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专利行政执法制度是指专利行政主管机关依法处理专利纠纷和专利违法行为的法律制度,包括专利行政强制、专利行政处罚、专利行政裁决和专利行政调解。从新中国专利法律制度建立至今,专利行政执法制度一直是国内理论界、立法界、司法界和行政执法界争论的焦点。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专利行政执法的主体存在缺陷;第二,作为专利行政执法主要依据之一的《专利行政执法办法》存在立法缺陷;第三,专利行政执法程序存在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应当赋予国务院专利行政主管部门专利行政执法职权、完善专利行政强制制度和行政处罚制度及专利行政执法程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假冒专利行为日益多发,其中不乏一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但司法实践中的假冒专利罪案件几乎为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刑法中的假冒专利罪存在难以适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相关法条的适用范围受限,专利行政执法中"以罚代刑"现象比较普遍,司法实践中假冒专利罪的入罪标准过高而法定刑较低等。为强化对假冒专利行为的法律规制,应当严密法网,将冒充专利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降低假冒专利罪的入罪门槛,取消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刑法保护;废除对假冒专利行为的刑事自诉程序,加强公力救济;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健全专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3.
所谓公正,从法律价值上讲,包含公开、公平、正直、不偏不倚之意。行政执法公正,侧重是指行政执法要公平、正直、不偏不倚,执法内容要客观、适度,适合人类理性的要求。促进行政执法公正是提高行政执法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的建构是实现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纵深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的构建必须遵循程序公开、问责平等、依法问责等原则,在制度层面强调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制度化建设,在操作层面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假冒专利是我国专利法中明确规定的违法行为,我国历次专利法修改都以加强专利保护、加大执法力度为核心内容。设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在民事责任之外充分发挥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两种途径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有效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并最大限度地节约当事人的成本和社会资源是我国假冒专利立法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专利行政执法在专利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专利管理机关对专利纠纷的调处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而属于居间仲裁。本文在进行理论和实务论证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立法建议 :当事人不服专利管理机关就专利纠纷所作处理决定向法院起诉时 ,仍应以纠纷的相对人为诉讼当事人 ;增加专利管理机关的执法手段 ;加大专利管理机关的处罚力度 ;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就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复审决定 ,当事人应有权启动司法程序 ;实用新型专利侵权诉讼中 ,专利权人应提交专利局就争议专利技术的专利性出具的检索报告 ,法院依据检索报告进行专利侵权的判定 ,不中止侵权诉讼。  相似文献   

7.
大庆市发展环境与形势任务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原因主要是责任意识不强、特权思想存在、人员素质不高、制度执行不到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健全完善群众参政议政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质量,认真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入推进道德风尚建设。  相似文献   

8.
黄锫 《学术月刊》2022,(5):95-106
行政执法中的声誉制裁可以区分为确认型、公示型与处罚型三种理想类型。确认型声誉制裁中包含了行政执法机关实施的行政确认行为,以及与其相链接的多种其他行政制裁措施(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与其他制裁措施等),其规范形态主要存在于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制度中。公示型声誉制裁中包含了程序性行政行为、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与行政强制执行行为,呈现了多样化的规范形态。处罚型声誉制裁中包含了行政处罚中的声誉罚与人身罚,前者主要体现在通报批评相关的法律规范中,后者则并无法律规范依据,属于违法的行政处罚行为。  相似文献   

9.
高校信息公开基本原则是高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设计和理论研究的基础性问题。结合《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制度内容和运行实践,高校信息推定公开原则、高校信息主动公开原则、高校信息二级公开原则、高校信息公开平等原则和高校信息公开可诉性原则应作为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以进一步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已经三年多,但仍存在制度不完善、公开力度不足、公民参与能力不够等问题。转变思想观念,构建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建设,逐步拓展信息公开内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基础上的公民有序参与,是当前我国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行政信息公开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信息公开是行政行为及其信息向行政行为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开的法律制度。行政信息公开的内容已经零散地体现在我国宪法、立法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一些地方也初步建立了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行政信息公开立法还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统一完整的《行政信息公开法》,明确行政信息公开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确定行政信息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加强对行政信息公开的监督和救济。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身的不足和其他外部法律制度的缺陷构成了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障碍。公开与保密之间的逻辑矛盾、制度安排之间的冲突,成为制约信息公开的制度因素;司法对知情权保障不足,官员保密思维的传统,构成制约信息公开的外部环境。要让政府信息公开得更加顺畅,就必须从当前的制度实践出发,着力解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八条的逻辑矛盾、《保密法》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衔接、档案信息的公开、信息公开的司法审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突出了主动公开在信息公开领域的积极作用,强调了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原则。但现实表明,我国政府信息并未真正处于阳光之下,有必要借鉴国外有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实情,完善我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以望早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目标,实现"阳光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而目前科技管理部门信息公开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都存在众多问题。其原因在于信息公开标准不统一,信息公开使用效率低,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科技管理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等。基于上述原因,需要建立信息统一标准,完善信息公开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公开的安全制度以及组建信息公开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5.
论环境信息公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环境信息公开的架构为基于环境信息请求权的被动公开和基于政府法定职责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主动公开。国外环境信息公开立法已基本确立,中国应加快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我国环境信息的公开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方面。这种政府主导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完善。未来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应以公众参与为本位,除了健全和落实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外,还要注意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以及环境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赵宏燕 《理论界》2005,(10):52-53
诚信政府的基本涵义是指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时应以诚实及守信的态度为之。构建诫信政府是营造辽宁优良行政立法环境、行政执法环境、行政司法环境及行政法制监督环境的基础。构建诚信政府的主要途径是:转变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管理观念,建立和完善行政听证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行政信赖保护制度、行政合同和行政指导制度以及政府失信惩戒制度等保障诚信政府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建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知情权,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府廉政建设,有利于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和科学决策,也是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关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着政府信息公开的阻力较大、公开的内容有限、公开的渠道较窄、缺乏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健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应树立政府信息公开原则,加大政府机构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平台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信息公开进程的里程碑事件,对推动透明政府建设起到积极有效作用。但同时应看到,因信息公开例外规则应用的缺陷,阻碍了信息公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规则应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鹏  张嵛楠 《学术研究》2024,(1):53-61+177
政府信息公开被视为有效改善政府绩效和实现善治的重要手段。基于对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2010—2017年面板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检验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效果以及探讨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水平对其安全生产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安全生产治理的绩效,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也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显著相关。公众对信息的关注意愿和公众对信息的获取能力都对信息公开效应的发挥起到了负向的调节作用。同时,政府信息公开可以通过提升市场化水平、增加第三方参与来改善地方安全生产治理绩效。因此,各级政府要注重完善安全生产的信息公开制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公开水平,也要结合多主体的需求和特点,使信息公开进一步合理化,从而有效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国现代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