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是语法功能,这个标准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划分中得到充分贯彻.而语气词因为其语法功能的独特性(不与其它成分发生结构关系),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本文从能否被包容出发以语气词的语法功能为标准对语气词进行界定,提出一个全新的语气词界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语法学界一般将语法成分“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本文认为“了2”应该再分为“了2”和“了3”,带“了 2”的语言片段能被更大的语言片段包容,“了2”不是语气词;“了3”是“了2”和另一个语气词的合音.  相似文献   

3.
方平权 《云梦学刊》2002,23(4):101-105
通过对岳阳方言的语气词作全面深入的探讨,得出的结论是,岳阳方言中有旧个语气词。文章对它们分布和所表语气从语法和语用方面进行了逐一的描写,对它们可能构成的连用作出了穷尽性的分析,在语气词的形成和衍变上提出了一些看法,对语气词的分类,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语气词与实义切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气词是语法中很小的词类,长期以来不受语法学家们的重视。然而,在口语中,语气词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交际功能,并与实义切分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从实又切分的角度来探讨语气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州评弹语言中的"个",用法较为复杂和丰富。从字形上来讲,"个"还可以写成"個",在不同的评弹脚本中,两者用法、意义基本相同。除了可以做量词、代词之外,"个"是评弹语言中最常用的几个结构助词之一,可以用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后面构成定语加中心语结构,可以构成"个"字结构,可以用作语气词。当代苏州话中的"个"基本沿袭了评弹语言中"个"的用法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闽南方言的句首语气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华东 《东南学术》2007,(5):158-168
句首使用语气词是闽南方言的一大特色,也是闽南方言继承古汉语句法形式的特征之一。本文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作了系统梳理;从语气词与句子的组合情况解析句首语气词的句法结构特点;从句首语气词的出现与否及发音变音事实论述语气词对句子语义细微差异的指示作用;概述了句首语气词对句子语气所起的衔接、表态和增强等语用功能;从汉语史角度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的来源也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汉语史上“无”取代“不”,并最终演变为疑问语气词“吗”,与它们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当时的疑问语气词系统有关。“不”的否定语义强度明显大于“无”,“不VP”远多于“VP不”,而“无”一般不能与“VP”组合成“无VP”。南北朝时期,“乎”、“耶(邪)”等疑问语气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限制了“不”向语气词演变;而入唐以来“乎”“耶(邪)”等明显萎缩,给“无”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元刊杂剧中的语气词"呵"、"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刊杂剧三十种>语气词十分丰富;本文对其中的"呵"、"也"作了穷尽式考察,探讨了它们的语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与<元曲选>进行对比,提出了现代汉语语气词"呀"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表现语气的句调各方言相似,中外各语言也基本一致,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陈述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古今汉语句调也应基本相同.语气词是与句调共同来表达语气的,其字调受句调控制.上古汉语中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与语气词的字调有比较整齐的对应,陈述句用上声字,一般疑问句用平声字,这应为上古字调的反映.上古平声和上声有音高的区别,平声是升调或高调,上声是降调或低调.语气词中没有入声和去声字,入声的缺位是由于塞音尾不利于顺畅表达语气.上古上声大量作语气词则说明其没有塞音尾,上古语气词主要是阴声韵(少数几个为阳声韵)也说明上古阴声韵没有塞音尾;去声问题比较复杂,其性质待考.上古语气词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的是该时期的声调状况.  相似文献   

10.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1,(3):102-110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殹"和"也"不是一个词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是两个不同的词:"也"属通语,"殹"为秦国方言词。"殹"有用作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两种用法。句末语气词"殹"可用于陈述句之末(包括单句、复句、分句之末),表示判断、确认肯定的语气;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末的"殹"也是如此。句中语气词"殹"可用于主语、状语、定语之后,也可以用于转折短语之中,都表示停顿语气。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语音学、读诵学、语用学、修辞学的角度,对《风流歌》中的语气词"呀"和"呵"及叹词"呵"的运用进行探讨, 目的在于强调诗歌的用词规范和语用意识,以提高读诵的音准率和作品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2.
言岚 《船山学刊》2007,(4):120-122
醴陵方言属赣语宜洲片,其语气词主要有啵、罢、时、唦、哒、啰、喔、啦/咧、啊等,它们可用可表疑问和非疑问的语气,也可与别的词连用表各类语气.  相似文献   

13.
B0T作为语气词在俄语口语、笔语中是非常活跃的,而且是一个多义型的语气词.它赋予词和句子复杂的语气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使语言更加简洁生动、活泼自然.本文从12个方面对语气词B0T的词汇意义、使用场合和翻译方法等进行分析,对每一种用法尽量做到全面准确的描述,并力求给予贴切适用的释义.  相似文献   

14.
一、汉语常用语气词及语气对应类别表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发生偏误的原因一般来说,对母语是英语或其他西方语言,没有像汉语一样的语气词的语言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在学习语气词、对汉语句子的语气进行理解时常遇到很多困难,这学习者感到困难、容易发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语气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不清楚语气词是虚词,它在句子中是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必须和实词结合起来使用。所以  相似文献   

15.
先秦诗歌句末语气词有多种来源.有的来自表示人吐字发音的词语,有的来自表示人体器官的名称,还有的词语原本是用于表示人的行为方式.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诗句末尾的语气词,或是因其声音响亮、语感鲜明,或是因其与诗句末尾语气词所处的位置、形态有相契之处.诗句末尾语气词,很大程度上受它在生成期的语境、样态及原始本义的制约,带有脱胎母体的痕迹.诗句末尾语气词的来源多种多样,它们在诗句中的声调、韵味也多姿多彩,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语气词"么"源于反复问句句末的否定词"无",最初的语法功能是用在疑问句中表达相应的疑问语气,到了明清时期又发展出用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的新功能,但仍以传疑为其基本功能。在字形方面,伴随"么"音由[mua]到[ma]的改变,文献中开始出现"吗"的写法,字形演变滞后于字音演变。  相似文献   

17.
李静 《广西社会科学》2005,(4):160-161,164
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正反疑问句时经常出现"吗"语气词多余的偏误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对正反疑问句本身的特点及"吗"等语气词的使用情况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避免这种偏误,习得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义分为两类:一类表弱建议,同时带有无奈意味;另一类表随意.后者是从前者派生而来.表随意的"得了"可以与表随意的"好了"互换,而表弱建议的"得了"与妥善处理的"好了"不能互换.语气词"得了"源于"就得了"的简省,演变环境决定了它情态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语气词是俄语中很小的词类 ,是虚词的一种 ,它没有独立的意义 ,只是为单词和句子附加意味或意义。语气词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构成代词、动词命令式 ,以及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等。语气词的构形功能分为构成词的形式和构成句子形式 ,句子形式常见的有祈使式、愿望式、条件式。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4,(9)
语气词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气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拟从分析"吗"的用法和表达入手,分析"吗"构成是非问句的意义和特点。"吗"有着明确的性质归属,具有明确的用法,但实际上,"吗"帮助构成是非疑问句的情况不像"吗"的属性那么明晰,往往看似复杂的句子其实简单,而往往形式简单的句子实际上非常复杂。总的来说,"吗"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多面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