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上产生的生命美学,其旨归指向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自我救赎。从生存论视域看,西方精神是由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精神所构成的一个张力系统,努斯和逻各斯之间的对立、转化、统一构成了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展现为西方哲学最深层次的精神结构和冲突。在古希腊一直保持着适当张力的逻各斯和努斯,在希腊时代之后不断遭遇各种思想的破坏、改造甚至阉割,同时也经历着各种哲学派别试图重构恢复二者之间的古老和谐关系的努力。从旨向彼岸世界的神性拯救,到回归此岸的人性觉醒,再到随后形成理性至上,直至主体性黄昏后寄望于生命美学的自我救赎,人的时代境遇与个体生存的审思不断折射出努斯和逻各斯两大精神在西方思想史中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人文主义者的生存哲学,以非理性主义和非人道主义打破传统人学的诠释模式,大都主张用一种个体生命的眼光来审视现实人生的被抛于世、限入沉沦以及奋力挣扎而又终归虚无的生存性状,并且诉诸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神秘直觉,表征了在西方异化社会挤压下孤独个体的荒诞情怀及其终极性的悲剧宿命.这一曲曲生命悲歌,为当代马克思实践生存论探究人的生存命义及其生命律动,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提供了丰富的诠释资源.  相似文献   

3.
当代欧美华人女性自传体文学作家通过对人物心灵成长和生存奋斗的书写,展示了中国女性反抗命运,走向主体性自我的生命历程。作家的笔墨着重于个性化的生命历程和主动性的生存体验,阐发了一种全新的女性个体生存观,即通过对传统中国女性个体生存的超越,张扬主体性的自我,在最大的程度上达到现代女性独立人格的建树、自我形象的塑成和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卡夫卡个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他借助写作所展开的内在生命救赎,不仅仅是一场个人存在意义上的找寻,也可以被看作是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一个症候性体现.写作构成了卡夫卡生命言说的最根本需要,是他面对社会时所建立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救赎的本能机制,而写作在他那里所呈现的社会功能,其所包含的"他"与"我"这二者之间深刻的紧张及对立共生的结构关系,也成为充满冲突与紧张的现代社会伦理结构的一个隐喻.  相似文献   

