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俄提玛在《会饮篇》中以缺席的方式表达了女性经验视角下关于爱若斯的独立观点。她通过描述爱若斯的居间性与唯一性,揭示了女性视角下爱欲的中介、自然与超越功能,并展示了人们在追求美时无关乎性别的理念。虽然第俄提玛描述下无性别、抽象且无身体差异的主体更有利于男性,但她关于爱欲的观念,因为注入了女性经验,使得柏拉图勾画的哲学真理之路更具有完整性、持续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会饮篇>体现了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她们整体的社会地位都已经被定位在侍者、仆人等角色中:"爱神"是有性别的,完全变成了男性的特征;对男同性恋者采取赞美的态度;"爱"是对美的缺失和追求,是介于美和丑、善与恶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先哲们已经开始歌颂爱神、探讨爱情。系统的爱情观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已经论述得淋漓尽致。本文主要从《斐德罗篇》、《会饮篇》这两篇最伟大的柏拉图对话著作入手,来发掘柏拉图的爱情哲学观。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在《会饮篇》这篇对话中从对"爱"的赞美,到对具体美的分析,最后提出的关于"美本身"的观点。这种美的相论对西方的美学文艺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柏拉图《会饮篇》中的关于"美"的观点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层面进行了相应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柏拉图在他的中期对话中构造了一种有关知识及其对象的理论,其中心是“理念论”。《美诺篇》通常被认为是其中期对话的开始,它所关注的正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问题,因而可看作“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导论。柏拉图为此而提出了著名的“回忆说”。本文试图通过对《美诺篇》的细致分析,达到对这一学说积极含义的哲学理解,并说明它在柏拉图思想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阿里斯托芬之爱与苏格拉底之爱。阿里斯托芬认为爱的本质在于追求完整和整合,在于自爱;苏格拉底认为爱的对象是美善。阿里斯托芬之爱侧重于人的身体;苏格拉底之爱侧重于人的灵魂。而笔者认为人类之爱是在身体与灵魂的张力下生存,这种张力体现于"渴望"之中。爱的存在一方面渴望并由此维系着个体的身体和灵魂;同时又以这种渴望为内容,自由地敞开而又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是西方乌托邦思想与文学的源头之一,其对话录《理想国》、《克里底亚斯》和《法律篇》共同建构起柏拉图的乌托邦思想理论和乌托邦话语体系。这一理论与话语体系以理念论为基础,指向物质世界的政治关怀。在无意识的神话思维引导下,柏拉图的城邦乌托邦母题主要从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层面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西方乌托邦文学。  相似文献   

