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事新编》)……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他的作文,却没有……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他以为 非这样写不可,他就这样写,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写起来,于大家有益。 ——鲁迅 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它情节简单,描写不多,人物形象也是“速写”式的,并不丰满,但却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同时,如果不结合注释看,我们就不大容易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一些作者当时的社会问题,这又和读鲁迅杂文的情况类似。统观鲁迅一生的创作活动,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前期偏重于小说创作,但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写了《离婚》以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一篇“一般的”小说,而杂文写作量却越来越增加。鲁迅在十八  相似文献   

2.
1926年后,鲁迅终止了以现实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原因就在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他自身的客观处境.鲁迅以启蒙思想家的姿态,为人生,为改良社会而创作小说。“五四”退潮后,新文化阵营分化,鲁迅由“呐喊”转入“彷徨”,并开始反省启蒙者自身.鲁迅洞察到,不但启蒙未曾唤醒民众,未曾改良社会,反而连启蒙者自身也被黑暗社会所吞噬.再继续复制阿Q、闰土、吕纬甫、魏等形象。已没有新的社会意义,陷入了先觉者无路可走的境地.因此,他中断了小说创作而几乎全力地投入杂文创作.这是鲁迅在思想文化启蒙阵地上一次绝望的抗战中的“换防”.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创作,大多收集在《呐喊》、《彷徨》集子里。鲁迅直接或间接地创作知识分子形象的文章颇多,尤其是正面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什么知识分子问题会引起鲁迅的深切关注,从而创作出寓意隽永的知识分子众生相呢?本文试图从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不少人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大惑不解,曾以各种方式加以劝诫;然而历史事实证明,鲁迅未能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对此,鲁迅不无感慨地说:“但我也久没有做短篇小说了。现在的人民更加困苦,我的意思也和以前有些不同;又看见了新的文学潮流,在这景况中,写新的不能,写旧的又不愿。”(《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1933年3月)鲁迅自己把中断小说创作的原因归结为:一、生活变化,二、思想发展,三、新的文学潮流,四、不能  相似文献   

5.
以抽样的方式 ,选取 1999年创作发表的 10篇杂文作品为“样本” ,作个案分析 ,以斑窥豹 ,解读其思想内涵 ,阐释其艺术特质 ,并以此显示这一年度中国 (大陆 )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言说个人思想、关切民生时弊 ,是这些杂文的共同特点。透过这些作品 ,我们感受到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们的不媚上 (权势 ) ,不媚俗 (平庸的大多数 ) ,不媚雅 (一时的潮流 )的独立意识和人格  相似文献   

6.
一,必须重视鲁迅杂文的教学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杂文是他创作的精华之一。鲁迅共写了十六本杂文集,写作时间前后历经十八年,直到逝世前他从未间断过杂文的写作。也正因为鲁迅杂文的杰出成就,使我国五四以后杂文勃兴而享有盛誉。鲁迅杂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而独具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它是鲁迅伟大思想的结晶,是锐利的战斗武器,也是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生,写得最多的是杂文。他创作的小说,数量并不太多,然而,这些小说思想极为深刻,艺术十分完美。它是中国文学创作宝库中重要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鲁迅在小说创作中,拥熟地运用了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技法。有时,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两个传神的细节,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立刻跃然纸上,铭刻在读者心里。一、运用多种笔法描写人物肖像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人物肖像时,或简笔勾勒、或工笔描绘、或用漫画笔法写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神情体态,…  相似文献   

8.
鲁迅曾酝酿过三部小说,一是历史小说,《杨贵妃》,一是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小说,一是描写中国四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这三部作品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写成,但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在全面认识鲁迅及其小说创作上,却有着有可替代的价值。 《杨贵妃》构思较早,大约在鲁迅小说创作进入第一个高潮的前后。为写好这部作品,1923年鲁迅曾购买《唐土名胜图会》六册,《长安志》五册,并作了大量有关考证研究。为获得更多感性知识,1924年7月还亲赴长安(西安)实地考察。1934年1月11日在给山本初枝的信中他曾说起这件事:“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此外还曾多次向友人谈及此事。郁达夫说:“朋友的L先生(即鲁迅,笔者注),从前老和我谈及,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那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  相似文献   

