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酒与文字犹如酵母与酒瓤在互为因果相与发酵的漫漫岁月中日见其产品之醇正、醇厚和醇香,这就是酒与文学的天然缘分。酒之于文学的巨大威力要从生理心理以及酒文化的美学原理上来加以考察。美学生理学认为,人之所以爱美且能够十分准确地感受到美,是因为生命活力的作用,而生命活力要依靠一种被视为重估价值所最终根据的“强力”支撑。尼采认为在所有的强力状态中,“醉”是第一条。酒神精神就是生命的自由精神,中国的道家思想更接近西方的酒神精神。因此中国的酒文化精神应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对于酒文化而言,道家思想在儒道释三家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国的酒文化却肇始于儒家,这一则是因为酒的生理作用及其客观效力,二则是因为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并非水火不相容。相反,儒道释三家都很重视心灵问题,都建立了各自的心灵哲学。儒道释三家所追求的人生与审美境界都以天人合一的“和雅”之境为最高目标。三家互补相融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和雅”精神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美整体。儒道释三家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中国传统美学使中国的酒文化精神迥然有别于西方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2.
为了系统考察西晋著名玄学家郭象的圣人观哲学内涵,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分析认为:郭象的圣人观融合了儒道二家对理想人格的看法。圣人是得到了自身之“性”的人;圣人是“无往不可”的“无心”之人;圣人是跟随时世而不断变化的人。具有了“内圣”之性,自然能够成就“外王”之事。郭象的圣人观反映了其融合名教与自然、主张用道家的自然情性来规范和补充儒家之纲常名教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道两家都认同“和谐”是一种规律或法则,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人要和睦相处,崇尚“天人合一”。但先秦儒家主张心为主宰,注重人的力量和德的作用;先秦道家却主张超越世俗,看重“天和”,认为人的本真就是和谐的,要皈依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者双峰并立,相映生辉,共同支撑和影响着中国和谐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儒道两家的关系,多是儒家唱主角而道家演配角。所谓“儒道互补”,往往是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现实社会之需要而以道补儒,即因着道家的思想来修正、调整、补充、扩展自身。儒家之“在朝”与道家之“在野”,主宾关系历来比较清楚。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则不然,道  相似文献   

5.
试论先秦时期儒道圣人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黑暗,战争频繁,促使先秦诸子开始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各家的圣人观念由此产生,儒道两家的圣人观念有诸多不同,儒家的圣人追求仁人志士的精神境界,重视社会伦理道理,重义轻利,主张通过"修已安人"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道家的圣人追求隐士仙客的精神境界,反对仁义道德,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等方法成就圣人人格.  相似文献   

6.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观和价值观,使现实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呈现出不同的社会人文景观。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婚姻观和以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为主的家庭观;佛家提倡理论与现实调合,入世出世两无碍的婚姻观以及“慈悲”、“忍让”为主的家庭观;道家则积极倡导“顺乎自然”、“阴阳互补”的婚姻观和以养生和睦为主的家庭观。儒、释、道三家的婚姻家庭观的形成是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就基本精神来看,儒家以"人生"为视角,主张正视世俗世界,强调主体的责任担当,表现为"刚健";道家以"场域"为视角,主张面对自然世界,反对人为的"勉强",表现为"任运";佛家以"人死"为视角,主张面对"彼岸世界",反对"执著"世俗世界,表现为"出世"。因此,儒、道、佛对于人生具有不同的意义:儒家主张"拿得起";道家主张"想得开";佛家主张"放得下"。在此意义下,儒家精神可比之为"粮食",道家精神可比之为"空气",佛家精神可比之为"药"。不过,三家均不能单独解决人生所有问题,而须互相协作,共同为国人提供基本的精神动源。  相似文献   

8.
“天人之际”问题是儒道共同讨论的问题。二者皆主张“天人相分”的存在论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论,但在如何通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路上,儒家与道家分别采取了积极有为、消极无为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道家的“道”与“德”和儒家的“道”与“德”,在含义上有较大的差别。道家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永远在变的,人应该顺应这一变化;儒家思想的基础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秩序是不可逾越的。道家的“道”不可说,儒家的“道”可说,而且说法很多;道家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有“德”的品质,却不知“德”存在的境界,儒家的“德”指有高尚人格、品性高洁的人。道家主张以德报怨,恩怨情仇化解为上;儒家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凡事要分清是非对错。  相似文献   

10.
儒、道、佛鼎足存在,各膺其说,儒家奋力“入世”,道家悄然“出世”,佛家劝人“避世”,三者各不相眸。然而,经过长时期的争斗与交融,明争暗合,截长补短,互变互用,儒家思想浸入道、佛,道、佛思想溶于儒家,而道与佛又互为渗透,致有宋明理学、佛教禅宗和道教全真道的兴盛。趋舍异路,殊途同归,其间多有波澜曲折,关系极其微妙,兹分三层解说;先言儒与道由分而合,次言佛与儒道的冲突与交融,再言三家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情节都可以虚构小说反映生活的真实,这便形成了小说理论的虚实现。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虚实现”产生很早,但是基本成熟,却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这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与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对小说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混杂和不确定性,以及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被歧视的地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儒家、道家、佛家对小说理论“虚实观”的影响在中国,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都很深。对小说的影响也一样。儒家,一般来说,是尚实的。它的创始人孔子,就反对…  相似文献   

