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社会存在模式各异的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在从事内部交易时可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那么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实施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监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监管框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建立金融防火墙制度,完善内部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2.
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银行混业经营将成为必然趋势.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现状及国情,以银行为主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应是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理想制度选择.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可选择多元化的监管模式,用风险目标法对其资本充足性进行监管,同时设立内部防火墙和控股公司的集团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各国金融机构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无疑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内部交易是金融控股公司区别于一般金融机构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内部交易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整合其内部的资源,发挥协同效应,获取更多利润。同时,内部交易又会使集团内部被控股的银行子公司形成大量不良贷款,非银行子公司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4.
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方向——金融控股公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它运用规模经济优势实现了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目前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来看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趋势.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我国从单一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桥梁,更能适应金融服务融合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合适的制度安排.但目前在我国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所以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金融服务业的变革和一体化,促进了金融集团及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有两种模式:非金融企业控股公司和银行控股公司。在监管制度上,强调应实行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从传统监管方式向风险目标值法转移,要制定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充足性的监管,建立内部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地涌现,金融业正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实现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重要组织形态。金融控股公司与一般控股公司相比,有其自身的经营优势,但同时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问题。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入手,分析了在分业监管体制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监管中存在的监管法律缺失、监管体制和模式落后以及监管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最后就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结合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实践经验,深入剖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和立法困境,认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经营风险较大,监管主体缺位.因此,在立法上,应制定专项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律规范,明确其法律地位;在风险管理机制上,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监管模式上,设置具有权威性的主要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产物,因其包含了不同的金融业务部门或非金融业务的多家控股公司,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目前中国各金融机构分别由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也在一定程度增加了金融控股公司的不透明性。这意味着原有的机构性监管不再行之有效,监管当局不宜实行“人盯人”的机构监管策略,而应按照金融业务的风险性实行功能监管。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产生了统一金融监管体制的要求。本文对如何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定位方面存在缺陷,在经营方式上存在很大风险,监管的空白造成了目前对金融控股公司管理上的混乱.为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我国应制定一部专门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同时,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并建立完善的事前监控机制和事后监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
金融混业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混业经营.中国也在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内,实现了实质上的混业经营格局.混业经营在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各国进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从长远来看,我们应当建立一种高效的统一监管模式,过渡期间应当着力加强法制基础建设,加强现有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建立多元化监管体系,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