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王朝“借师助剿”探析杨益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清王朝即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于1862年2月8日(同治元年一月初十)颁发上谕,正式做出了“借师助剿”’,即借用英、法等国军事力量,帮助剿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决策。这在当时,显然是异...  相似文献   

2.
“借师助剿”是洋务派身处“内患外侮”并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的形势下的产物,从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对国内阶级矛盾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同治年间新疆变乱 ,当地官员欲借俄兵助剿 ,清廷担心会带来诸多后患 ,同时认为此举并非自强之策 ,加上当时新疆兵力单薄 ,不具备借师助剿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 ,未敢冒然从事 ,使其动议破产  相似文献   

4.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波澜壮阔的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极大地震动和打击了清王朝。为了挽救垂危的封建统治,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掀起了学习西方国家“长技”以求中国“富强”的“洋务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制造洋枪、洋炮乃是其首要的内容。无论是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还是“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某些近亲重臣和封疆大吏,都领略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确非中  相似文献   

5.
郑观应是晚清“商战”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商战”思想的要旨就是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实现“富强救国”。本文拟对郑观应“商战”思想中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观作一透视。一、在中外通商时代,必须“以商立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外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面临一场亘古未有之变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进一步扩大和深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与此同时,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借法自强,成为一种广泛的历史潮流。但是,究竟怎样使中国富强,各种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6.
1861 年11 月,北京政变发生。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辅政的政治格局开始形成。恭亲王奕
奕訢辅政之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大臣,扩大督抚权力,形成中央权力的下移,出现了“督抚专政,内轻外重”
的局面;提倡洋务运动,由发展军事工业开始,进而兴办一大批民用工业,促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及资本主义的形成;改
善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迅速实施了“借师助剿”计划;设立总理衙门和驻外使馆,改变中国历来
以天朝自居、以维系华夷秩序为目的的外交观,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化从一开始就是在外国资本主导下进行的。在中国的“半资本主义”中,代表殖民主义势力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附庸中国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始终居主导地位,代表民族利益的民族资本始终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代表“半资本主义化”本质与发展趋向的并不是民族资本而是外国资本。近代中国的半资本主义化与半殖民地化在本质上是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而不是像李时岳等所说的那样“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一鸦片战争时期,侵略中国的是以英国为首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技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清王朝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下,几乎丧失了抵御能力,使中国蒙受了从未有过的灾难和屈辱。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学习外国先进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主张,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是不拘泥于古圣先贤,打破“夷夏”有别狭隘偏见的大胆创举。它反映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爱国主义的要求。然而,在当时,这仅仅表现为思想主张。真正实行这主张的还是洋务派官员。王韬说:“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盛宣怀说:“今日当务之急,莫若借法以富  相似文献   

9.
“民权”泛指人民的权力,一般与“君权”相对。中外近代思想家对于民权思想都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本文主要对中西近代早期“民权”思想的不同点作简要论述。一、中国近代早期“民权”思想的功利性与西方“民权”思想的学理性近代中国现实的最急迫任务是“救亡御侮”,使中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箱制走向强盛。这一现实任务被“土人’们直接凝炼在“民权”思想之中。因此,倡“民权”的着眼点在于“救”和“御侮”。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汉院》一文中直截了当道出了“民权”的现实功利性;“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通商口岸和外贸态势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务运动时期,外资在华势力快速膨胀,中国资本主义性基本产业开始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外贸易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西方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需求的升级;中国新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初步兴起后对外国商品需求的增加。中外贸易状况由出超向入超转变,并成为此后中外贸易变化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1.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是不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对此 ,毛泽东早就作出过科学的论述。他指出 :帝国主义的入侵“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作用 ,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但更主要的“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本文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论述 ,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际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开明的政治家和进步思想家。在历史上,他以厉行禁烟、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而名垂史册。作为封疆大吏,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实际政务,没有专门谈论经济问题的著作和文章,但他对经济问题是重视的。他的经济思想有其独特之点。他较早和较多地注意到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的经济问题,常把抵制外国侵略、扶持国内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结合起来考虑。特别是他敢于冲破传统的“天朝老大”的陈腐观念,提出学习西方“长技”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具  相似文献   

13.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顾莹惠教会学校是美、英等国基督教差会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而建立的。由于它的产生、发展是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为背景的,因此,它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华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文化租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  相似文献   

14.
试论张謇“振兴实业”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他大声疾呼:“救贫之法惟实业,致富之法亦惟实业。”他提出“振兴实业”的主张并付诸实践,表达了他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和设想,本文试对张謇“振兴实业”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作一初步探索。一、抵御外敌、富国强兵是“振兴实业”的目的张謇“振兴实业”的思想,既不同于打着“自强”、“求富”的幌子,投靠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具有很大买办性的洋务派;也不同于只是依靠无权的皇帝,高喊“实业”而又拿不出具体行动的早期改良派。张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振兴实业”作为抵御外敌、富国强兵的手段。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在中国沿海港口兴办工厂,在中国内地开垦矿山和修筑铁路,一方面使中国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另一方面,严重地摧残了中国刚刚萌芽起来的民族工业。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必然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卓越的法制改革家,毕生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活动,建树卓著;沈家本凭借其过人才华,独到见解,主持翻译了大量外国法律和法学著作,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引人中国,对中国固有法律进行了全修订。沈家本的法学思想极为丰富,本文仅就其中最宝贵,也最富特色的部分—一“会通中外”的法律观加以评析。沈家本“‘会通中外”的法律观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沈家本出生于国家举步维艰的1840年。这时,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已走到穷途末路,帝国主义用鸦片和武力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  相似文献   

16.
跨境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大力发展。近现代中外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办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外国教会机构在中国独立办学、中国在境外办学、中外大学联合办学。近现代中外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办学的历史给今天带来的启迪是:应强调双向互补;确保质量,树立精品意识;应意识到肩负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多年来,国内外各界人士,包括部分史学工作者,都曾发表过各自的见解,引起过热烈的探讨和论争。但总的来说,不外是两种看法:一是中国从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帝国主义“帮助下”,可以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二是中国在封建社会的末期,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客观历史环境中,中国只能通过“两步走”进入社会主义。孰是孰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还是国内阶级矛盾?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存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对于推动“九·一八”事变后历史的研究是很有益处的。一、近代中国处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阶级的双重压迫之下,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呈现着复杂的情况。有时主要矛盾是中外民族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有时相反。引起两种矛盾主次地位转化的根本原因,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阶级压迫中  相似文献   

19.
<正> 19世纪中叶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独立主权丧失,逐步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  相似文献   

20.
毛胜 《中华魂》2010,(10):36-39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处在一个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道路有四条,即:按照“两个凡是”的思路,坚持走毛泽东晚年的错误道路;否定“文化大革命”,重新回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老路上去;借否定“文化大革命”来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开辟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