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轼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融汇古今的辞赋创作思想和深湛的辞赋艺术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辞赋创作贯穿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各个时期。苏轼的赋论与创作密切结合,综观其辞赋和辞赋观,有以下几个特征一、重视辞赋创作与作家素养的联系;二、融会贯通的集大成意识;三、寓深刻于平淡之中,追求理趣盎然;四、融聘词于流畅自然中的艺术表现。苏轼的辞赋观和辞赋创作代表着北宋后期赋坛的主调,众多赋家深受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培 《晋阳学刊》2005,(3):107-110
北宋后期,辞赋在点缀文人生活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辞赋与文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也促进了辞赋的发展。在当时,文人雅事常有辞赋等来助兴。赠答、赠别、吊死问生的赋在当时颇为流行。在表现燕居生活的艺术性方面,辞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人们还喜欢用辞赋来表现对书画的看法,他们优游的园中小亭、草堂台榭,点缀雅趣的砚、茶、酒、药,也是辞赋表现的重要题材。文人们也喜欢品评前代和当代的辞赋作品,以显示才学,展示胸襟识力。辞赋创作与文人文化生活的密切结合,开拓了辞赋的表现范围,深化了辞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辞赋议论化倾向和科举改制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了辞赋内容与风格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蜀汉辞赋虽不是时代主流,成就也不高,但它是当时文学的组成部分,反映着当时政治、文化诸多因素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也是当时文学的一个有价值的部分。一般认为,三国时期蜀汉辞赋处于"无文"的状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蜀汉辞赋逊于魏、吴的主要原因在于本身的文学基础不厚;归晋后蜀人政治地位低下,坎坷沉沦,文章不易流传。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将东晋100多年的辞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做一概说。一东晋前期,指的是从元帝建武元年(317年)开始到成帝咸康初,前后约20年。在这段时间里,不论是帝王,还是一般文人,对辞赋都比较重视。元帝“中兴,披文建学”,曾让王(广异)等人写作辞赋。元帝死后,他的儿子明帝继位。明  相似文献   

5.
<明代辞赋述略>为自标甚高的"静一学术论丛"系列专著之一.稍加检视.全书选题意义阙如,没有任何学术支点;文字竞六成属辞赋原作引文,近四成属作家生平和文意串释,学理逻辑空缺;全书没有一条注释,没有一处显示参考、吸收或驳正前人观点,参考书目中直接相关著述仅三又三分之一种,几自闭于学界视野之外;作者欠缺基本学殖素养,在句读辞赋原文时,不少地方破碎文本,错谬百出.如此"学术",犹欲垂范学界,令人警醒深思.  相似文献   

6.
在北宋后期的辞赋作家中,晁补之是一位具有独特地位的辞赋作家和辞赋研究家,其成就主要在骚体的创作和楚辞的研究方面。晁补之的辞赋观颇有独到之处,他没有把屈原的作品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将其视为道统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认为创作楚辞也不单单是文学创作,而是在发扬忠君的精神。他的辞赋很少涉足现实政治内容,而是着重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自己对人生的种种感受。和同时代作家的辞赋相比,他的辞赋哲理思考的成分要少些。晁氏赋作长于罗列词汇,铺张扬厉;善于谋篇布局,追求萦纡曲折的结构。他还擅长模仿,对前人、别人的辞赋往往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7.
理学思潮对辞赋创作的影响大致可分为观念的渗透和思维方式的浸渍两个方面。观念的渗透方面,张载的《鞠歌行》、吕大临的《拟招》等辞赋表现了承圣情怀;王回、鲜于等人的辞赋宣扬理学教义;周敦颐等人的辞赋则表现了修养心性的内省体验。思维方式的浸渍方面,传道明心的思维模式对辞赋的语言风格具有影响;理学类推、遍观的修养方式对辞赋创作的艺术思维具有一定的影响;以物观物的体物方法对辞赋的艺术表现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散文艺术就文学性较强的篇章看,主要借鉴吸纳了辞赋、《庄子》以及纵横家文的艺术营养;此种艺术追趋与淮南地区浓重的辞赋创作传统与道家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也与刘安宾客多浮辩之士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9.
《江淮论坛》2011,(5):F0002-F0002
许结,1957年生,祖籍安徽桐城,生于江苏南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中国辞赋学会常务副会长、洛阳辞赋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曾担任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等境外高校讲学。  相似文献   

