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感性 -对象性”学说 ,费尔巴哈确证了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人本学基础 ,恢复了人本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通过“你 -我”关系的论证而确立的“类关系”思想 ,其基本形式是感性直观和人与人对象性关系的当下直接性 ;从费尔巴哈“类关系”到马克思“社会关系”之间的理论变革 ,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自觉追随和批判超越的结果 ,两者的界限特别体现在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对待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立场上。  相似文献   

2.
袁芳 《理论界》2007,1(6):179-180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构造,并非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只是一个单纯概念上超出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定义,而是通过“劳动”的社会理论向度的建构,超越性地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存在发展成为感性活动,从而使马克思哲学由对哲学理论的玄思迈向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3.
吴宁  李幸霖 《云梦学刊》2023,(1):103-110
马克思的“类存在”思想是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类”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费尔巴哈过于关注人的意识层面,忽略了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考察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历程,探讨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具体内涵、面临的质疑及其解答,有助于发掘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于桂凤 《兰州学刊》2007,2(9):25-27
马克思哲学曾经遭遇和正在经历的种种误解表明不先行澄清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闻的关系.是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但是要厘清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非易事,必须首先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感性在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其各自哲学革命的秘密所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革命首先就体现为对其感性论的批判与超越上,而且这种批判与超越指向的是整个传统哲学.因此,感性应是解读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理想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区别于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新哲学叫做"感性哲学",它由感性的"人本学"和"自然学"组成,而且建立在对宗教的批判基础之上。从表面上看,他的感性哲学似乎存在着"矛盾":人本学和自然学彼此之间的矛盾,人本学内部的诸矛盾,宗教批判思想中的矛盾。然而,如果人们真的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中存在着自我瓦解式的内在矛盾,这很可能是对费尔巴哈的一种误读。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具体观点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批判、解构某一具体观点的基础上的,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针对性。因此,在理解它的时候,必须联系其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结果使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抽象;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最终找到了通向现实的人的道路。从人是"感性对象"到人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的革命性变革,即在理解人的逻辑前提上从"抽象的意识"转向"现实的个人"、在把握人的思维方式上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考察人的理论态度上从直观态度转向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7.
实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存在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实践”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马克思通过哲学清算实现了从“感性”向“感性活动”的理论跃迁.“实践”之存在论意蕴的开显为马克思“社会”概念奠定了基础。而基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实践哲学本身为我们认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社会”意味着“实践”,“实践”乃“社会”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姜海波  徐娜 《理论界》2009,(4):23-2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并不是要给“人的本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完全不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马克思有一个关于人的理论想法”,它本质上是彻底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立足于“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根基而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全新境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9.
"对象性活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隐而不显的哲学前提和基础,这一原则的形成吸收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因素。马克思首先站在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基础上批判黑格尔"自我活动"的"非对象性",又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拯救被费尔巴哈忽略的"活动"原则,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同时理解为"对象性活动"。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意义上谈论"对象性活动",而是将"对象性活动"诉诸现实劳动,将劳动的实现诉诸"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进而将真正的劳动规定为占有了对象本质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揭示了"对象性活动"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早期哲学批判的延续,而且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的真正精义就是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真正成果不是对基督教或一般宗教之本质和起源问题的具体解决,而是贯穿于宗教批判始终并作为宗教批判根据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形成和运用.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之所以能够本质性地超越前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影响,就在于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本质上是由"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的对思辨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感性辩证法不是物质辩证法.物质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论范畴,它无法把握人类历史的自我生成过程.感性辩证法实际上是“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自我诞生的内在机制,是对生产关系如何从物质生产运动中产生出来的描述.更具体地说,是“个体”感性力量和“类”力量相互作用从而创生社会关系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孔明安  刘婵婵 《东岳论丛》2024,(2):56-62+191-192
如何看待马克思哲学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及其根本内容的理解。马克思早期立足于感性实践哲学将共产主义界定为私有财产之积极扬弃的感性解放运动,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点;通过唯物史观所开启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形成了从物质生产、社会分工、阶级斗争等层面言说社会历史运动的全新话语体系,继而生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观即科学社会主义;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全面升华,是一种在“更深刻、更彻底的方向上发展了”((1))的哲学批判,对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作出了更为严密且科学的论证。尽管马克思在不同阶段对共产主义的言说方式和论证方法存在着差异,但其哲学思想的底蕴始终都是共产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更是构成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费尔巴哈的著作解读中,我们发现,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是以身体作为其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并且从"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作为一种性别化的"、"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一体化的"三个维度来对身体进行了理解和分析.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的身体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正和剖析,将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李建设 《理论界》2012,(6):89-90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相对于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强调以人的自然为基础的感性存在,从人的本质把握人生活于其间的世界。这为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提供了契机。但费尔巴哈最终在历史观上跌了跟头,沦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却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造成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相关哲学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上出现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最终使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决裂,创立了新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当代性诠释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之理论基点的"感性活动"理论,同时也是解读<资本论>的理论基点;<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感性活动"的辩证法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历史展开,是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内在结合.立足于<资本论>内在蕴含的哲学批判维度,深度呈现其"历史哲学"蕴义,我们将不仅消弭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后期经济学批判之间的所谓断裂,澄清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且也将不再纠缠于<资本论>中的个别理论论断之有效性的无谓争论.从而深度呈现其作为历史哲学文本的批判立场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过去人们只把费尔巴哈哲学看成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这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狭隘性理解。费尔巴哈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早期形式。费尔巴哈哲学对西方现代哲学的重大贡献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从根本上克服了雄霸西方 2 0 0 0多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 ,开创了历史赋予的“转向”的工作 ,用“感性哲学”替代 2 0 0 0多年逻各斯主义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 ,用“思维的直观”替代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 ,确定人是哲学的核心和全部秘密 ;另一方面是用“新哲学”寻找早已失去的但曾是本己的家园。历史发展充分证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理性直观”等概念是一些极具张力的范畴 ,费尔巴哈的整个新哲学和崭新思维方式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造了“宽阔”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思想进程中并未缺失的“从前的哲学信仰”。马克思在1843年至1844年间,曾经有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迷信和崇拜,并自觉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原则来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历史观上有明显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痕迹。此间,马克思的世界观总体上并未超越费尔巴哈哲学,新世界观思想仍未诞生。  相似文献   

18.
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归结为费尔巴哈哲学"合理内核"的吸收的传统观点不能不是一大误解.诚然,从基于对宗教神学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的批判来说,马克思哲学的确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一定影响,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思想是直观的,而马克思的唯物思想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主要在历史观而并非在自然观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的人学研究热预示了我国哲学研究已转入人本学哲学范式。由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同,人本学哲学范式的人本体论呈现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和海德格尔的生活本体论三种形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应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展开社会批判的实践本体论为主体价值观念,同时辅以感性本体论的直观自然、维护感性和生活本体论的拯救大地、保护环境的合理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杨耕 《江海学刊》2022,(1):45-54
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