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夫在一本叫做《如何在这个疯狂世界里找一份好工作》的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社会主要建立在“馈赠关系”之上,有来才有往;更远一点,在十七世纪西班牙有位著名的礼仪专家伊丽莎白,她也认真说过:“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其实,在一般人看来,西方人通常不如东方人那么喜欢“送礼拉关系”,但是上述两个外籍人士的话似乎足以证明:人们之间彻底不送礼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老年世界》2014,(8):43-43
酒,本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饮料,属于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中的一部分。《释名》说:“酒,酉也,酿之米曲。酉,怿而味美也。”最早写作“酉”,字形上像一个容器,说明是装在一个容器中的液体。其味道很美,饮了使人心情激荡,兴奋而愉悦。到后来,酒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饮料,人们发现了它许多特殊的作用和价值,于是其功用就发生了变化。如《汉书》中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福之会。”后来梁《春秋纬》也有类似的说法:“酒者,乳也。  相似文献   

3.
林乾 《老年世界》2010,(1):24-24
打油诗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诗体,它源于人名。相传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某日大雪过后,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雪诗》,无一“雪”字,但刻画雪景贴切逼真,形象生动。此后,张打油还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诗,他的这种“打油诗”也逐渐被人们接受而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4.
<正>一、音乐的影响和作用1、音乐是一种精神享受音乐不只是一种对人类感官的体验,更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自古至今人类对于音乐的痴迷都有迹可循。《先秦·论语》中提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其释义为: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可见孔子对音乐的痴迷程度。在当今社会,音乐已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近距离接触到音乐,随时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而痴迷音乐的人也越来越多,音乐在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在论述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有两个著名的假设——“经济人”和“道德人”.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人们的行为。“经济人”强调人们活动的出发点是利己,而“道德人”说明人们在活动中兼顾“利他”,文中将论述斯密是怎样将个人利己主义与社会公众利益实现结合。  相似文献   

6.
“无中生有”一词源于《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表现了道家对事物朴素的辩证看法。作为成语,其本意指凭空捏造,栽赃陷害。作为军事谋略《三十六计》之一计,它是指运用虚虚实实的办法,迷惑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杀敌人于措手不及。其中“无”是迷惑敌人的假象。“有”是隐藏于假象背后的真实目的。在以企业经营为代表的经济活动中也存在“无中生有”的道理,但经济活动中的“无中生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军事,它不存在诳骗、欺诈及弄虚作假的行为,而是实实在在的经营活动。在企业公关活动中,这一策略往…  相似文献   

7.
所谓“情态”,即神情态度,指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所显露出来的内心活动及其待人接物的态度,如喜爱、愤怒、悲哀、急躁、微笑、沉默等等。而情态礼仪,则是人在神情态度方面所要遵循的礼仪。人际交往中需要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以及必要的感情交流,这种相互理解、支持和交流,常常就是通过神态来体现的,而且相互不理解、不支持以及感情的负面交流也往往体现在神态之中。因此要想协调好人际关系,促进正常的人际交往,就必须对情态礼仪予以高度重视。情态礼仪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这里仅就其中的三个问题加以说明。一、情态要“合情饰貌”“…  相似文献   

8.
秘书礼仪ABC     
张文 《公共关系》2001,(12):57-57
秘书礼仪,通常是指办公室秘书人员的行为姿态,言语态度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它体现了秘书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精神风貌、工作态度、文明道德。一位秘书,如果学习礼仪、讲究礼仪、应用礼仪,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圆满地做好工作,从而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集体的形象。秘书礼仪归纳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堕民,人们通常读作“堕贫”,亦称“丐户”。数百年来,被视为“贱民”之一种。在封建科举时代,他们不得赴考,也不能出资捐官。明徐渭《青藤书屋文集》载:他们“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不许与平民通婚”,只能做“猥下杂役”。这正如鲁迅在《我谈“堕民”》一文中所说,他们“在悲苦和被人轻蔑的环境下过着日子”。  相似文献   

10.
戏子们的那些事儿 中国的企业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也是一个各路豪杰本色演义的大舞台。有的人很低调,导弹都炸不出个屁来;有的人在两极长袖善舞;也有的人善于高空演戏,惟恐人们“不记得”他们,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对后一种人有点“感冒”,归纳其行为而称之为“企业界的戏子”。  相似文献   

