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娥冤》《雷雨》人物性格悲剧性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娥冤》与《雷雨》是中国古代戏剧大师关汉卿与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的代表剧作,这一古一今的两部戏剧,被众多的研究者一直赞誉为悲剧的杰作,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本论文仅就个人的感知与理解,从悲剧性格方面作一次比较性研究,企望得到中国戏剧研究专家与戏剧爱好者的指教。 在《窦娥冤》和《雷雨》两剧里,两位作家都着力塑造了引人注目和令人震惊的女性悲剧形象。表现出两位作家对女性命运的特殊的关注。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最低,受着极度的压迫,命运最苦。窦娥来到世上虽说只过活了20几个年头,却遭到封建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7):102-105
曹禺的《日出》和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亚妇女》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它们独具匠心的结构艺术使其成为经典的主要因素。本文试从《日出》与《特洛亚妇女》结构艺术的比较分析中,审视发掘曹禺对古希腊悲剧的借鉴与发展,并以此呈现曹禺戏剧观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范跃芬 《社科纵横》2005,20(3):195-197
艾瑟尔·威尔森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天真的旅行者》中乐观叛逆的托巴已成为加拿大文学中一个最令人愉快的女性形象。本文就是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和探讨《天真的旅行者》中女性怎样打破沉默,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以及通过对文本中的“反家庭”叙述的分析,看威尔森是怎样在她的文本中建立起母女认同的“女性谱系”,从而否定父权制张扬她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曹禺的名剧《雷雨》、《日出》、《原野》等在韩国曾多次上演,特别是《雷雨》,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扎实的生活基础和深厚的哲理内涵,赢得了韩国人民的喜爱。同时,韩国学者对曹禺戏剧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5.
高秉祥 《社科纵横》2007,22(1):93-94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暴露大家庭罪恶的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通过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封建家长的残暴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指出其必然没落和崩溃的命运。本文就《雷雨》的戏剧艺术立论,从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几方面进一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反映思想的深刻性、结构的完整统一性、形象的典型塑造、伦理学角度等方面,探讨了曹禺早年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戏剧的内容、形象、形式三者的基本关系戏剧形象的本质是:它是显现人性建构运动系统的符号,同时又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这实际上是讲的戏剧形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关系,从这个关系中逻辑地推导出戏剧形象的本质。但是,“本质”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呈示出它的全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剧形象的本质要通过不同性质的戏剧形象显示出来。戏剧形象的符号体系的丰富过程、建构过程,就是戏剧形象的本质的不断显现的过程。一代对于另—代不同性质的戏剧形象的创造方式总是要进行一定的“扬弃”,保留其中合乎戏剧形象本质的东西,抛弃历史对它的扭曲,最后才  相似文献   

8.
马跃 《学术交流》2004,(5):146-149
1933年曹禺和他的巨作《雷雨》蜚声海内外。作为中国现代第一流戏剧艺术大师,欧美的文艺思潮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给他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古希腊悲剧可能也给了曹禺直接的启示。但我们从他所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及个人经历来看,《雷雨》是以现代悲剧的形式,完成了一次与古典俄狄浦斯式的命运和性格悲剧相平行的冒险。作品烛照了作家特定时代的心灵标本,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折光。  相似文献   

9.
正曹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囊括了天津人艺"金狮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各大奖项。曹禺既是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也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他的剧作影响、培养了几代中国剧作者、导演、演员,在中国现代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其中《雷雨》的出现昭示着中国有了第一部可与外国经典戏剧比肩的作品。《雷雨》生动的展现了现实社会的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艺演剧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曹禺、老舍、郭沫若等文学大师的培育和促成。其中,曹禺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成就对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演剧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曹禺戏剧对人艺舞台演出的完美整体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等方面也有积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许宁 《学习与探索》2004,(5):113-114
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富有深刻的女性文化内涵,其成名作《妻妾成群》和《红粉》都是把女性放在中国那种男权至上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女性文化内涵。这种女性文化内涵的实质是女性依附于男性,女性文化是对强势男性文化的一种消极反叛。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国风》一百六十篇,占《诗经》总数的二分之一,就中几乎有半数的作品着墨于女性,描写了她们的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展示了她们的爱情生活。总观《国风》中的恋女形象,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五个不同系列的形象群。这就是: (1)大胆、坦率、泼辣的恋女;(2)天真、活泼、热情的恋女,(3)矜持、深沉、温柔的恋女,(4)胆怯、犹豫、忧怨的恋女(5)勇敢、痴情、忠贞的恋女。这五个系列的恋女形象群,前三者是我们远古的华夏民族未受礼教束缚、压抑、扭曲的女性代表,反映了汉民族女性本来的性格与气质,体现了汉民族某些固有的素质。而后二者则…  相似文献   

