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麽些族及其传说资料纳西族,过去也叫麽些、麽(?)、麽蛮,古时最早见之于唐樊绰所著《蛮书·名类》第四条:“麽蛮亦乌蛮种也。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皆其所居之地也。……此等本姚州部落百姓也。”又《新唐书》中有“麽蛮、些蛮与施顺两部皆乌蛮”。通过这些记载,可知纳西族是居住于现今自四川省的越西地方以迄云南省丽江广大地区,曾经建立了唐代南诏六诏之一的麽些诏王国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3,4(3):39-41,102-105
在清代西藏,由于设县时间较晚,故府县志的数量极少。宣统年间段鹏瑞《门空图说》及程凤翔《杂瑜地理》二作皆初具地方志性质。《门空图说》涉及了今察隅一带的历史、地理、交通、经济、物产、民族、民俗、宗教等,是研究西藏东南部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杂瑜地理》记录了杂瑜地区的地理及此地区内的山川、形势、气候、津梁、关隘、路程及部落等情况。清代西藏的府县志极其缺乏,藏东南地区更几为空白。因此,有关方志目录应著录《门空图说》与《杂瑜地理》,清代西藏方志的研究者也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神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势力开始向唐的西南域扩张。永隆元年(公元(?)80年)吐蕃军攻破西川安戎城后,唐“断吐蕃通蛮之路”的战略破灭,于是西洱河诸蛮也相继被吐蕃所征服(见《新唐书·南蛮传》和《旧唐书·吐蕃传》)。为了加强和扩大在西洱河地区的势力,吐蕃不惜花大力气在今滇西北中旬县五境乡与维西县塔城乡之间的金沙江上架起了一座雄伟的铁索桥,史称“吐蕃铁桥力,并在铁桥以西设置吐蕃铁桥节度府。于是唐樊绰的《蛮书》里便有了“神川都督”一词。人们把“神川”与“铁桥”联系起来称“神川铁桥”。于是后人推断:“神川铁桥”架于金沙江上,因而“神川”便是“金沙江”。如《读史方舆纪要》曰:“金沙江源出丽江军民府西北旄牛微  相似文献   

4.
关于盘古、槃(以下写盘)瓠与盘王之关系,古今学者看法不一,就此谈点个人浅见,以供商讨。 古今学者的分岐意见 一、盘古非盘瓠说 唐·樊绰《蛮书》述: “又黔泾巴夏四邑苗众,祖乃盘瓠之后,其蛮贼杨羌等云绽(定)盘古之后。” 清·屈大钓《广东新语》述: “诸瑶率盘姓,以盘古为始祖,以盘瓠为大宗。”刘锡蕃《岭表纪蛮》述:  相似文献   

5.
莫徭是瑶而非苗瑶族的先民上古属何称谓,众说纷纭。我在《瑶族与长沙武陵蛮》一文中曾指出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蛮就是瑶族的先民。当然,长沙武陵蛮是个聚合体,它包括有今天的土家、仡佬、苗、瑶、畲等民族成分。南北朝时从长沙武陵蛮中就分化出一支称“莫徭”的群体。莫徭就是瑶族的别称。“莫瑶”最早出现在《梁书·张缵传》:“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莫徭”之称,是其族人自称  相似文献   

6.
一、十三世纪前傣族社会的发展傣族社会历史有确切史料可据者,只能上溯至唐代。当时,在开南(今云南景东及其以南地区)、永昌(今云南保山及其西南地带)及红河流域,分布着一些被称为“黑齿”、“金齿”、“银齿”、“绣脚”、“雕题”、“茫蛮”、“生僚”等的部落。这些主要就是傣族的先民。据《蛮书》及其他有关的记载,当时他们都从事农业生产,已知役使畜力,能纺织及制作金属装饰品,并有纹身饰齿等共同的民族习俗。不过这时阶级分化尚不明显,还没有形成较大的部落政权。十一世纪前后,这些部落已经冲破了血缘  相似文献   

7.
“五溪蛮”地的先秦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溪蛮”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的马援和南蛮诸传。至于其活动的范围,李贤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注曰:“郦元注水经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酉溪、(氵舞)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皆盘瓠之子孙也……在今辰州界”。据考,此五溪,“有出于酉阳石堤蛮界,流经辰州府城西为北江者,名酉溪;有出于铜仁蛮界,流经麻阳县城南为  相似文献   

8.
你知道吗?     
*喜马拉雅(山) 梵语,即“雪山”的意思。 *拉萨藏语,即“圣地”。唐代称“逻娑”;后又称“逻些”。 *布达拉梵语,“舟岛”的意思。旧译普陀或普陀洛。布达拉宫就坐落在普陀山上。 *墨脱西藏自治区县名,境内门巴族居多。墨脱系藏语音译,即“鲜花盛开的地方”。 *樟木并不是盛产樟木的地方。“樟木”是藏语音译,含有“边远”的意思,是夏尔巴人聚居区。  相似文献   

9.
唐卡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 唐卡语源的探讨 唐卡,藏文标准正字作thang-ga,也写作thang-ka, thang-kha;《藏汉大辞典》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ri-mo-bris-yod-pavi-ras-sam-shog-bu-bsgril-nas-dril-chog-Pa-rigs)。《西藏唐卡》一书释为“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图齐(Tucci)解释唐卡是“能卷起者”。帕尔(Pratapoditya Pal)解释说:“唐卡,藏语作than-ka, than-sku或sku-than,英语写作thanka, tanka或thang-ka,是通常画在棉布上能够卷起的宗教绘画。”印人考斯拉(Romi Khosla)写道:“西藏卷轴  相似文献   