11.
关于鞠躬礼的起源,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中国古代汉族的礼仪风俗,而且早在先奏以前就已经产生了。有人还追溯到商代古老的祭天仪式─—鞠祭、鞠祭时,作为“牺牲”(祭品)的猪、牛、羊或人,必须保持完整形状,并需将其弯蜷成圆形,即鞠形,以表达祭者格外恭敬与虔诚的心意。这种形式后来运用于人们现实的交际活动之中:在向地位高、辈份高的人表示崇敬与虔诚时,便弯一弯腰,象征自己愿意作为鞠祭时的牺牲而奉献给对方,久而久之,便固化为一种向他人表示尊敬、崇敬与虔诚的礼节。有人还认为:“中国人创造的鞠躬,目前已成了世界通用礼节…  相似文献   

12.
服饰是一种语言●礼仪时尚传播学家认为,一个人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服饰是其中最为含蓄的一种(其它三种分别是:语言、表情、姿势)。服饰信息不落言诠、不着痕迹,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无声的应答。服饰语言甚至还能形成“交谈”呢!一般说来,人们...  相似文献   

13.
所谓权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与权威虽有联系,但并非一回事,权威的主要含义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平时,人们常说的“某某有权”、“某某的权重系数很大”,就是指的权力,而非权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每级领导干部有着明确的岗位和职务,同时也就有了一定的权力。这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人民大众给的。”,  相似文献   

14.
非言语行为是指人们用一些“无声的语言”,如体态语,手势语、面部表情等动作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作为言语的补充形式,非言语行为能够辅助言语行为表达出各种情感及信息。正如Grant(1971)在《非语言行为分析》中所说:“课堂教学的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因此,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引起了现代教育者们的关注,本文则对非言语行为在英语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做了尝试性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得到他人的好意、恩惠,报以真诚的感谢,说声“谢谢”是交际礼节的起码要求。概括起来“感谢”有四种功能:一是表达自我情感,人们在接受别人的善意言行之后,一般都会产生一种感激之情,情动于衷,发乎言辞。道一声“谢谢”,常常就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二是显示礼仪规范,在现代社会中,感谢别人的好意、帮助,是一种社会的规范,文明的标志。只有如此,一个人才是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一个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的、和谐的社会。三是强化对方的好感,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的善意行为必然引起另一方的“酬谢”,而这种“酬谢”…  相似文献   

16.
楼佳 《职业》2014,(12):47-48
研究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互动整合”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服务礼仪作为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往单一的“灌输式”“问答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大方向下,根据“互动整合”教学实施原则,就服务礼仪课堂中进行课堂实践部署的最佳模式展开了研究并予以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然而长期以来,有关礼仪方面的专著,却寥若晨星。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事交往的增多,尤其是公共关系的发展,礼仪方面的专述多了起来,不过大都是介绍一些中外人文习俗和具体的礼仪常识和规范,而极少从礼仪理论上进行探讨,即使间或有之,也是一鳞半爪、语焉不详。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士平主编的《现代礼仪学》,可以说实现了这方面的一个突破。《现代礼仪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克服了现有礼仪书籍一般只介绍礼仪常识和规范,不讲或很少涉及礼仪理论的片面性,第一次尝试建立礼仪学理论的初步框架,并且将礼仪学理  相似文献   

18.
《武林外传》是一部充满“70后”标签的作品,只要你是这一代人,非常容易辨认这些东西,它们几乎都来自你成长中浸泡过的大众流行文化,从金庸、王朔、王小波、吴宗宪……到《六人行》。而它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武侠和“网络感”。前者意味着宁财神心里有一个侠义温情的世界,而身为中国第一波网民,网络释放了连他自己都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写作才华,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他的话语方式和精神空间也部分“网络化”了,这也是很多“70后”的共同经历,尽管当时在网络上灌水的人,并非人人都变成了“宁财神”、“李寻欢”和“安妮宝贝”。  相似文献   

19.
四季春为首,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传统的“春节”。春节对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围绕它的礼仪也就格外丰富,其中,除了俗间的人与人之间的礼仪外,还有圣俗间人和神的礼仪。这些礼仪,是对过去一年种种关系的总结,也是对新的一年桩桩物事的铺垫。所以,中国人过春节,不止过  相似文献   

20.
保山 《老年人》2007,(8):26-27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珍品。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不少人因为研究“红学”而成为了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