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思想纷繁复杂,本文从整体研究出发,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思想分为三个阶段:即1927年7月至9月的民权主义代表制度阶段;1927年9月至1935年8月的苏维埃政权模式阶段;1935年8月至1937年7月的走出苏维埃模式阶段。对每一阶段政权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发展轨迹和得失,都作了条分缕析阐释,论证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完成前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权思想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思想纷繁复杂,本文从整体研究出发,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思想分为三个阶段:即1927年7月至9月的民权主义代表制度阶段;1927年9月至1935年8月的苏维埃政权模式阶段;1935年8月至1937年7月的走出苏维埃模式阶段。对每一阶段政权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发展轨迹和得失,都作了条分缕析阐释,论证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完成前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权思想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的农业政策使其社会动员能力发挥到极致,成功地调动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斗争热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政治基础;其农业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保证了战争条件下的军粮民食供给,奠定了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础;其农业政策改变了农村阶级力量对比,颠覆了传统农村社会秩序,完成了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相似文献   

4.
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戏曲发展的初步实践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指导戏曲发展的思想及政策大体经历了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实践,以及苏维埃时期的发展.本文拟对苏维埃时期党指导下的戏曲活动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党对苏区戏曲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5.
着重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思想的演变和深化。从这一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上的成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中心点是减租减息 ,抗战结束 ,直到中国共产党 194 6年 5月 4日 ,颁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前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基本点仍是减租减息 ,“五四指示”明确坚决批准农民的土地要求 ,但在没收地主土地的方式上仍与土地革命战争 (十年内战 )时期有所不同 ,体现了政策的过渡性。直到 194 7年 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正式明确规定 :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样 ,《中国土地法大纲》不但肯定了“五四指示”时提出的“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 ,而且改变了“五四指示”中对某些地主照顾过多 ,“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的规定。此外 ,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还首次提出了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认识到解放生产力仅仅只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把土地改革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相似文献   

6.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一块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在海陆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其成立后建立的一系列机构及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土地及财经政策,都是中共初期进行的有益尝试,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根据地出于获取情报、打击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加强对白区的政治宣传、扩大党和苏维埃的政治影响以及反制敌人邮电检查的需要,对敌人进行了邮政检查。邮电检查的执行者主要有红军、各级地方苏维埃政府及革命团体、各级政治保卫局和赤色邮政。在苏维埃根据地政权比较巩固的地方,其邮政检查权逐渐向政治保卫局集中,这合乎邮政检查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土地革命时期,蓬勃兴起的苏维埃运动,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中国苏维埃运动虽然基本上是依据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发展“三阶段论”的框架和模式而兴起的,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客观历史环境下,却为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然而,正是由于苏维埃运动模式的影响,又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求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迟滞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直至1935年以后,随着中共政策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向民主共和国的转变,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才最终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9.
苏维埃既是革命年代的阶级话语,也是改革年代的阶层话语。作为前者,它指向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一种根据地政权。作为后者,它指向了当前居住在城市底层的散工。苏维埃的旧词新意现象要求从概念史的角度梳理作为阶级话语、阶层话语的苏维埃,还原其"气"与"势"的现实本相,透析苏维埃现象背后社会群体的行动与态度。包容性增长与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0.
<正>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行政组织法的制定,是中国共产党为领导革命而进行的一项意义十分重大的工作.当时我党对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十分重视.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开始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问题.1928年3月10日中央就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问题发出了第37号通告.具体规定了各级苏维埃政权组织的方法.尔后各地随之制定了地方苏维埃组织法.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公布后,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央苏区时期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意识形态危机,毛泽东通过加强对苏区群众的科学文化教育、繁荣发展苏区文艺事业、加强党的政治宣传和动员、制定政策团结知识分子等一系列措施,为战胜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各种危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保障。毛泽东在苏区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对指导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时期,右江苏维埃政府实行了基本正确的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比较适合右江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政策,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右江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科学指导,以身作则,深入调研,坚持民族平等,培训干部,严格政策,积累了丰富的土地革命经验。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红色中华》作为苏区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充分发挥了报刊媒体特有的宣传和监督功能,较为客观、透明地对整个中华苏维埃时期革命政权内存在的官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做了全面曝光,并对此予以严厉抨击,这种敢于直面现实,勇于自我解剖,且给予媒体以较大政治信任度和宣传权限的做法,是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廉政建设较为成功的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学论     
所谓"政治文学",就是反映与政治相关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政治意向,或参与政治斗争的文学,其核心就是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种:一是政治倾向文学;二是政治斗争文学。中、西方政治倾向文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中国和苏联的政治斗争文学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政治文学具有它特殊的美学意义,当然也有审美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学论     
所谓"政治文学",就是反映与政治相关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政治意向,或参与政治斗争的文学,其核心就是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种:一是政治倾向文学;二是政治斗争文学。中、西方政治倾向文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中国和苏联的政治斗争文学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政治文学具有它特殊的美学意义,当然也有审美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川陕苏区的创建、发展与党在土地革命中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究其成功之道,在于党依据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着眼群众根本利益,制定了符合当地的土地政策,最大限度满足了群众的土地诉求,同时还重视生存,立足发展,使群众的利益在发展中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在拉美和前苏联、东欧国家进行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拉美的改革侧重于平均地权,在实现了农业高效率发展后重建社会公正。前苏东的改革侧重于创造地权,通过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由提高农业生产率。由于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这两场产权改革虽没有普遍造成土地大规模集中的结果,但也未能充分实现土地价值、增加农民福利的目标。如何一方面利用外部发展资源实现土地的潜力,另一方面又保证资源控制者不因制度化的不平等而完全剥夺发展成果,是发展中国家土地制度设计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汉娜·阿伦特的俄国革命观集中体现在她的《论革命》一书中,她认为在暴动、恐怖、历史必然性和绝对主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是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延续.正是因为十月革命“电气化加苏维埃”的特殊方式,导致了革命的悲剧性结局.而党派之争成就了一党专政,布尔什维克党扭曲了革命的苏维埃制度,最终“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革命精神丧失.  相似文献   

19.
1945—1948年,具有自身组织结构特点的驻朝鲜苏联军事管制机构是苏联朝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它以卫戍司令部为基层组织、以各道苏联顾问为联系中介、以北朝鲜苏联民政局为中心机关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20.
肖克 《南都学坛》2007,27(1):111-116
自冷战结束,尤其是小布什当政以来,美欧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表面上看,苏联的突然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使美欧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似乎是双方渐行渐远的原因,实际上,透过表象我们发现双方主导政治思潮——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对立才是真正的关键。自霍布斯和洛克以来,自由主义一直都是西方主导性的政治思潮。在自由主义发展的同时,另一种政治哲学思潮——保守主义也发展起来。二战后欧洲的主导政治思潮是以福利国家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而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种新型的保守主义开始登上美国政治的舞台并日益强劲,更成为里根和小布什两届政府的主导政治思潮,这就是新保守主义。以不同政治哲学思潮为指导的美欧两方所采取的国内外政策也有很大区别,这造成了它们的分歧和对抗,但从长远看,美欧关系的构架应是竞争、互补和合作并存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