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墨学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是20世纪初墨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墨学学理研究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创见;他采用的中西比较研究方法使墨学研究与西方近代学术思想接轨,既凸显了墨学的时代价值,又促进了中西学的会通,推动了西学的传播;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墨学研究还成为他进行国民性改造和救亡启蒙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质疑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文明在科学上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导源干希腊时代的科学精神和逻辑理性,中国传统儒学虽使人文精神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墨学以及其所包含的逻辑和科学精神的没落,对中国的文化体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通过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思考墨学和现代哲学在中西文明会通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进一步促进墨学的复兴;另一方面,有助于培育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科学精神和逻辑理性.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在明清之际倡言"三教合一"可谓独具匠心。本文通过对他晚期二十年内倡言"三教合一"之历程与重要观点的系统梳理,以强调:他之倡言"三教合一",不但是为其恪守"世出世"(入世即出世)之情怀作辩护,而且是为了确立其崇"学"理念以尽其文化学术上的担当。崇"学"非自方以智始,然而方以智崇"学"却有着时代意义,即它体现了明清之际知识主义的兴起,从本质上揭示了中国学术在那个年代如何从"尊德性"转向"道问学"。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侯外庐的墨学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作者指出,侯外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从社会史切入思想史,从儒、墨比较入手梳理研究先秦墨学,对墨家思想学说作高度的概括,抽象出阶级论、天道观、知识论、逻辑学这样几个思想内涵,把墨学"十论"纳入其中系统来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传入中国时,学界曾经将传统墨学与之比附、比较,发掘传统墨学与社会主义的契合点.早期社会主义者普遍推崇墨学,将其牺牲、奋斗精神作为重要的本土思想资源.传统墨学对毛泽东及其中国社会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傅山与墨学     
解启扬  陈洁 《云梦学刊》2001,22(3):53-56
傅山的墨学研究是其子学研究的一部分,既有文字的校释,也有思想内容的阐发.他肯定墨家的兼爱思想,并把"兼爱"与"交利"相连.对于墨家的功利思想也予以肯定,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经世思想.他对墨家的逻辑思想也大力发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延续.他的墨学研究不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也具有思想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先秦时代(公元前5——前3世纪)社会形势需要、墨者先后主要活动地域、同时期诸子相应论述,以及《墨子》书内容(尤其是十论)前后不一为依据,叙述墨学在先秦的历史发展是经历了早、中、末三个时期。这样以社会学说史的角度考察墨学,既揭示先秦墨学在发展中的内在逻辑过程及相应的阶段性改变,也说明先秦墨学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区域文化的渗透与结合。  相似文献   

8.
墨学的历史命运秦彦士墨学与儒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不同内涵,但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墨子不仅被视为异端,甚至《墨子》一书也几乎失传。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研究(墨子》在不同时期的遭遇,可以从一个人所鲜知的侧面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社会背景的...  相似文献   

9.
墨子十论,可谓微言大义。作为力行学派的墨家,为了践行墨学,以兼爱为宗,以民众为本,以自苦为极。正因如此,墨学成为当时言盈天下、技压群芳的显学。当是时,天下之言,荣归墨家,诸子仰望。秦汉以后,由于儒者和统治者的联手打压,也由于自身的"俭而难遵",墨学由显入隐。虽然如此,墨家思想并未中绝,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流民间,深耕中华文化两千余年。20世纪初,经墨学精耕细作的中华大地,成功实现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接。墨学的兼爱倡导、平民立场、奉献情怀、利他主义、俭约品德、实践品格、劳动本位、诚信意识、科学精神、侠义思想无不从某种程度上耦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真、善、美、慧的维度上,彰显了墨学与马学的会通逻辑。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且生命力愈益旺盛,墨学有接引之功。  相似文献   

10.
林庆 《学术探索》2003,1(1):47-50
本文通过质疑墨学“中绝”论 ,以引起学界注意文化转移现象特别是应该从墨学与大众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认真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1.
在经过历史的千年沉埋之后,墨学在20世纪的复活再生,走过了四个阶段的历史行程。乾嘉至晚清:《墨子》文本的重新发现与整理,民初至五四时期:《墨子》价值的重新发现与诠释,30至60年代:墨学研究的全面展开与成就,80至90年代:墨学研究的重新启动与深化。墨学命运的大起大落与中华民族命运的沉浮变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墨子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最集中反映下层民众利益的伟大平民思想家,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站在弱小国家立场上提出反战非攻理论的伟大军事家,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东亚的伟大科学家。这三个“第一”,既决定了墨学的历史价值,也决定了它的当代和未来价值。  相似文献   