10.
梳理汉魏六朝的辞赋观念、历史分期和艺术特征,是该时期辞赋研究的三个重要维度。围绕着辞赋的源流、发展分期、价值功能、文体形式等,当时已形成了一定的辞赋观念。关于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演变,则大致经历了建安、正始、西晋、东晋、元嘉、永明、梁陈七个历史时期,北朝作为一个在空间和政权上与南朝相对立的历史阶段,在辞赋发展史上表现出了相对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至于在辞赋的创作倾向上,则显示出了回归诗骚的抒情传统、辨名析理的玄学化以及因为诗赋互渗所表现出的文类新变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刘伟生 《云梦学刊》2008,(6):124-124
《辞赋文体研究》(郭建勋著)2007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辞赋文体纷繁复杂,极具兼综性与边缘性,这种特殊品性,使其在中国古代文体尤其韵文文体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书旨在对辞赋文体形式和表现特征进行全面的厘清与总结。其中第一、二章分别探讨了骚体赋、诗体赋、文体赋、“七”体、律赋和宋代新文赋的形成和文体特征,属于辞赋的分体研究;第三章论述大赋与小赋的区别、各自的形式特点及其兴衰流变,着眼于对“大赋”与“小赋”这两个重要范畴的清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辞赋流变全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文体“流变”,全程考察中国辞赋文学二千余年历史,以明辨其兴于诗而亡于诗的盛衰嬗递。在演变过程中,“以诗为赋”和“以文为赋”创作现象的交叉出现,构成辞赋艺术发展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辞赋文学自战国初成,历经两汉、晋唐、两宋、元明迄清的几个阶段,恰恰形成由先秦到晋唐诗的散化到赋的诗化、汉大赋经晋唐以诗为赋到宋代以文为赋、晋唐经宋代以文为赋再到元明赋家仿骚复古的三大演进圈。而辞赋艺术自身的演进发展,又不仅契合于中国古代文学思潮,而且与辞赋所表现之文化气象,以及历史上“献赋”“考赋”制度关系甚密,并由此显示出辞赋在各个时代既相承又异趣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3.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盛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济天下之溺。”陈寅恪《论韩愈》中评说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殊为经典之论。本文无意就韩愈历史地位再作赘论 ,亦因现有韩愈诗文之论详矣 ,而对其辞赋显得相对漠视 ,或者说论赋较多隐没在文论诗论之中。本文则试图立足于辞赋这种文体本身的演进流变和它与古文的相互比较中观照韩愈的辞赋观念与辞赋创作。一、韩愈的辞赋观念(一 )与韩愈明道奉儒的文论观念相对照的是韩愈在赋论观念上的重情崇骚。作为古文运动极盛时期的核心人物 ,韩愈以孔孟儒…  相似文献   

14.
论两汉辞赋与书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克昌 《文史哲》2002,(5):46-52
两汉辞赋和书法 ,都与小学 (文字学 )息息相关。两汉的主要辞赋家和书法家 ,都精通小学 ,大都有小学著作 ,也都极富才学。两汉的辞赋和书法 ,既为人所轻视 ,又同时为人所喜爱 ,所以得以蓬蓬勃勃地发展。武宣之世 ,是辞赋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灵帝之时 ,辞赋及书法同时攀上发展的另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西汉王褒,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县)人。生年不可考,卒年当在神爵三年(前59)以后。宣帝刘询时官任谏议大夫。善作辞赋,与司马相如、扬雄同为蜀中三大家。相如奋为先,王褒居其中,扬雄殿其后,分别代表了武帝、宣帝、成帝三个时代的辞赋创作水平,真是文章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将王褒与相如、扬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科举考试大抵为八股文.辞赋也占一席之地,以士子一生所经历的考试计,从为取得读书人资格的童生县试到已成三品翰林时的大考,都有辞赋内容.甚至比八股文伴随他们的时间还要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何在?辞赋在清代科举中有何地位和作用?辞赋取士对清代赋学有何影响?这是本文意欲回答的问题。明代的最后一场会试在1643年(崇祯十六年),清代的第一场会试在1646年(顺治二年).中间恰好三年。为了不让因战乱未赶上这一年考试者再等三年,同时为策动未归地区的生员、举人投诚,1647年又行会试。考试内容,虽然礼部有…  相似文献   

17.
王立洲 《船山学刊》2011,(4):161-164
辞赋这一文体,自楚辞发轫,经过近千年发展,至南宋走向衰亡。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包括在赋体源流上以《离骚》为赋源;反对蹈袭模拟,主张“仿其意不仿其辞”;推崇体式上多有新变的柳宗元“小品赋”和宋代兴起的“新文赋”,力主辞赋创新。虽然此次革新最终失败,但是作为辞赋发展史上最后一次比较系统的革新尝试,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辙辞赋创作的主要体制形式有文赋、骚体赋和四言赋。苏辙的辞赋创作是其生活理趣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生活情趣、审美风尚和赋学观念的一个反映。考察苏辙的赋作创作,在辞赋的形式、题材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文赋的创作,是北宋古文家"以散言为赋"的一个典型;其骚体赋既是对屈原"发愤抒情"的精神传承,也是北宋中期经世致用思潮的反映;其四言赋,则是拟古的结果。苏辙辞赋创作的这些探索,对北宋后期苏门文人的辞赋创作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辞赋是存在讽谏的,但又不是直言谏诤,而是在铺排渲染中寓讽谏之意,比较委婉含蓄,这是辞赋讽谏的特殊性。司马相如以辞赋讽谏汉武帝,扬雄以辞赋讽谏汉成帝,结果都失败了。辞赋讽谏失败的原因,不在辞赋本身,而在于“讽非其人”。因此,辞赋“劝百风一”之说,应予推倒。  相似文献   

20.
<正> 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源远流长的文体,有大量的优秀作品,不仅对诗、词和骈、散文有过重要的影响,对变文、话本等通俗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我们的研究者长期对它重视不够,即或注意,也只限于汉或隋以前,因此,尽管近些年来我们在文学资料的编辑校点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辞赋(除屈宋赋外)资料的整理却未受到注意。从深入开展研究的需要出发,我认为,当前有必要着手编辑一部《历代辞赋总汇》和一部《历代赋论丛编》。这里仅就编辑《历代辞赋总汇》谈谈个人的意见。一、现存的辞赋总集和文学总集不能适用辞赋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