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其他体育的组成形式,能够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同时,体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学校教育工作必须把学生的体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体育新课程的培养口标指导我们,要合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除了担负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外,还应担负向学牛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有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的室内课,又有传授体育技能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结合我这几年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是遵循人体身心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教学时,引导学生重视和进行卫生保健,鼓励和指导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体的发育,体质的增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形成有良好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学校体育应进行卫生保健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育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走在世界科技经济强国之列的百年大计,高校体育教育则是为人体提供根本的保证。体育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对体育的需要还存在较大的脱节现象,至使学生走向社会后,随着社会环境、生活节奏的改变和年龄的增长,在校学习的体育知识锻炼方法,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和未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不但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与提高“三基”,培养道德品质的职能,还应担负着对学生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的体育教学提倡体育与健康同步进行,我们就应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理论与实践当中,在增强学生体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实现其文化、教育价值,完善其人格的构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要以人的全而发展为中心,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强调客观现象适合人体的需求和满足,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具有终身体育的能力,最终实现人全面、和谐发展。本文仅从中小学体育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意义和途径方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引起人们对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本文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涵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关系、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对体育的重视度不够,学校体育片面的追求教学过程中的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的培育锻炼意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和终身受益的教育。课外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意识的提高和体育锻炼能力的加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培养时应该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以及加强对体育习惯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8.
张虹 《科学咨询》2003,(10):13-14
体育课的基本任务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加强在教学中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作风培养.  相似文献   

9.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智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渗透公民素养、体能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劳动者奠定身体基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部分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体育技术、技能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体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合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除了担负向学生传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生命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命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政治课堂教学是其主要途径。政治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创新意识、生命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维军 《经营管理者》2011,(6X):293-293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5点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体育运动作为自己学习与生活的最主要部分,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因为健康是自己事业成功和为人民服务的前提,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就失掉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体育课教学要完成三项任务,第一是通过组织教学和身体练习,增强学生体质;第二是在教学中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第三是通过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教师除了思想上重视,熟悉教材并对教材内容精心安排以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不单纯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传授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下面拟就我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谈谈我的一点体会。第一、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结合体育教材的内容,首先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利用室内理论课和学生休息时以故事、诗歌的形式,讲述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加强体育锻炼的感人事迹;简要介绍我国的体育文化和发展历史,中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奋力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16.
重视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前人们在理解学校体育教学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好了,忽略对学生在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它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教育观,提出了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新课程把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从而也给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阐述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重视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优良心理品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前人们在理解学校体育教学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好了,忽略对学生在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方面的培养。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它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教育观,提出了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新课程把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从而也给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阐述…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黄惠 《科学咨询》2007,(21):46-47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已成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决定明确提出了新世纪我国体育教育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的使命。能否出色地完成这一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是否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进行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