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光绪末年,活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忠义军”,是继义和团之后,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坚持时间最长的自发抗击沙俄入侵的反帝爱国运动。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对“忠义军”抗俄斗争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但有些问题,如“忠义军”抗俄斗争的时间断限,林七(即林成岱)是不是“忠义军”的首领之一等问题,还是众说不一。下面根据我所掌握的档案史料,就上述两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忠义军是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后期在东北地区涌现的一支抗俄义军。它是由义和团余部和几支人数较多、战斗力较强的抗俄义军联合组成的。1901年冬忠义军失败后,其中的义和团余部又同反清“仇洋”的秘密结社团体——六合拳结合在一起,坚持抗俄反清的武装斗争到1902年8月。忠义军、六合拳的抗俄斗争,是义和团运动在东北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使忠义军抗俄斗争的历史真面目逐渐清晰,弄清其中一些关键性问题,正确阐明它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意义,本文试就有关忠  相似文献   

3.
展龙 《北方论丛》2012,(1):93-98
元明鼎革之际,一大批士大夫高扬儒家道论旗帜,恪守忠义观念,坚决与农民起义军为敌,并通过"死节"这一极端方式践履了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为拯救元王朝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最后的努力。然而,他们的忠义精神和死难行为并不能阻止元王朝的覆亡之势,元明嬗替的历史洪流最终淹没了他们"我元进士,有死无二"、"虽非进士,但亦忠魂"的生命呐喊与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4.
贾涉在宋金蒙三国势力交错、兴替时期,在处理边防、流民及涉外事务方面表现卓越,贾涉的成功,在于他能掌握时势,适切地执行宋廷的政策巩固边防,接纳、处理山东忠义军,利用这批武力成为恢复故土和救援危急的主要力量;进而观察时势变动,推动联结蒙古的外交活动。这些都是他在变动不定的大时代中能出人头地、晋升高位的因素。忠义军与李全势力的发展,对贾涉功业的影响最大。他对忠义军采取利诱和分化的手段,在初期颇能得心应手,但随着李全势力坐大,裂土割据之心转强之后,使贾涉穷于应付,竟致心力俱疲,显示他的作法与朝中决策不一致,加上奥援不足,陷于难以掌握时势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水浒》历来被认为是宣扬忠义的作品,在大量的研究文章中似乎已经作了定论,所以在出版《水浒》时则加上了“忠义”二字,如:《忠义水浒传》、《忠义水浒全传》、《忠义水浒全书》等。解放后出版的《水浒》,尽管“忠义”二字已经删掉,但实际上忠义说仍被沿袭了下来,认为是宣扬忠义的文章各地也常有出现。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不同观点的文章出现。  相似文献   

6.
运用比较政治学和地缘政治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六任楚州知州在山东忠义问题上采取的种种措施,分析其原因及造成的后果,从而得出南宋在山东忠义关系上失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刀会,不要税。杀赃官,解民恨! 这首歌谣,是在一九二八年一月东边道地区大刀会武装暴动之后流传起来的,它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广大农民对于大刀会的拥护。五十年前发生的这次规模较大的农民武装暴动,是继义和团运动和忠义军抗俄斗争之后,在东北发生的又一次反对军阀统治和日本侵略的农民武装斗争,它沉重地打击了奉系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充分显示了我国农民敢于反抗,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8.
五代时期,叛乱频仍,局势动荡,民不聊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将相、大臣忠义观念的淡薄缺失,动辄兴兵反叛或引诱异族入犯。为稳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五代统治者通过尊崇孔子、推崇儒学、嘉奖忠义者、严惩反叛者等途径,大力倡扬忠义思想,使忠义思想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士风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晚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士风有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忠义方面的表现,有腐败方面的表现,其中变节之风远胜忠义之风,奸佞平庸之相对士风影响大于忠义之相的影响,忠义状元在晚宋据于少数,多数太学生风气大坏,时人对士风不良的激烈批评,反映了晚宋士风的主流为士风败坏。  相似文献   

10.
唐末五代,鉴于儒家忠义思想深入人心,许多军阀打着"忠义"旗号发展势力,而一些叛乱因将士胸怀儒家忠义思想而难成气候.儒家忠义思想不但使某些政治野心家难以篡夺皇(王)权,而且还激励将士保家卫国,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维持社会安定、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忠义思想是秘密会党伦理思想的核心,秘密会党忠义伦理思想的内容直接取材于清代繁荣的民间文艺作品。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意识,秘密会党的忠义思想明显地带有统治思想的烙印,而作为被压迫阶级的意识,秘密会党的伦理思想又包含有某些相异于统治思想的价值取向。秘密会党的忠义思想在其盟书誓词、入会仪式、诗词歌诀、隐语暗号及日常活动中均有充分的体现。但秘密会党的“忠”与“义”完全是以其小集团的是非恩怨为标准的,对会内成员要求行忠重义,对会外群众则可以为所欲为,既不忠,也无义。  相似文献   