9.
三十多年前,鲁迅在《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一文中留下了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同两位年轻的作家沙汀和艾芜的一次通信的珍贵记录。当时,这两位青年作家曾就小说创作的题材问题求教于鲁迅。鲁迅在回信中首先指出作者本身如果是战斗的无产者,那么无论写什么题材都会是有意义的。接下去鲁迅写到:“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几十年来,沙汀遵循鲁迅的这个指示从事文艺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说明《鲁迅杂文中的人物》(以下简称《人物》)是《鲁迅杂文辞典》的一部分.《人物》辑录范围,以鲁迅杂文中出现的古今中外人物为限,也适当地收一些对理解鲁迅杂文有重大关系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每个词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这一人物的简单介绍,一是鲁迅与这个人物的交往或斗争及评价.在写后一部分时,不仅运用了鲁迅日记、书信及其他文章的有关材料,并且参考了有关书报.限于条件和水平,错误和缺点一定不少.这里选刊十四条,希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寻根究底深入开掘同样的题材由不同的作者来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是颇有深浅之别的。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对于题材开掘的程度有所不同。就象面对同一座矿山而采矿者各人的收获必不相同一样,显然,只有那致力于深入采掘的开采者,才能够得到更多的矿藏。鲁迅的杂文不仅以其题材的丰富多样取胜,而且尤其以其对题材的深入开掘而引人注目。鲁迅曾要求小说作者对于题材“开掘要深”(《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他自己  相似文献   

12.
(一) 鲁迅不愧是中国现代有数的语言艺术大师之一。这在他的丰富的杂文创作中是表现得格外鲜明的。杂文篇幅较短,这种文体尤其要求语言的简约,凝炼,而容不得半句废话。我以为鲁迅杂文的语言是完全具备简练这一特点的。他的文章,尽管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但用以表述这种思想内容的语言却绝无罗罗嗦嗦、拖泥带水之弊。相反,它们  相似文献   

13.
艺术构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它与一个作家对生活的见解,对人生的看法以及艺术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先生是一位作家,然而,他首先是一位战士。他写了许多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这一切作品好似一棵大树上的许多分枝,它们都扎根于同一土壤——对人民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都是为了战斗。但是,杂文毕竟不同于小说等其他文学样式,鲁迅说:“况且现在多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于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他写的小说、杂文、散文中塑造了农民、地主、知识分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等多种艺术形象,有些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但在研究鲁迅的作品中,也使我们非常感兴趣地看到在他写的《无常》、《女吊》等回忆文章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些男女鬼魂形象。鲁迅塑造的这些鬼魂形象,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不仅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教育,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个享受,当然,对于创作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可是,在研究鲁迅的文章中却很少有人涉及,只是在二十多年前刘有宽、许钦文两位同志在介绍“绍兴大班”于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去北京  相似文献   

15.
(一) 鲁迅是杰出的喜剧艺术大师。为了击退“可诅咒的时代”,他一生用了种种喜剧体裁:杂文、历史讽谕小说、讽刺诗、喜剧性的小说和散文诗。他大力倡导漫画,还写了许多有关喜剧理论的文章。他在这方面大量的创作和富于美学独创性的理论,构成了他那崭新的博大精深的喜剧观。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从文学本体论出发 ,一方面肯定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成就及影响 ,另一方面又否定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社会政治意义。这就使得沈从文对于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居于疏离与接受之间 ,表现出一种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7.
赵绍军 《南都学坛》2007,27(4):71-72
鲁迅抱着启蒙主义的态度,坚持“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立场,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手段,一反中国小说传统的写人模式,描写了一群“病态社会”里“病态”的人和罪恶的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选择的现实性、形象的复杂性、广泛的社会性和深刻的批判性,这些又最终表现为突出的现代性。他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知识分子和农民问题:既写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进步,也写了知识分子的软弱迂腐、苦闷与苦难;既写了农民的忠厚、老实与可爱,又写了农民的愚昧、落后、麻木与可悲,并由此开辟出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从而使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8.
讽刺是杂文一种重要的战斗艺术,鲁迅一生的战斗和劳作,确立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把杂文的讽刺艺术锤炼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杂文之所以要讽刺,跟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分不开。杂文是从旧中国发展过来的,那时作家生活在反动统治之下,没有言论自由,“理智受着客观上的障碍,得不到正常的发露”,困而运用讽刺进行战斗。正如鲁迅在谈及自己写小说的情况时所说的:“只是对象隆冬一样没有歌唱,没有花朵的本国情景感到悲哀,才写些东西来打破寂寞而已,……以后写还是想写,但前途暗淡,在这样的环境中,恐将更陷于讽刺与诅咒亦未可知。”但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我国古代小说作过深刻的研究,写了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他有独特的卓见,指出:“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他借鉴了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溶中西艺术为一炉,创作出许多不朽的艺术瑰品。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把《隋志》、《旧唐书》等属于史部的杂史也归入到小说类。  相似文献   

20.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