8.
德性论是柏拉图哲学、伦理思想的首要主题.柏拉图的《美诺》是直接处理德性问题的一篇重要哲学对话,也是柏拉图唯一一篇以德性本身为主题的哲学文献.该对话通过追问“什么是德性”、“如何获得德性”以期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柏拉图《美诺》中关于德性论的哲学之思主要内蕴于苏格拉底对美诺三个德性定义的回应之中.三个回应一方面旨在显明追寻德性之为德性所必须厘清的三个争辩:“列举”与“定义”之辩、“多”与“一”之议、“美”与“善”之争,另一方面旨在阐明作为“无知之知”的知识乃是德性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9.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爱是永恒的力与美,是真善美的结合。在圣经中,爱是上帝的考验和试探,是重返伊甸园的希望。这些对爱的不同诠释与歌颂,在很多经典作品里反复得到演绎。霍桑的《红字》、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及麦卡洛的《荆棘鸟》是其中的代表作。赫斯特是爱的忍者,苔丝是折翼的天使,梅吉是爱的圣斗士。她们甘于承受一切尘世的苦痛,只为能够返回爱的天堂。这恰好照应了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灵魂必须超越肉体的物质障碍,得以净化,才能重返精神家园。红字、十字、荆棘是物质的磨难,也是灵魂得到飞升必须跨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政治家篇》是柏拉图晚期的一篇著名的政治学作品,其主题是为真正的政治家做出界定。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通过二分法确立了政治家定义的逻辑范围,借助于神话故事明确了政治家定义的根本前提,最后他又将政治家的技艺等同于国家之网的编织,通过类比逐步阐明了政治家编织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名下的《大希庇亚篇》与色诺芬的《回忆录》等著作所阐述的苏格拉底的美的思想相互对立,一些学者以《大希庇亚篇》为依据,认为苏格拉底追求美的普遍定义,反对美的功利主义。但是《大希庇亚篇》并不能作为了解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思想之依据,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恰恰是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具有苏格拉底本人的思想特征。色诺芬的全部著作中,苏格拉底前后一贯地主张美的功利主义观点。《大希庇亚篇》不仅与色诺芬相左.而且与柏拉图的其他著作相左,柏拉图其他著作中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思想与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苏格拉底主张善与美相统一,从而开辟了与毕达格拉斯的形式主义关学不同的功利主义美学思考路线。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以"美是难的"作为狡猾的苏格拉底与愚弱的希庇阿斯辩论的最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美的本质仍然处于困惑和难圆其说的状态。因此在新的时代语境之下,对于"美的本质"进行新的讨论和归纳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论柏拉图的回忆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忆说的提出是柏拉图分离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回忆又是把握理念的途径,回忆必须通过感觉而进行,由于“美”的特殊性质,因而对“美”之爱就是心灵回忆起理念的根本条件。回忆说与灵魂不朽、理念论是紧密联系的。 柏拉图在回忆说中一反知识是从对象抽引导出的传统知识来源观,把知识源泉从对象转移到心灵自身,心灵自身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但却是对“普遍必然知识来自何处”这一问题的第一次尝试性解答。回忆说也是发展变化的,对理念的回忆最终演变成一个从可感事物出发逐级概括以至达到最高本质的过程,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并为《国家篇》中的“心灵转向说”及其他对话中的认识论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正如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觉醒》中的爱德娜也是爱与美的化身。在波提切利的著名油画《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从海洋中诞生,而爱德娜却在大海中拥抱死亡。本文试图从柏拉图的爱情观角度来探讨爱德娜的爱情观,并解读爱德娜最后悲剧性的结局。爱德娜的灵魂伴侣是一位集物质、肉欲和情感为一体的梦中人。他让爱德娜在精神上受孕,从而孕育出了"自我"。正是为了保护这个"孩子",爱德娜才选择了投海自尽。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早期小说《喀尔美萝姑娘》是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古今中外的写作手法创作而成的,它展示了主人公“我”的爱欲、情欲与生命意识的流动过程。联系郭沫若的自传和他的人生历程,可以认为,这篇作品抒写了郭沫若的青春梦,他为自己孕藏多年的美神和爱神雕塑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6.
诠释学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作为古希腊传统诠释思想的重要代表,通过对神话的诠释形成了神话诠释思想。而中世纪解经学家则是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圣经》的诠释形成了解经传统。从历史的传承性来看,柏拉图神话诠释思想与《圣经》解经传统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揭示这种内在关联,有助于把握诠释学传统的历史渊源及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精神现象学》中以意识为对象提供了辩证法的经典范例。如何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历来见仁见智。伽达默尔认为“黑格尔对辩证法深度(dieTiefe)的把握是前无古人的。”①由于“柏拉图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经常想到的榜样(dasVorbild)”②,这就可使我们比较黑格尔的思辨与柏拉图的对话来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1  辩证法:最高等级的理性知识。比较黑格尔的思辨与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从探讨柏拉图意义上的辩证法开始。辩证法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此前的柏拉图的对话基本上是在复制苏格拉底的观点。与…  相似文献   

18.
审美化的神秘主义——柏拉图论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是柏拉图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真、善、美都是爱的追求对象,爱同时又可以划分为世俗之爱和神圣之爱.要想达到真正的神圣之爱必须要经过一条神秘的上升之路.柏拉图关于爱的理论突破了情感范围,进入了更加深广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最终将审美主义和神秘主义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对后世哲学和宗教的发展留下了无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作为全球性的"重述神话"项目之一,以全新的形式书写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小说通过瑰丽的想象和陌生化的叙事方式对古老传说进行了一次再创造,但在"重述神话"的外衣下,作品潜藏着对现代文明的隐喻,这让原本美丽的神话传说抹上了一层现代文明困境的宿命色彩.小说通过对碧奴寻夫之路的描述,展现了人性的冷漠、国家政治权力的强压和人类总也走不出的生存困境,这无疑是对人类历史现代化进程的隐喻.  相似文献   

20.
《会饮》是柏拉图的众多作品中文笔优美、理念深奥的一部,是由七篇爱的颂辞所组成的。从斐德若开始的发言铺就的是关于Eros的从低到高的阶梯,而借苏格拉底之口的第俄提玛的话语正是在其阶梯之上对前面的话语做了充分的探索和提升。第俄提玛的这种由美的身体到灵魂、从具体的事物跃升到抽象的理念的过程,逐渐向上探索,仿佛踏上爱的阶梯,朝向美的理念,引导人们一步步走向哲学的真理,也正体现了柏拉图的理念说。柏拉图所勾画的这条哲学的真理之路,通过第俄提玛的女性经验话语的展现,说明不朽的美好和哲学的所在具有一种自足性、持续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