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叙事传统是华人学者继抒情传统后建构的又一理论话语体系,集中展现了海外学界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理论的中国性发掘和现代性建构。早期中国叙事传统主要围绕小说文本和小说史研究,开拓了前叙事学阶段的中国小说传统,逐步实现了由文本研究向理论体系建构的转化;20世纪70年代,王靖宇、鲁晓鹏等人征用西方叙事概念,在与西方叙事传统的比照中重构了中国小说叙事理论,描绘出一条从历史性到虚构性的理论体系;高友工、黄卫总、顾明栋等人则从单一的西方叙事概念中挣脱出来,拓展了中国叙事传统的多元可能性,揭示出其跨文类的抒情性和跨文化的非西方性。华人学者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纠正与补充,而且共同促进了本土中国叙事传统研究及世界叙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庆祝 《学术交流》2013,(1):177-180
网络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45年"联想检索"概念的提出,而现代化互联网模式的逐渐形成使尼尔逊的超文本设想变为现实。西方网络文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一直持续至今,并呈现日益壮大的趋势。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超文本"、"超媒体"和"制动文本"三个阶段。它的文本范式大致可分为超文本小说、网络小说、互动小说、定位叙事、场景作品、编码作品、生成艺术、动画诗和聚合等基本类型。西方网络文学重视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创作技巧上的不断发展,不但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文本的持守与创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文本主要由传统文本和超文本组成。隐含超文本性的传统文本是网络文学的根基;而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之名唤醒了沉睡于传统文本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潜在活力与灵性,代表着网络文学发展的方向。超文本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更重要的是,日益走向超文本的网络文学文本正在悄然改写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因此,网络文学如何在持守传统的同时坚持创新,便成了一个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降,文学研究逐渐逾越了"文学"的界限,仅仅充当着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分析材料。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研究"的范式更是蔓延于学术研究领域,连同西方文艺理论的大量引入,文学研究中文学本质的探究成分越来越稀缺。近年来,在文学研究领域,回归文本的呼声已渐渐浮出水面。魏耕原《盛唐名家诗论》,就是一部以充分的文本分析为基础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也是现阶段以文本研究见长的文学史研究方面的典范之作。概而言之,魏著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明显的问题意识、将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潮的研究置于文学发展的进程中,而这两大特色的形成,都离不开作者对相关文本的细致入微的解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文本主要由传统文本和超文本组成。隐含“超文本性”的传统文本是网络文学的根基;而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之名唤醒了沉睡于传统文本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潜在活力与灵性,代表着网络文学发展的方向。超文本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更重要的是,日益走向超文本的网络文学文本正在悄然改写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因此,网络文学如何在持守传统的同时坚持创新,便成了一个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3,(6):11-20
从20世纪60年代的孕育期到70年代的萌芽期,再到80—90年代的爆发期,最后到21世纪初期至今的衰落期,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其发生、发展、繁荣与衰落和西方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从文本内容看,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早就预设了俄罗斯民族的非理性因素,而苏联的极权政治又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李英 《学术交流》2006,(3):136-139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种文艺理论。二者都致力于恢复历史原貌、关注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性,前者旨在通过同时代的文学文本勾画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框架结构,而后者力图证明当代政治和意识形态制造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相关历史文学文本。此外,二者在方法论上都立足于文学文本与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叙事心理治疗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心理疗法。本文主要从它的缘起、理论背景及其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进行论述。并尝试对叙事心理治疗与社会工作实务进行结合。  相似文献   

