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态孕育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英汉两种语言中委婉语使用的不同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动因。委婉语的产生源于禁忌,源于不同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委婉语存在于社会文化生态中的不同层面,有职业委婉语、政治委婉语等。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汉语中的委婉语不如英语中的委婉语丰富。但是,汉语也在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改变而在不断发展中。  相似文献   

2.
英语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变化的潜在机制之一。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可以维持语言禁忌的效能,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正常进行,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由于语言在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委婉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几乎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它不仅存在于修辞学当中 ,同时也是一面反映社会文化的镜子。因为受其上下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所以委婉语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社会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作为一种修饰手段,它在语言交流中运用得极为广泛,认识了委婉语的形成、作用及变化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英语语言现象,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语用学中,礼貌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我们的日常交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美德观.通过委婉语,可以避免语言过于直白而给对方造成尴尬或伤害.从某种角度上说,委婉语是对礼貌原则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6.
委婉语在英语语言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的反映出了英语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会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加强和促进我们同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委婉语(Euphemism)源于禁忌语(taboo),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委婉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崇尚心理,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委婉语的定义、特点及其主要社会功能作了扼要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英语委婉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是语言交流中的润滑剂和消毒剂。现阶段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基础上,不能很好地揭示它的本质.并且把人的认知能动性排除在外。英语委婉语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它的研究离不开对认知心理的解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委婉语进行分析,为揭示英语委婉语的实质提供了理论工具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英语委婉语词典》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言的词汇海洋中,委婉语具有平和动听的作用。在交际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不同的关系(阶级、地位、职务、辈分、年龄等等),同时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题旨情境,为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人们在组织语言时就不受这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委婉表达方式,委婉语就是这种表达方法凝固化的结果。委婉语在英语中的使用历史颇为悠久,它的运用,不仅牵涉到修辞,而且涉及社会礼仪、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英语委婉语词典》是一部收词广泛、解释详尽、语言通俗,具较强实用性和权威性的词典。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一部广大英语工作者和学习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0.
委婉语是一种委曲含蓄、烘托暗示的语言表达方式。委婉语普遍存在于英汉民族的文化中,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它体现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从社会文化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委婉语的社会功能,并通过具体例子对比分析了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11.
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的史学观最强调“义”,目的在显示出历史事件的原动力、原因或本质,其方法则是穿越史实而直接述“义”;对“义”过分的强调及直接述说,有时会使史实模糊而与‘‘真”有出入。孔子时的史学观为“文胜质则史”,《左传》、《战国策》、《国语》的“文”,期望以“文”记言记事,突出了以各种手段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动力、原因或本质,但避免不了“浮夸”之蔽。汉代史家则更为重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其以“实录”记言记事,使中国古代史学达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关联—顺应模式”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顺应模式"解释了言语交际中发话人话语生成的过程。在这一基础上笔者提出新的"关联—顺应模式",旨在从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的角度全面解释言语交际过程。实例表明,无论是交互式的言语交际还是独白式的言语交际都能在新的言语交际语用解读模式框架内得到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口头禅是一种普遍传播于社会行业之间的另类流行语,并形成各种类型的口头禅模因体。从模因主体期待发挥的语用功能角度出发,解读在言语交际中口头禅的模因触发认知机制,探讨口头禅在主观意向与社会价值取向方面的模因语用传播,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公共讲演能力。重新审视口头禅的语言模因现象,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使用“言必称希腊”,是批评党内的教条主义 ;极左时期使用“言必称希腊”,是指崇洋媚外 ;现在我们使用“言必称希腊”,是指对西方包括古希腊先进文化的推崇。这种推崇 ,作为一种历史的和文化的现象 ,由来已久。本文探讨古希腊文化何以为人们言必称之 ,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北宋婉约词大家秦观,其词作意境凄婉,被冯煦称为"真古之伤心人"。清代著名词人蒋春霖,其性格、气质及身世遭遇与秦观相似,词作也呈现出感伤的基调。他们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地位都比较突出,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婉约词在唐五代和北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到了南宋 ,在艺术上又有许多新的突破 :确立词的本体意义使其取代了诗的文坛统治地位、广泛的使用慢词长调扩大词的表现容量、讲求音律、炼字精工、“气”“格”贯注其中 ,使婉约词在感知形式上增强了感染力 ,实现了人的自然化 ;对恋情的表达更加深婉、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历史内容、增强了女性意识 ,使婉约词在形象情欲方面的人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对世界人生的领悟 ,甚至勾销了宇宙的时空观 ,从而无限的拓展了人类的心理流程 ,在心理意味方面把婉约词推向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史记》十篇列传中的十六个案例,以Searle (1976)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旨在研究中国古代的说客在劝说君主时的语用策略及特点。对文中的君主进一步划分为本国君主及异邦君主两类。研究表明,当说客试图劝说本国君主时,用语多是描述性的,重在陈述客观事实,主要采用隐喻、类比、例证等策略,方式较为隐晦谦恭。而当说客以使节的身份劝说异邦君主时则更为直接,用语多具表达性与指令性,论辩语篇结构更加复杂,所用策略更为丰富,甚至在特定场合下不惜伤害君主的面子来增强劝说用语的语势,以保劝说行为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18.
人生挫折失意难免。屈原作为中国贬谪失意人生坐标。耸立在世代官场无数人的心头。看过屈原这么壮烈投水自沉的呐喊后r面对失意时,调适心情,选择乐活,这是汉代拟骚体龙蛇人生哲学的体现。与中唐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相比,自居易应该是运用龙蛇哲学最成功的一位。勤读儒家经典的中国读书人。应举入仕。期待经世济民。施展经国韬略的初衷应该是一致的;但遭受挫折后的转向则有所区分。韩愈贬潮州刺史嘱咐十二郎在瘴江边等着收骸骨。刘禹锡、柳宗元对屈原的接受是同声哀叹。经过早年《秦中吟》、讽谕诗。贬江州作的《江州司马厅记》,应该是自居易龙蛇人生哲学最明确的宣告。自此以后。自居易都以龙蛇哲学。追求知足保和。放达适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语言观的角度,利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以奥巴马2008年大选获胜演说为范本,分析了政治演讲这种语篇模式的特征,挖掘了政治演讲在语言上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语态系统和归一性系统实现概念功能,如何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实现人际功能,如何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实现语篇功能。政治演讲的演讲者对自己主、客观态度的把握,对演说辞可信度和说服力的塑造,对自己社会身份、人际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建构都能够通过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诗学在语言构成上与现代汉语的形成是一致的,它主要由古汉语中的经典概念和术语、现代白话和西方诗学话语及其言说方式构成。在性质上既不同于中国古代诗论,也不同于西方诗学。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国现代诗学存在二元对抗思维、诗学概念边界模糊、具有泛意识形态色彩等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