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诗歌翻译中是否能传达意境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要忠实地传达意境,译者必须抓住意境的三个美学要素:意象、情感及象外之象.本文试从意境的这三个美学要素层面探讨元稹的<行宫>这首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相似文献   

2.
<诗经·月出>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以月为意象来喻美人、寄情思的传统,在诗歌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对后世的"月"意象的丰富与深化有着开拓意义,从而使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意境迁移在散文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格式塔意象和意境具有相似的美学成分,且二者都是由个体意象组成,这使得格式塔意象模型得以运用于意境传译。意境传递过程为:原文本中的意境─心理审美意境─目标文本中的意境。从意境模型中可得出结论:意境是检验个体意象翻译的标准。在不损害整体意境的前提下,个别意象的微观调整可使译文"最接近,最自然"。  相似文献   

4.
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5.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从结构与意象两个方面对苏童的长篇新历史小说<碧奴>进行分析,探讨其叙事策略,发现它有着表层结构平衡而深层结构不平衡的特点,同时探讨"碧奴"这一人物形象和"泪水"这一意象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功用,进一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本主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乡村革命的仿像,<暴风骤雨>的文本深层隐含着相互作用的多种意识形态因素,使文本在社会重构、"新人"的重塑、社会心理重组等层面呈现出复杂的话语形态.在革命话语统一叙事的和谐表象下,文本呈现出多处叙述裂隙与深层悖论,赋予<暴风骤雨>复杂的意识形态内涵与丰富的历史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译诗在意象上要忠实于原作,使读者在阅读和欣赏译诗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极为接近的意象效果;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是处于信息化融合的新语境中, 翻译不可能保持意象各个层面上的完全对等.<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其丰富的想象和频繁的用典构成各种朦胧的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因而给译者留下了巨大的创造空间.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在<锦瑟>英译中体现在选词变化、典故取舍和结构调整三个方面,文本的模糊性与译文的单一性不可避免造成了意象流失.  相似文献   

9.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光明"意象反复出现,与"黑暗"意象和"死亡"意象相对照,构成了戏剧的深层结构,表达了爱情战胜仇恨和死亡,光明战胜黑暗的内涵,该剧深刻反映了莎士比亚"美在和谐"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和谐美的美学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0.
<诗·郑风>的艺术成就与其意象经营艺术分不开,<诗·郑风>意象生成既是先秦"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观念下的自然产物,也是郑地图腾和原始宗教的产物.它们或由意生象,或由象生意,具体而言,<诗·郑风>的作者或借助文化传统构建意象,或利用汉语谐音、多义而生成意象.<诗·郑风>意象艺术给后世对<诗·郑风>诗歌主旨解读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短篇杰作,其对叙事时间的处理一直为评论界所称道, 就作为文化与性格的空间,它始终没有被深层次的窥探和瓦解过.小说中作为空间意象的"木屋"对于文本具有结构意义和审美功能,作为文本潜在的关节点和一种叙事力量,始终在发挥作用,直到文本终结时形成最富成效的瞬间.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他的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其在学术上的巨大声誉所遮掩,在研究上形成不应有的"空白".王国维的<人间词>是他的<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核心内容"境界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实践,表现了王国维在清末深沉的感情体验,其孤寂、苦闷、焦虑、彷徨的内心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时代观照价值.由于<人间词>与<人间词话>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人间词>融情入景、"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亦是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核心理论"境界说"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同样适用于<红楼梦>.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深沉而多层次的意境.<红楼梦>主要通过整体艺术构思、人物诗作、自然环境等来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上,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藐视情理规则、反对18世纪古典文学传统、珍视个人想象的浪漫主义诗人.<虎>诗为布莱克创作并被收入到其诗集<经验之歌>中,是一首反映作者进步思想的著名中短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听觉意象、象征意象、动感意象、引喻意象来具体表现其思想,读起来使人感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对<虎>诗进行评论,旨在领会诗中的深刻涵义、挖掘其中的美学价值、借鉴诗歌中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中一个传统的美学范畴,是一种主客观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红楼梦>的意境营造既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又加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气氛,更提升了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意与境谐,妙合无垠,达到了艺术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接受<圣经>影响与他早年在湘西及后来在北京的经历有关,现实的冷漠与严酷使他对基督精神充满渴求,并从中获得精神慰籍.沈从文从<圣经>中直接吸取艺术营养,无论是语言意象、叙述模式、人物塑造还是对爱的探寻等都受<圣经>影响颇深,他所创造的"湘西世界"也与<圣经>"诺亚方舟"有渊源.  相似文献   

17.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杜甫《月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甫的<月夜>历来被学界看作是诗人向妻子表达思念的深情之作.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此诗,从诗中的"叙述视角"、"居处意象"、"身体语言"等方面寻微探幽,挖掘出潜藏在文本中的男性主义立场.该诗是诗人转换叙述视角后表达隐忍欲望的一首类"闺怨"诗.  相似文献   

18.
以<天净沙·秋恩>的两个版本译文--翁显良的散体译文和赵甄陶的格律译文为例·从语言象似性原则分析原文中"意象并置"所暗示的言外之意和空白意境,进而探讨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认为对于意象并置这种句法以及诗歌的整个篇章而言,采取"形式对等"的译文既可以保留诗歌的形式,又可以传达其意境;并且基于人类同样的身体经验,意象并置的译文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仍然在理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疾病意象"和"鸦片意象"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广泛存在的疾病书写.疾病书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张爱玲小说的情节发展,而且其爱情故事往往采用疾病的阻隔进而运用爱情化石化处理手法造就其文本独特的美学特征,即疾病美和残缺美.这与张爱玲深受<红楼梦>和周瘦鹃为代表的通俗小说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0.
汉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意境"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然而受中西方语言符号系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等差别的影响,汉诗在语言代码转换后总会有"美"的缺损.而从符号学、意象与意境的美学渊源方面来研究配图对汉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传达之辅助作用,能更好地把汉诗之"意象"、"意境"美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