9.
金玲 《社科纵横》2012,(8):109-111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翻译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学派和新观念层出不穷,显现了翻译研究多样化的特点。在西方,权力与翻译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90年代译学"文化转向"以来,突出权力问题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转向"已成为"文化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史和译法的讨论都开始关注权力对翻译的影响。对于中国译学界来说",权力转向"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新的理念、范式、案例等,都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在蒙汉翻译活动中也同样存在。然而在蒙汉翻译研究领域中,从翻译与权力视角进行探讨者寥寥无几。本文将从翻译与权力关系入手,主要以元朝时期蒙汉翻译译者文本选择为例,试论权力对蒙汉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给蒙汉翻译研究做出新的尝试,拓宽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0.
哲学发展滋养了文学研究,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文学作品解读中存在着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由于主体间性的存在,使得其中也存在着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是文学作品解读研究的基础,文本间性是文学作品解读研究的归宿.对文学作品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呈现的分析,使解读过程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有益于读者对作品更加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管宁 《求是学刊》2003,30(6):104-108
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新生代和私人化两次小说叙事转型,不仅是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使然,同时也与这个时期大众文化兴起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文化转向,使文学更趋边缘化。但如果人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就不会对文学的处境抱悲观态度。  相似文献   

12.
从空间叙事、外聚焦叙事视角角度入手,结合民间鬼神信仰心理,能深入了解袁枚《子不语.酆都知县》叙事艺术和文本主旨上的模糊态度,了解作者叙事方法的高超和叙事表现上的缺陷,以及叙事之外怀疑思想的表达;还可以尝试沟通西方叙事理论与中国古典小说相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叙事现代化的角度就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陈平原先生商榷。陈先生提出西方小说的输入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的第一动力,以及所依据的挑战——回应模式的说法,都强调了西方肇始之功。现代性本是多元的,我们承认西方现代性重要,我们更要从中国文学自身来探寻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的俄国文学正处在向繁荣时期过渡的阶段。现实主义确立,自然派形成,文学反映现实的范围扩大,社会各阶层开始进入文学这面社会生活的镜子。尤其是农民及其生活引起了作家广泛的、特殊的重视,并得到了越来越深刻的反映,诚如高尔基正确指出的,四十年代引起注意的俄国农民,到了五十年代便成了文学中第一位的人物①。许多作家,虽然素质不同。创作思想各异,甚至属于对立的政治派别,也都应时代的急需,把农民问题、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对立关系提到了自己创作的首位,从自己的角度表现了对时代最重要的问题的关注。其中。四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回到诗歌文本、汉语诗学的建立、走向比较诗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宇文所安的文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宇文所安通过文本细读爬梳出中国文学的内在理路,构造中国文学研究的独特模式。在个体的审美体验基础上,他试图沟通文学文本和更大的文化、社会空间。在他的诗歌研究中,也尝试了中西文化沟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颠覆与建构1990年代以来英文学界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敏磊  毛升 《社会》2006,26(1):187-205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本文试图对20 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这些女性群体包括:新女性传统女性、才女、家庭妇女职业妇女、贞妇烈女、妓女、农村妇女、女勇士、女尼等。  相似文献   

17.
赵晓珊 《社科纵横》2005,20(3):138-139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是上世纪艺术本体论的先声,它首先提出文艺作品是自足体,文学研究应从文学自身内在规律出发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学科学。作为艺术本体论的代表流派,20世纪60年代兴盛发展于法国的小说叙事学最符合形式主义所谓文学科学的条件。本文试从方法论、叙事结构、人物观三方面考察两者的生发继承关系,论述了形式主义对小说叙事学的启示与影响,以及叙事学自身在对象、范围、深度等多方面的理论扩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对历史编纂的影响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论证策略是,通过对历史著述的话语分析,展示出它们的文本性、叙事性和修辞性,并由此将它们归结为一种文学制品或想象之物。针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给历史编纂带来的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理应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西方综合安全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开始用非传统安全、综合安全等概念来描述新的国际安全现象.西方综合安全研究涉及到安全概念、安全内涵、安全主体等安全思想,其研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没有独立成派.国家安全研究在西方国际安全理论研究中仍然占据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国家和农民关系主要是在"国家—社会"二分的框架内进行,并受极权主义、多元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影响。文章在回顾20世纪下半期研究国家和农民关系的文献的基础上,从底层历史和日常生活叙事的角度,探讨了超越"国家—社会"二分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