮品。唐朝时,喝茶习惯已传入中国大多数省份。公元780年,陆羽的《茶经》出版后,中国喝茶的人数变得更多、地域分布更广。  相似文献   

5.
品茶赏茶联     
仲芳 《人才瞭望》2012,(12):77-77
“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茶联是茶具像化的演变,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寥寥两句,言简意赅,幽默风趣,给人带来思想和艺术的享受。在高雅古朴的茶文化中,茶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夺目奇葩。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茶联。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瓷茶文化体用参赞化育了华夏器物、制度和文化诸多复合化的伦理底蕴,应对五情嬗变下"道德下滑"向"道德危机"加速的现实景况,将具有德育价值的瓷茶相关元素引入高校校本课程与思政实践课程开发中,以增强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我说,让世界一边去吧,我只要我的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地下日记》中的人物如此说道。茶是一种故事,有它的讲述者和听众。它可以浪漫柔和如红茶,也可以舒缓镇静如绿茶,亦或是神秘清新如普洱茶。不同国家的人喝茶的方式以及选择茶的种类不同,但喝茶确是全球共有的爱好。中国,作为一个茶叶爱好者的圣地,吸引了许多茶的朝圣者,这种芳香四溢的饮料把他们带到了中国。亚历山大就是这样一位茶的朝圣者。2008年,茶叶的魅力促使他来到北京,此后便一直住在这里。可是,他不在中国,而是在老挝一个名为丰沙里的地方种植茶叶。  相似文献   

8.
首先,茶叶的用量是很讲究的。以一人独饮为例,高档茶2.5克为宜,中、低档茶以3至4克为宜。常言道:老茶要沏,嫩茶要泡。“沏”就是用开水直接冲茶,“泡”就是用70℃左右的开水浸茶。 茶和水的比例也有学问。一般是 3克茶叶加 200毫升水,泡3至4分钟慢慢品饮。饮茶应在喝到三分之二后,再添入开水.高级细嫩绿茶不宜盖杯盖,否则会影响茶的清爽度。 专家提示,使用保温杯泡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芳香油等成分,保温杯的水温一直很高,茶叶浸泡在既高温又恒温的水中,香气大大减少。鞣酸、茶碱也会大量…  相似文献   

9.
他几乎把自己打扮成了地道的中国人:吃中国饭,喝中国茶,打太极拳,交中国朋友,谈中国古人,听中国音乐看中国画,他都乐在其中。他是一位在西方艺术中如鱼得水的人,但他作品中的写意和留白却完完全全的Made in china。这个人就是法国画家方索。  相似文献   

10.
如今,在祖国大陆各大中小城市,总会看到一些门楣雅致、店堂清净、装饰精美的茶艺馆。这些茶艺馆服务讲究、品味高雅,人们不仅会在这里享受另一种脱俗的休闲,更重要的是领略茶文化丰富而美好的内涵。而最先把茶艺馆引入祖国大陆的便是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先生。自80年代末期以来,他辗转祖国大陆,为茶艺的推动和普及作出过巨大的努力。前不久,我们在北京的“中华茶艺园”采访了他。茶缘这个茶艺园不大,但很精巧雅致。茶舍布置得古色古香,从文房墨宝到海峡两岸各具特色的茶具,无不透着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氛。略作寒暄后,范…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说过,物质与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由物质与能量构成的.我们触摸不到能量,但是我们能感受到它们,我们能看到光,听到声音,感到热量.物质则是可以碰触的,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但我们却很少会去思考它. 假如我们能够用某种物质制作一样东西,那么那种物质就叫材料.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人才交流》2013,(12):70-70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提出新设立一种“伦敦签证”,方便全球各地有才能的技术专家和时尚设计师在英国首都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全球经济危机为全世界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许多学生都在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前景。的确,在当前这种大气候下,与一年前相比,找工作更加困难。但是,毕业生的工作机会还是要比没有学历的人多得多,因此学习绝对是那些希望攀登职业高峰的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老一辈援华外国专家渐渐逝去,他们的子女也都人到中年知天命。鉴于他们援华的高度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及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子女被称为援华外国专家"红二代"。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人才交流》2011,(9):64-64
After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a group of about 50 foreigners chose to stay in China. Now, most of these foreign experts have passed away, and their children are in their 5os or 6os. The second generation experienced difficulty during the 195os and the chaos of culture revolution, and finally have their careers around the world. How do they reconcile the Chinese-style thought and culture of the mother country? They encountered mess, and frustration. China is indispensable no matter where they live and what they do.  相似文献   

16.
2015年3月3日,"世界出生缺陷日"被首次确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世界对先天性缺陷的认识,促进并整合有关预防和治疗先天性畸形的行动."世界出生缺陷日"的设立是为改善生育质量,以及提升产妇、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所采取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20日,以"人才国际化和创新创业环境"为主题的"外裔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在第十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期间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政策,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比中国更让我愿意停留……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中国."马克·力文深情朗诵着自己新鲜出炉的原创吉他曲歌词.今年,已经是他来华的第17个年头了. 马克·力文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2005年,他初次来到中国.先在江苏省淮安市教授了两年英语,后接受中央民族大学的任教邀请,搬到了北京,一待就...  相似文献   

19.
本次论坛举行的同时,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巨大波动,使促进经济在近些年高速增长的前提和做法受到了挑战。事实上,几家处于世界领导地位的美国金融机构的陡然崩溃,并迅速蔓延,  相似文献   

20.
用皮革厂鞣制过的下脚料制作工业明胶,再制成药用胶囊,进入大小药厂。这种胶囊铬超标最高达90倍。长春海外、修正药业、青海格拉丹东、四川蜀中制药等知名药厂,竟然也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的胶囊。4月中旬,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此进行了曝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