5.
李佩甫在《生命册》中书写了整个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以及一个村庄五十多年的生存状况,从主人公——"我"的视点出发,串联起了"骆驼""梅村""虫嫂"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作者借这些人物形象传达时代变迁、城乡二元对立之时的生存困境,探寻个体生命与灵魂的轻重博弈,进而探索在人性迷失和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怎样救赎他人与自我的意识,寻找人存在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6.
《爱历元年》的女性悲歌表明王跃文对爱情婚姻所持的依然是男权中心的理想主义态度。《爱历元年》揭示了秩序化的社会道德和理性的婚姻形式下,女性个体存在的孤独本质和对情爱的强烈渴望;展示了在激情的眩惑与理性的撕裂下,现代女性无法逾越的精神困惑和生存无奈。这种理性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是对现代人生命自由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与超越,它以具有鲜活生命体验的欲望书写和属己的生命经纬激发着人们的体悟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沉思与悲歌──论李贺诗歌的生命意识李军生死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反映和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人们通过对生与死的思考和探索,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一般说来包括浅层次的生存意识和深层次的生命价值意识。前者表现为对个体生存的强烈渴望;后者则反...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性体验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齐美尔认为,现代性的深入和大量的碎片化景观对个体的冲击,导致个体在躁动的现代生存中的无聊、无助以及极度空虚,并使现代文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齐美尔提出"距离"概念,认为个体只有通过与物化现实保持距离,才能实现对现代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的创作可以<命若琴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笔法,后期创作则具有明显的形而上特征.史铁生从个体生命出发,对困扰人类的终极性问题作了深刻而执着的探索.在反抗虚无、追问生存意义的道路上,史铁生有两次皈依:其一是发现了过程,从目的论走向过程论,将救赎的希望交给审美,以美的欣赏来抵挡失败对个体生命的沉重打击;其二是由美走向善,走向爱,将个体放入人类,以救赎他人的方式来救赎自己,使个体的生存获得意义.由美到善是史铁生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是他文风文体转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命即创作,创作即生命"言说着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生命个体灵魂的自我求证。他以独特的"审查世界"的方式审视人类的真实生存境况,包括自我的存在、犹太人的存在乃至人类的存在;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自我及人类存在的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负罪感及无归宿感,言说着西方现代人"存在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的《变形记》将肉体的生命动态引进现代生存诗学的理论视域,以身体感官的真实表达来诠释现实世界的生存逻辑与隐秘的个体自我建构间的矛盾。卡夫卡的"变形"以一种分裂的思维原则和艺术手法开创了个人与世界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面对工具理性对个体生存的全面控制,以及现代生活的诗性缺乏,西美尔提出"距离"这一概念.在他看来,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导致个性日益沦丧,因此,现代个体及艺术只有远离被工具理性控制的现代生活,才能对异化文明进行抵御,最终实现个体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3.
王跃文的长篇新作《爱历元年》,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张弛有度的情节、血肉丰满的的人物形象,从容不迫地展现出一个真实的现代社会、一个纷繁复杂的人性世界。小说在还原生活本真的同时,凸显现代人的存在困境,努力挖掘生命个体的灵魂世界,积极探寻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主体精神是人类对待世事的心性与态度,它是支撑人类坦然、勇敢的生存于世的力量.白先勇为读者展示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生命主体精神的蜕变史.其笔下人物因“心灵之根”的缺失,孤寂地漂泊于异乡,在寻找无果中痛苦生存.白先勇用他悲悯的宗教情感救赎这些灵魂,以期生命主体能够自我重建,在现实与死亡中完成生命的另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人本能的伸展与人欲的扩张,使人们既产生了对“得”的无奈,又感受到“德”的失落。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表明,中国的食品安全已凝成一盘棋局,没有一个人是孤岛。食品安全的自我救赎,既要将“道德进步”的坐标置于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时间轴上,进行个体理性精神的重建,更要面对一个基于“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救赎过程,运用公共理性进行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试析徐訏小说世界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意识是徐訏小说世界的灵魂和思想内核。他始终关注着个体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意义, 并且努力在浪漫传奇与现实人生之间寻找哲学意义上的、沟通生死的桥梁。生命哲学、死亡哲学和宗教救赎是徐訏小说世界蕴涵的生命意识的三个基础, 在此基础上, 徐訏用浪漫传奇故事构筑了充满哲学意味的生命大厦。他对生命的执著而严肃的思考, 在不断趋向完善的理性层面, 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网络为基础构建的虚拟空间,已成为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的生存世界.这种虚拟生存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人类学意义:既是一种最纯粹的审美形式,也能丰富扩展现实自我.但是,当虚拟生存过度压迫现实生存时,虚拟生存形成的自我很可能与现实自我分裂,干扰个体无法逃避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是中国现代最具艺术魅力和艺术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白先勇的创作基于对人心人性、人的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永恒叩问与终极关怀,在历史的沉浮和时间的洪流中,以个体和个体的命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多舛莫测的生命本然与必然;在万树花开的"心灵镜像"中,映现人生的幻变无常和挥之不去的孤独,期冀"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表达出来",疗愈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孤独之哀、情欲之痛和时间之殇,以寻求自我的救赎和对人类永恒困境的突围。  相似文献   

19.
《雷雨》中主人公周朴园的生命历程是宗教性的救赎之路。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宗教精神就是超越现实自我的自由超我,周朴园的情欲就代表着本我,儒家规范代表自我,基督教的博爱与自由代表超我。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传统无力化解与升华恶的欲望,这样个体中内在的情欲没有合适的实现途径。周朴园先是在自我与本我的斗争中痛苦挣扎,再经过乱伦与绝种这种对自我的彻底摧毁,最后进入博爱的宗教境界,获得精神上的新生与自由。周朴园的救赎之路也体现了《雷雨》对具有文化原罪的传统如何拯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必须对孤独做出新的理解并对自我进行不断拯救。美国电影《漂流》在离乡、落难、救赎、还乡的叙事结构中不仅表现出了现代人的生存悲剧,更将现代人与命运的抗争进行了讴歌。通过磨砺使精神升华,唤醒人们对勇气、智慧和奋斗不息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