13.
宋桂珍 《学术交流》2006,(2):168-170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14.
徐克与同时代大部分男性导演所不同的是,在他的作品里常常塑造出一个个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的女性形象,如林青霞这个曾在琼瑶电影中扮演柔情女子的台湾女星,在徐克的镜头里则呈现出男儿气概与女儿之媚的双面,包括《刀马旦》中的革命者、《东方不败》中的为情牺牲的枭雄、《新龙门客栈》中的侠客等。  相似文献   

15.
王一玫 《社科纵横》2006,(10):185-186
萨特的戏剧《禁闭》是解读“他人就是地狱”的钥匙: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符号学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妇女》、《家庭》、《女友》、《时尚·Cosmopolitan》四本中国女性杂志刊载的五个当代中国女性人物故事,得出铁姑娘、贤内助、时尚女三种女性形象类型。检视这三类女性形象的深层意义,可以发现它们事实上蕴含了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片面价值观的社会迷思;同时,它们也在鼓励女性参与父权体制建构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谢坚 《社科纵横》2007,(9):109-112
白薇的《打出幽灵塔》和曹禺的《雷雨》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揭示封建家庭罪恶的力作。在阐述两部话剧在意象选择、情节构思和女性悲剧等方面有着颇多相似之处的同时,本文亦对两者在抗争主题、情感走向和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的不同作了相应的比较分析,并试图通过考察两位剧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和彼此不同的创作观念来综合剖析这两部剧作,以期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剧作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艺术风格是独特而多样的我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常常觉得不同的作家作品给人们以不同的艺术感受。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和杜牧的《山行》,写的都是傍晚登山玩景,但读起来感受不同,前者凄凉哀怨,后者闲适俊逸。同读苏轼和柳永的词,感受也不一样,苏词豪迈奔放,柳词低沉感伤。鲁迅的作品笔锋犀利,冷中透热;读郭沫若的早期作品,会感到奔放的革命热情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看曹禺的《雷雨》和《日出》,就感到戏剧语言准确含蓄,戏剧冲突高度集中,人物性格复杂鲜明,并在悲剧之中含有若干喜剧成分;而看老舍的戏剧,会感到纯朴幽默,平易近人和富有生活的气息。为什  相似文献   

19.
白春香 《社科纵横》2010,25(5):117-119
《倾城之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形象萨黑荑妮公主,但遗憾的是却被学者们忽视了。本文认为,萨黑荑妮公主是张爱玲在小说中的有意粘贴,她的存在是对白流苏传奇故事的现实矫正,两个形象是相反相成的,她们共同构成一个复合形象。白流苏的塑造从内心层面剖示了被迫离家出走的女性不得不走向堕落的内在必然性,而萨黑荑妮公主的故事则在现实层面上展现了她们的悲剧人生。她们的复合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女性的被迫出走只会以女性的堕落而告终。  相似文献   

20.
汪树东 《学术交流》2007,1(3):141-14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里,由于父权制文化权威的崩溃,母神崇拜极为明显。鲁迅的小说《补天》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之再生》等在五四启蒙文学中首先张扬了母神崇拜之旗帜。在革命文学叙事中,柔石和艾青等作家辛酸地塑造了苦难母神,而曹禺和冯德英等细致描摹着崇高母神。“文革”结束后,张承志、铁凝等知青作家在底层民众中重新发现了母神,但是自然母神的更为完整形象是在莫言、徐坤等作家笔下呈现出来的。由于自然母神的复杂性,恐怖母神形象还曾在曹禺、张爱玲等作家笔下闪露面影。母神崇拜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鲜明的母神形象系列,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反思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