12.
身体观是探索儒道生态智慧的新切口。生态视域下,儒家有着“身以爱物”的身体观,将关爱自然视为人们履践道德责任的重要环节与修身律己的内在要求。道家怀有“守身自然”的身体观,认为人应以“道法自然”的原则在持守自然之身的同时也尊重、顺应自然。从身体观出发,儒道提出了生态问题下“救”与“观”的不同智慧,儒家主张身体力行挽救生态危机,将仁与善推扩至自然,而道家主张审慎行动,从人与自然整体性存在的高度对情境进行客观的认识与评判。儒道身体观的生态智慧为当今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与应对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略论儒、释、道的生死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心生死问题,是人类一切文化都无法回避而又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儒、释、道三家文化不仅对此有其各自的理论观点,也有其各自的实践过程。儒家重生轻死,强调有为人生,生当做人杰,死则亦鬼雄;佛家重修炼人生,强调生死轮回,追求“常乐我净”;道家重乐生长生,强调生死自然。儒、释、道三家生死观及其实践,不但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而且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对中国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和”哲学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儒家和道家的“和”哲学强调“和谐”的同时,也重视“和”的“和平”内涵,或者说和谐与和平是“和”的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而墨家的“和”哲学,“和平”的内涵成为重中之重的同时也强调“和谐”,三家共同之处,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持久和平。如何取得和平,道家以辩证思维主张大小国家互相“谦下”但大国应该率先垂范,同时,道家重视高级政治和低政治的平衡以建立和谐,儒家重视和平机制与信守条约,而墨家除了在理念上更注意“兼相爱”和“交相利”的结合之外,同时也特别重视实力后盾特别是强大的科学技术在阻止侵略战争中的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劝阻侵略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创造和平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江淹是我国南朝诗人、辞赋家,在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界对江淹的作品及其生平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其思想的研究相对有所忽略。江淹的思想兼有儒道释三家,三者相融为一。江淹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贯穿其一生,成为江淹一生最根本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其儒家思想具有通脱的特点,是南北朝动乱不安时代儒家思想在安身立命方面的曲折反映;而以道家思想与佛教思想为辅,其佛家思想又依附于道家思想之上。  相似文献   

16.
《寄语中国艺术人》是战国策派的美学纲领,须结合《中国心灵》才能读懂战国策派的美学旨趣。战国策派美学始于反对儒道,却终于复归道家,因为中国人就社会属性是儒家信徒,作为个体却是道教徒。陈铨等人所意识到的时代病是战国策派无力解决的,因而以海德格尔的学说格义道家作为药方,从美学概念引向哲学概念。虔恪的"绝对之体",对于"超人"而言是以老子的"无"为终;对于"超人"与"末人"以外的第三种人而言,是以海德格尔的本真为终。因此,在陈铨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阅读到本真的救赎。  相似文献   

17.
与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性取向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始终以修身为本。对该论断的佐证,在先秦儒道两家文献中比比皆是。单就身体本身来说,道家身体观将其视为"道"之直接体现,故主张"顺性命之情"、"安时而处顺";儒家身体观视其为人文化成之展示场,故主张"克己复礼"、"修己以敬"。有趣的是,儒道旨趣虽然不同,但在成书时代接近的《庄子》、《孟子》中,皆有"辟杨墨"之文字被保存下来,所论皆与身体之对待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窥见两家身体观之差异与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本体论还是认识论来看,儒家心性传统的主流均缺乏知性意义上的客观自我存在,无法为个体生命确立形上的终极价值依据.道家的"无学"与佛家的"空学",在淡忘了人作为独立主体的本己存在后,使"自我"徘徊于"我"与"非我"之间无所适从,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迷宫.基督教文化内涵与华夏古圣先贤致力寻求的"中道"并无冲突,而且可以补充儒道释传统思维框架超越性价值观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与尊重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当今多元语境下中西文化形上体系中的"自我"进行解构,必然走向儒道释与基督教文化灵性深处的融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19.
李贯通小说创作存在一个由“俗世关怀”向“自然关怀”转型的过程。其前期小说注重“俗世关怀”,主要描写微山湖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继承了传统儒家道德伦理精神和道家批判精神;其后期小说注重“自然关怀”,主要描写文化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追求,继承了儒家文化的刚毅精神、道家自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和回归自然的精神取向。传统儒家、道家人文精神是李贯通小说创作中自始至终存在的两方面文化因子,相对而言,道家的避世倾向、超越精神和回归自然的精神取向更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本性,李贯通心灵深处的“桃花源情结”最能体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无论从本体论还是认识论来看,儒家心性传统的主流均缺乏知性意义上的客观自我存在,无法为个体生命确立形上的终极价值依据。道家的"无学"与佛家的"空学",在淡忘了人作为独立主体的本己存在后,使"自我"徘徊于"我"与"非我"之间无所适从,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迷宫。基督教文化内涵与华夏古圣先贤致力寻求的"中道"并无冲突,而且可以补充儒道释传统思维框架超越性价值观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与尊重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当今多元语境下中西文化形上体系中的"自我"进行解构,必然走向儒道释与基督教文化灵性深处的融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