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死亡与救赎是日本当代作家吉本芭娜娜和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们的代表作《厨房》与《挪威的森林》成功地塑造了经历了失落、失去,并最终成熟、坚强起来的人物形象。这两篇看似"恋爱小说",但其实均讲述了成长的故事,可以看作"成长小说"。本文在论证了两篇小说之所以可以称作"成长小说"的基础上,得出两篇小说在体现"成长"上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铁凝的两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和《大浴女》的成长主题引发人们关注,虽然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相差10年,但成长主题是相似的。西方成长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反映主人公虽然遇到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的烦恼,但自我精神却不断得到提升。然而在铁凝的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通过自我审视使自我精神逐渐与庸俗相融合的过程。与西方的...  相似文献   

3.
杰克·伦敦的多部小说都蕴含着成长小说的元素。结合成长小说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杰克·伦敦成长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的探究,分析其二元对立的独特叙事主题,旨在说明杰克·伦敦对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与开创,以期从新的角度展开对伦敦作品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刘震云的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是单位题材成长小说的经典。主人公小林从刚入单位的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单位人,其中蕴含着成长主题:成长的主体经过他人的命名和自我的定位,认识到"成长"在单位中的必要性以及它与改善私人生活的关联,逐渐由被动改造到主动改造。在这一"成长"历程中,小林通过对单位等级秩序的认同而逐渐成长,单位也通过特有成长仪式而接纳考验合格的他。  相似文献   

5.
"灰姑娘"是女性文学中历史悠久的主题,而女权主义运动在20世纪风起云涌,世界各国的女性主义流派都发出了自己的呐喊。本文通过比较《桃之夭夭》和《曼斯菲尔德庄园》这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解读了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相似的女性主义思想,而她们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当代的女性主义发展有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破戒》、太宰治的《斜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分别产生于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堪称书写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与现代成长小说的差异,从“觉醒——顿悟——幻灭”的成长叙事角度剖析三部作品中主人公各具特色的精神成长,揭示其中成长主题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产生这一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灰姑娘文学话语系统背后的生成话语是浓厚的男权中心意识,即女性地位的攀升需要依赖婚姻(男性)得以实现。门罗的女性成长小说《乞女》虽然启用了灰姑娘模式,但是将其放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之中,从身份、阶级和性别三个维度揭露其内在矛盾性和潜在危机,同时依照成长小说的书写轨迹,使人物的成长动态地偏离灰姑娘模式,并最终解构了这一模式。此外,门罗对女性经济独立的重视,也反映了她的理性和冷静,从而使整个"灰姑娘"命运变奏的叙事更加完整可信。  相似文献   

8.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小说,被誉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本文旨在从成长的角度,以后现代哲学家拉康的主体理论探讨该作品的自我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9.
《围城》与《儒林外史》是两部不同时代的讽刺小说,均以高超的讽刺艺术擅长.在炮容上又都是知识分子小说,非常值得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围城》在讽刺艺术上既有与《儒林外史》一脉相承之处,亦有创新的地方.在主题上,《围城》既堪称一部"新《儒林外史》"又超越了《儒林外史》,上升为一种哲理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张洁的《无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旨在全面展示女性主体成长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记录女性生命成长的历史时,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的“出走”与皈依,展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与逆境顽强抗争,从而独立自强的心路历程。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均集结到“皈依”。简·爱的皈依是“复归乐园”,吴为的皈依却是“走向死亡”,“殊途”同“皈”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描述女性成长的生命史和心灵史,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自传性叙事的表现方式,由此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和《慈悲》之间极大的相似性,以互文性理论为指导,对两部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主题和叙事策略的互文关系进行梳理,挖掘这两部小说的内涵,揭示莫里森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了解莫里森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为理解莫里森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单位》和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通过青年形象的塑造来展现成长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有三类青年形象:一类是成长主人公,他们经由单位制度和文化的改造而呈现出复杂的意味;另一类青年形象是主动成长者,这些主动成长者既对单位制度和文化有揭示作用,同时又是主人公成长的镜像;第三类青年形象是拒绝成长者,他们既可能因改造而成长,也可能长期定型为单位中的边缘角色。  相似文献   

13.
勒克莱奇奥的《饥饿间奏曲》以主人公艾黛儿·布伦成长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饱受磨难的少女,最终成长为坚强独立的女性的历程。笔者从成长的苦难、成长的引路人以及成长的顿悟三个方面分析了该小说的成长主题,同时揭示了成长主题的社会与文化的原型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以"城"命名的著名小说,"城"既是实体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隐喻和象征的载体。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对读分析,可以发现"城之恋"的结构模式在这三部小说中,既指向一个共通性的"文化破散"主题,又呈现出多向度的展开,彰显出来三位作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由此引发的现代性困惑,同时可以发现三位作家在文化选择和艺术运思方式上的歧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了成长小说的三个最重要的特征,其次,通过分析小说<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经历两次婚姻,最终找到生活的目的的过程,论证了这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6.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与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是两部现代派成长小说,作品均围绕作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保罗?莫瑞尔和尤金?甘特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描绘主人公心理、家庭、社会背景、成长轨迹等方面,劳伦斯和沃尔夫采用了极其相似的手法。主人公保罗和尤金的成长历程似乎正是劳伦斯和沃尔夫艺术而独特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移民作家,石黑一雄因自身的经历和空间体验,对世界性问题尤其关注。他把科技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探讨巧妙地隐匿于他的小说中,使小说的叙事具有独特的时代性,《莫失莫忘》就是典型之一。这不仅是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还是一部讲述成长经历的小说。抛开典型的科幻情节,这部小说没有过多地关注科学的进步,而是聚焦于克隆人成长中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与内心世界,并展示出一幅幅成长的时空图。因此,从时空角度解读《莫失莫忘》,更容易审视其中人物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8.
康拉德创作《阴暗线》时表现出了对青少年前途及其成长问题的极大关注。本文运用荣格"原型"理论,通过对《阴暗线》中情节结构的分析,力图重构小说的成长原型,从而再现和解读这篇作品的成长主题。《阴暗线》描述的与其说是一次海上航行,还不如说是一场暴雨狂澜中的精神旅程,是一场男人世界里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和《长河》代表了中国新文学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审美观念,改变了新文学偏重于知识分子自身题材的"由启蒙到革命"的狭窄性,把文学创作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由启蒙到民间"的新天地。文章通过分析这两部小说,以说明沈从文对文学史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20.
“灰姑娘”这一母题属于世界范围的共通母题,以“灰姑娘”为母题的故事数量繁多。而《落洼物语》和《叶限》则分别是日本版和中国版的“灰姑娘”。两作品在同一母题下,在文化、社会背景和内容方面既表现出某些相同之处,也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从上述两方面出发对两作品进行对比考察可以加深对两部作品理解的同时也究明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