12.
魏洪峰 《船山学刊》1996,(2):125-130
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学说显赫一时,并称显学,曾有“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的说法,但时隔不久,“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墨于后语·上》)。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派何以如此迅速地衰绝呢?本文尝试着从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对墨学的影响、墨学的组织体系及其理论的欠缺等诸方面探讨墨学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宏 《学术探索》2011,(5):79-83
从献公时期秦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再次审视商鞅变法,一方面对其制度的变革进行纵向的溯源探究,另一方面对其制度所彰显的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关注到了一个被学界所忽略的重要因素——秦墨学。献公时期,秦墨者实施了建设具备军事职能的县和什伍连坐制度,这两项制度对后来商鞅变法措施中的郡县制度和什伍连坐制度的成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秦墨学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提供了制度上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墨学是以类血缘关系的整合为核心,以准家族为本位提出自己的学说,阐述其一系列基本命题的。其中,兼爱、兼利、贵义、尚贤,直接体现了强化类血缘关系的内在机制的要求;尚同、尊天、明鬼、非命,反映了强化类血缘关系的外在机制的要求;非攻、非乐、节用、节葬,表现了墨学在类血缘关系基点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与墨学     
墨学,在战国时代,是与儒学并称的“显学”。但是,到汉武帝时,墨学已成为“绝学”。以至《史记》仅以:“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23字记其生平事迹。 二千年来,对于墨子和墨学,除西晋鲁胜作过《墨辩注》,唐代韩愈从思想上调和儒墨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主义的兴起主要是基于一种"反启蒙"的历史意识的觉醒,它反对启蒙哲学所宣扬的普遍理性和普遍价值。历史主义与启蒙运动的关系问题是历史主义思潮兴起的重要理论背景,其中浪漫主义对启蒙运动的反抗与决裂在此问题中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历史主义的理论合理性就在于赋予了普遍价值以历史特殊性的维度,但它推崇的个体历史观和价值的特殊性最终走向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专制和排外,结果造成了包括本民族在内的世界性灾难。这需要从哲学上加以反思,而比较历史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待启蒙遗产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正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为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标志着欧洲最终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近代中国虽然并不存在西方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明清启蒙思潮和近代西方思想双重影响下,又的的确确经历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过程,有着一批最早睁眼看世界、不乏真知灼见的启蒙学者与思想家。在近代启蒙思潮中,除救亡、科学、民主等喧腾一时的思想观念外,与工业化潮流和资本主义兴起密切相关的重商思潮,①也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想潮流。以重商思潮为标志的近代商业启蒙运动,对近代中国冲破封建专制的束缚,走向工业社会和实现近代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拟对近代中国的商业启蒙过程及其内容和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鉴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思潮转向的探讨,依旧盛行"社会变革影响论"、"继续革命论"、"世界思潮影响论"等外在影响研究,因此有必要从心理机制角度重审之。事实上,人文启蒙无效体验、苦闷之顶后的力量爆发,以及以政治启蒙来为人文启蒙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转向新的人文主义形态即革命人文主义,此三者乃启蒙思潮转向的心理动因与目的。唯因如此,从人文启蒙到政治启蒙,从弃医从文到弃文尚武的转变,才更符合心理规律与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9.
面对纷纭复杂的理论思潮,我们如何总括这个时代的主导性学术思想?本文尝试着以"新启蒙运动"的视角,来建构当代社会理论在基本取向上的重新定位.所谓新启蒙,就是以启蒙运动的精神来对待启蒙运动以来所展开的现代性方案,即启蒙的启蒙.具体而言,新启蒙在"理性"、"经验主义"、"科学"、"普遍主义"、"进步"、"个体主义"、"宽容"、"自由"、"人性的一致性"、"世俗主义"等基本理念上,都呈现出更具反思性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的《黄书》既歌颂了黄帝的事功,又称颂了黄帝的美德,其中所包含之深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辛亥革命前出现的尊黄思潮,起了酵母作用。近代尊黄思潮的兴起,又极大地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近代的尊黄与西汉时期的尊黄,为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尊黄思潮,它们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在“炎黄子孙”的伟大旗帜下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