12.
秘密会党的忠义思想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庆道光以降 ,秘密会党滋生蔓延 ,维系其团体、人心的信仰纽带便是所谓忠心义气。在过去几百年中 ,《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农民反抗与秘密会党也借为思想武器。但是 ,这些小说的思想层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以往单纯从歌颂农民起义出发 ,对会党的忠义思想亦多有肯定 (即便是“忠” ,也认为是“反清复明”、“反满革命”的反映 )。现在看来 ,我们不仅要正确评价农民反抗 ,更要从其思想根源着手 ,分析其成败得失。本文主要就秘密会党抄袭《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的“忠义”思想用以构筑自己的一套“忠义”信仰体系问题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13.
《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臧列传》,记载了东汉一朝四位刚正忠义之士。第三位史传人物“盖”,即盖勋,他是一位古代的甘肃历史人物。东汉末年,盖勋官至京兆尹,即东汉司隶部长安市长。凉州军阀董卓乱政,入都洛阳,擅自废主,直接引起了全国性的军阀混战,使天下人民俱遭涂炭。董卓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军阀。他独揽朝政,秽乱宫闱,操生杀之权,报睚眦之忿。在京城的三公九卿被董卓玩于股掌之上,“莫不卑下于卓”  相似文献   

14.
“忠义”:一个二极背逆的价值选择──重读宋江冯文楼据高儒《百川书志》记载,明代早期的《水浒传》刻本,在书名前当冠有"忠义"二字,此也即李贽所谓"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者(《忠义水浒传序》)。这一命名,实际道出了横贯于小说叙事之中的...  相似文献   

15.
南宋末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因死守扬州失败,被元军俘杀,故后人将他视作忠义之士或民族英雄.其实,李庭芝虽在早年任地方官时有过一些政绩,但在此后抗击元军入侵的斗争中,犯有多种战略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因而不配称为民族英雄.李庭芝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附和权奸,败坏抗战事业;二、拥兵自重,缺乏全局观念;三、死守扬州,致使生灵涂炭;四、斗志动摇,殉国不够自觉.  相似文献   

16.
佘正松  蔡东洲 《文史哲》2003,(4):134-139
关羽是宋元文学艺术作品刻意描绘的忠勇形象。这些作品以其灵活的方式、通俗的语言不仅掩盖了关羽的骄矜寡谋 ,拔高了关羽的忠义神勇 ,而且再造了关羽的“儒者气象”,确定了关羽的神像、神号和祭日 ,最终与表彰忠义的理学思潮相表里 ,促成了关羽信仰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途中,第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为什么要混合编为左、右路军?其组成、行动和结局如何?这是党史、军史研究中需要回答而又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左、右路军的组建是执行《夏洮战役计划》的实际需要,张国焘在战略方针上同党中央的对立是导致左、右路军分离的根本原因,并对张国焘的"密电"问题提出了作者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8.
<正> 晋室南迁后,立志收复中原者,祖逖、刘琨而外,桓温一人而已。桓温几次北伐,功业亦著,人讥其有不臣之心,王夫之《读通鉴论》虽多有平反,然大纯而小疵,亦未足以尽桓温者,今放申论之。一、桓温满腔忠义,志在恢复中原桓温,谯国龙亢人,世族。祖颢有人伦识鉴,时人方之许邵。父彝官至宣城内史,苏峻之乱,尽忠晋窒,至死不逾。兄弟五人,均有忠义之行。桓温生此忠义之家,耳濡目染,无非忠义之薰陶。闻父为峻党韩晃,江播所害,枕戈泣血,志在复仇,会播已  相似文献   

19.
忠义思想在晋国文化中已有体现,在三晋时发展到鼎盛,晋文公、介子推、赵氏孤儿事件,魏文侯等历史人事中都有典型体现。忠义思想必将在后世影响中国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竺青、李永祜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儒《百川书志》著录的“《忠义水浒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具有《水浒传》祖本所应当具备的连接《水浒传》创作生成过程与传播接受过程的居间特征;后世刊刻者对其题署的不同理解与随意取舍,则成为五百年来人们在《水浒传》著者问题上争执不休的原因。用上述观点综合分析有关的考证材料与研究成果,可以认定,施耐庵是《忠义水浒传》最初稿本的唯一撰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