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辜也平 《东南学术》2004,(5):162-168
建国初期的三次文艺批判运动是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涉及的是如何阐释历史和怎样阐释历史的问题.<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涉及的是如何通过经典的阐释去规范当下文学创作的问题.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涉及的是文学如何言说现实、作家如何改造的问题.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对共和国初年文学范式的迅速建立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其运作方式对社会主义文艺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艺法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法律,一个属形象思维,一个属抽象思维,然而二者都同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与法律交叉融合,便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文艺法学。文艺法学主要是从法学的角度去研究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法律。文艺法学的建立,可以作为学科新的增长点,深化法律、文学的研究,同时凭借文学的形象手段而宣传法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学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历史契机,使"怎样来有效框架和引导社会主义文学"成为可能,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又受历史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实际上,新时期以来一系列文学制度的建立和探索本身就是这一时期现代化追寻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来,学界一直都将“文艺大众化”中的“文学”概念与“艺术”概念视为一种平行关系,并用大众化的“艺术”标准要求小众化的“文学”也走“大众化”的道路,进而混淆了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方式上存在的巨大差别。“艺术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的历史传承,而“文学”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小众化”艺术;若要使“文学”实现“大众化”的人文理想,就必须借助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二次转化。因此,将“文学大众化”与“艺术大众化”等同视之,且人为地用“文艺”二字模糊或消泯“文学”和“艺术”的严格界限,只能使“文艺大众化”问题流于一种纠缠不清的理论空谈。  相似文献   

5.
熊辉 《天府新论》2011,(4):141-145
"文协"是抗战时期中国作家和艺术家为了团结抗敌和宣传抗战精神而组织成立的社团。长期以来,人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之加以研究甚至"误读",忽视了"文协"作为文学社团的本质特征。本文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认为:"文协"是非政党领导的文学组织,进而从构成主体、文学主张和社团特征等方面论证了"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国际后现代主义文学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象征苏联极"左"意识形态和文学工具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烙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使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滞后于西方,又催化了俄罗斯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其在产生的时间上、解构的对象上和美学特征上都有别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7.
何荣刚 《天府新论》2007,(3):131-135
本文力图向读者介绍国外文学研究的新动向,主要介绍国外达尔文文学研究发展现在处于何种境地,并预测其以后将如何走向。文章首先勾勒达尔文社会科学发展与文艺研究相结合的历史,然后将适应论文学研究与当下其它达尔文主义进化论思想的文学研究进行简略的区分,最后本文将探讨适应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文艺想像的适应性功能,并进行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左翼文学和政治权力斗争形式相结合,提出了迥异于五四文学想像的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方案,体现了激进的现代性追求。作为左翼文学重要运动之一的大众文艺,也以实际行动参与了左翼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围绕大众概念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知识分子对于主体理性反思与重建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冷战"、民族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长安 《河北学刊》2004,24(2):124-129
一 "十七年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全球化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文学,"冷战"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变得相当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十七年文学"的全球化,就是社会主义化.  相似文献   

11.
贺立华 《齐鲁学刊》2005,(5):94-100
阶级斗争理论于1920年代传入中国后,为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和1940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并成为建国后高歌猛进或急风暴雨般的文艺运动和红色经典文学的理论指南,回望阶级斗争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育助于我们今天对20世纪上半叶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革命文学作出历史的评价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学期刊和现代文学之间互文共生于现代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港版《文艺生活》月刊中具有浓厚政治性和鲜明华南色彩的文学文本,很好地诠释了新文学史视野下战后香港文学的定位——整体中国文学其中一个特殊而带地方色彩的部分.探究期刊文本和文学历史之间的互文共生性,为特定时期文学做侧面画像,是期刊研究和文学研究方法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3.
抗战大后方文学的研究,应当坚持文学历史主义的立场、观念和方法,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达到文学自身的历史和历史整体性下的文学的统一。其具体内涵则是文学本位立场、民族文学立场、社会文学立.场三者的辩证融合。  相似文献   

14.
先秦文学的学科内涵--以欧洲文学学科发展为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学科是中国固有的一个学科 ,其发展变化 ,与西方文学虽然有别 ,但又有共性。东西方文学的演变规律让我们明白 ,虽然今天的文学概念不包括过去曾经作为文学存在的某些文学形式 ,但是 ,对于着眼建立文学理论体系的学者来说 ,我们应该把那些历史上存在过的文学形式看作是今天文学的历史 ,而今天的文学观念 ,正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提出对纠正国内长时期流行的机械的、教条式的文学观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至今并没有准确理解"文学是人学"中的"人"究竟为何,从而最终准确理解我们的文学应该"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等问题。作家艺术家们有选择"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自由,但更应当谨记:人民需要是当代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新文学)常被论者描述为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合目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传播媒体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现代传媒作为文化生产的形式,特别是作为文学生产的形式,最显著地体现在报纸文艺副刊上。现代报纸文艺副刊在促进文化公共空间的形成,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作家身份的转型,以及新进作家的出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传播方式,报刊的出现对中国文学有着“范式转移”般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早期申报馆的小说刊载这一实例说起,阐明“文艺报刊”与“报刊文学”两种研究范式的偏失,进而确立一种由新闻运作所主导的报刊和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文学观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意义是其核心内容,他的创作、批评乃至一切文学活动都与此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就是他通过编辑实践向“白相文人及海派习气”宣战,在政治和商业操纵之外为文学生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它不仅在繁荣新文学创作、培养和扶植文学新人、促进文体变革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作为对现代性的第一次批判,以骑士般的骁勇果敢直面、反思并批判完全异质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以骑士文学中高扬的贵族精神批判启蒙理性对生命的削平;以骑士文学中因信仰的虔诚而带来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思工具理性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以骑士文学中对爱情的忠贞、对冒险的歌咏批判市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算计.总之,骑士精神作为中世纪文化中的一件美丽的遗产被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哲打开了,并将其灌注到了他们笔下的诗文中.在"返回中世纪"的回望视野中,骑士精神这种融汇了先民的蛮荒勇力、宗教的虔诚敬畏与世俗的情爱缠绵等多种非理性精神内涵混合而成,同时又积淀着千年荣誉的精神价值,成为浪漫主义诗哲与现代理性抗衡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