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构建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机制,建构相应的规则体系和理念基石,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目标,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范围的进行界定,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等相关术语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帮助我们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私权,应当纳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视野,但知识产权制度只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部分内容的进行保护,且在分别保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遗漏一些重要信息.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门法对非物质遗产进行统一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称为非物质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相似文献   

3.
王鹏 《社科纵横》2013,(6):93-94
理解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对文化生态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通过深入探讨可以发现,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思路是构建合理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由中国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6个相关部委共同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于2012年2月5日至15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此次大展以41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从全国精心选取了188项在非遗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  相似文献   

5.
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极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需要公法强力介入,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财产属性的内在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要求和利益平衡的要求需要私法的适度调节,以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公法、私法互补共存的保护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特性所具有的活态流变性和传承性是构建传承学校活态保护制度的先决条件,同时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自身不断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又使其与传承学校必然地结合在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活态保护制度正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传承、保护、开发的创新性制度选择与制度模式.针对现行制度的不足,通过构建以传承学校数据信息库、教育部专项财政扶持制度、“校企共建”公益基金制度、传承人引进制度、传承人教学考核制度、传承学校评估退出制度、传承学校交流合作制度为内容的传承学校活态保护制度,以更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矫正现行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客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乃至重叠,对其实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此外,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传承人文化权利的实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传承和发展。但是,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面临着著作权的保护期限限制、专利权的条件限制等诸多制度障碍,同时还存在着保护不全面、保护范围受限制等局限性。我国应当采用综合法律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在知识产权法中对其做出防御性保护规定,同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和特性,制定专门法律制度进行积极保护,规定其权利归属、权利内容以及利益分享机制,并赋予专门部门以行政职权,对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实施处罚。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颖 《社科纵横》2008,23(12):170-17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分析高校教育的现状,论述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探索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于加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并成 《社科纵横》2006,21(8):29-30
甘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地区。应切实加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度是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我国正步入“后申报时期”,但依然存在着名录制度与四级体制的层级化分裂;“文”与“野”、“雅”与“俗”的对立;传承人与文化生态的断裂;名录制度不足与制度漏洞并存等问题.需坚持并进一步完善整体性保护体系和原则;打破官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揽,推动全民参与式保护;积极开发、利用多种数字化保护技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李俊霞 《社科纵横》2010,25(8):135-13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兰州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特点,挖掘和保护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持兰州非物质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文化实力,实现兰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属性和特质性等特点,决定了需要为其设置特殊的法律保护体系。现阶段,我国对人口较少民族"非遗"的法律保护还存在许多不足,加上商业化和政策执行的负面影响,使得保护问题面临诸多困难。有必要从民族平等理论、保障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权利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入手,论证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性,进而在探究法律保护之依据的基础上,考察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颜明霞 《创新》2014,(3):61-64
文章在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的互动发展模式。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资源状况的不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关系发生的源动力和作用路径,设计出"旅游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旅游资源开发"两类具体的互动发展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朋超 《创新》2014,8(6):110-114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尚不够深入,关于为何要保护以及如何解决多方合作等问题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对国家、艺人和外力保护人的合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协调三者合作的可行性建议,对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全新的视角及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一、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音乐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创造、传承、发展并延续至今的优秀文化产物之一,其表现形态体现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特定人群共享及流传至今的具体音响、音乐文化观念及音乐文化实践.将音乐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产业的框架之内进行开发和利用,则成为音乐文化遗产产业.音乐文化遗产的产业类型,则主要表现为以下经济形态:音乐歌舞观赏、社会音乐文化教学培训、音像制品的制作与销售,以及与其他文化产业类型相结合的经济形态存在方式,如旅游、影视等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梅州客家山歌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同时也是梅州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载体,其思想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客家精神之所在.在梅州地区开展了以客家山歌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从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地客家山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试图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有效建议、探寻客家山歌传承和发展的阻力.  相似文献   

17.
吴艳冬 《社科纵横》2012,(4):214-2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多样性的价值。本文从非物质文遗产的概念出发,简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着重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拟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何华湘 《社科纵横》2013,(1):115-1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导致对应的非物质文化发生了社会地位和权利归属的转折。与之相对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被命名的"传承人"和未获得命名的其他传承人的身份、角色以及对应的权利义务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和调整。这种命名程序催生了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并在多方行为主体的不同利益驱动下分裂为若干不同功用的文化权利。当各方的权利主张无法达成一致时,矛盾也就出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主体的传承人和大众传媒更是由此陷入难以抉择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9.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世龙  吕观盛 《创新》2010,4(6):77-80,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已比较成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传承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问题,并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桂林应从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建立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打造桂林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建设桂林戏曲曲艺演艺场馆、设计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5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刘永涛 《社科纵横》2009,24(12):125-126
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启蒙教育和推动城乡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在城乡社区大力开展"非遗"启蒙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