10.
读《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板蛮非巴郡南郡蛮 ,而是氐羌民族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的南蛮 ,亦有多重含义 ,首先是泛称 ,其次专指某郡县的少数民族。从民族识别的角度看 ,分别为现代苗、瑶、壮、侗、土家等民族的先民。还从民族关系、政治制度、民族融合等角度论述了《后汉书》将“南蛮”与“西南夷”合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唐会要·葛逻禄国》的记载过于简略且多有错乱.葛逻禄分布在西、中天山北麓地区,唐朝曾于649年在葛逻禄、悒怛二部置“葛逻州”.车鼻部居地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内.郁督军山左右的葛逻禄人是唐朝讨伐车鼻可汗后于650年安置在该地的,713-741年间转为回鹘属部.天山北麓亦自744年冬开始为回鹘领辖.葛逻禄朝贡献马的时间是715年.突骑施乌苏米施可汗是744年5月或稍前某月被磨延啜俘获,当年10月被杀的.突厥叛酋阿布思(李献忠)是753年被葛逻禄俘获,次年由程千里解送京师的.葛逻禄集团于758年2月13日-759年2月2日间移徙至西天山南北地区.  相似文献   

12.
梯田文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富有创造精神的云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这其中云南少数民族群众创造的梯田文化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笔。云南少数民族开垦梯田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书《蛮书》中就有记载说:“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南诏德化碑》中也记载有“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的种稻历史。云南的哈尼族、白族、彝族、傣族、苗族等兄弟民族,在开垦建造梯田方面积累了十分…  相似文献   

13.
据《旧唐书·吐蕃传》、《西藏通览·西藏全图》、《隋书》等史籍资料记载,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证后得知,唐文成公主从皇城长安出发,到达吐蕃赞普王宫逻些(今拉萨)的具体路线是: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1月)唐太宗宗室女文成公主从长安(今西安)出发,途  相似文献   

14.
苍铭  邵凡晶 《民族研究》2023,(1):98-110+145
古代图像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是历史学、民族学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滇苗图说》、台北傅斯年图书馆所藏《滇夷图说》是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民族图册,近年不断被研究者关注和引用,这两种图册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滇中百蛮图》有密切关系。本文考释了三种“夷人图”的绘制年代,绘制背景,发现它们均源自清初编绘的《百蛮图稿》,该图稿是清代最早的“夷人图”,对认识云南众多“夷人图”的源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还订正了《滇苗图说》《滇中百蛮图》图册装裱过程中图说错贴问题,为西南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古代民族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15.
瑶族的习俗     
1、历史 姓名和语言 自称“勉”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称为“瑶”。它的全名自称是“Iu Mlen”(瑶人)。名称的第一部分写作“Iu”或“Yu”,但发音是“Ee—ye”,有些人认为“瑶”可能是这个术语的误用。在越南他们常被认为是来自中国术语“野蛮人”的“蛮”。  相似文献   

16.
中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历代统治者对他们统称为蛮或夷。可因时代或住地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族称。秦时称黔中郡的少数民族为“黔中蛮”,西汉时改黔申郡为武陵郡,居民被称为“武陵蛮”,到东汉时又因境内有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唐宋时,溆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溆州蛮”,对居住于飞山一带的居民则谓之“飞山蛮”。笔者曾对“飞山蛮”进行粗略的调查,现简略报告如下,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翅贤(1309—1368),元代著名诗人。葛逻禄氏,属色目人。汉姓马,字易之,因又名马易之,别号河朔外史。今存诗《金台集》二卷,游记《河朔访古记》残存三卷,此外有诗集《海云清啸集》和《铙歌集》,均不传。《新元史》谓其:“每出一篇,士大夫辄传诵之”,可见其享誉元末诗坛。葛逻禄(Karluk),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里,“蛮”作为现已消失了的古代民族,是值得我们认真地探索的。如果追溯到有正确纪年的《左传》所记载的公元前611年“庸人帅群蛮以叛楚”开始,“蛮”在我国历史上活动的时间就有2000余年之久,其纵横骋驰的区域则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和南部中国。然而,对这样一个曾经长期活动在广宽地域上的古代民  相似文献   

19.
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中华民族文化是以炎黄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文化史的地位上,黄帝一系变为“大宗”,炎帝一系为黄帝所掩,以《尚书》论,其中的《周书》是以《周诰》为主,属于以玄鼋为图腾的黄帝系统,因为周姬出自轩辕(即玄鼋,这是一种神鳖,玄鼋音变而为轩辕),但在《周诰》前有《洪范》后有《吕刑》,《洪范》为“申”(神)职司天以属神之书,司天以属神即“神守”,而《吕刑》为“吕”(旅)职司地以属民之书,司地以属民即“社稷守”,仅此两篇书才属于炎帝系统。故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舆地纪胜》等书记载,唐代岭南是少数民族的聚住区,当时泛称为“僚”或“蛮”。唐末,黄巢统帅的农民起义军,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流动战争过程中到达岭南地区,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有力支持,从而顺利地突破五岭天险,进取中原,终于打垮了李唐王朝的腐朽统治。本文系为求索此一历史事件的经过、影响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