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雪芹原作《石头记》仅存前八十回,以手抄本流传下来.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并对前八十回做了不少改动,合为百二十回,于一七九一、一七九二年由程伟元先后两次以活版印行,定名为《红楼梦》.一七九二年印本(即程乙本)就成为此后通行的《红楼梦》的底本.因此,如何评价高续四十回,就成为《红楼梦》研究中无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关于《红楼梦》八十回之后故事情节的描述可谓汗牛充栋,但由于都不曾认识到整部小说的结构原理,所以尚无一种完全贴近曹雪芹原意并让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本文是在笔者此前确立的关于《红楼梦》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所作的推演,试图穿越时空的隧道与曹雪芹对话,真正找到《红楼梦》后半部分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论《红楼梦》与佛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红楼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最末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到贾宝玉出家做和尚.都有一个佛学思想问题的影子在背后.看《红楼梦》的人被这部古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住了,不一定会去注意这一事实.但为了更好地评价和研究《红楼梦》,谈谈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全面评价《红楼梦》时,首先应高度肯定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主要的一面;同时也必须看到作者曹雪芹(还有续著作者高鹗)在世界观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期号页码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分专题自动检索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风格差异 初探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试论庄子散义的艺术结构试论《红楼梦》中的把字句称文小而其指大,举类迩尔见义远论梁信新作《赤壁之战》 《红楼梦力后四十回的京腔京味儿 一一兼与“杜芷芳说”商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前五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红楼梦》序曲的前五回,在思想内容、故事情节、全书主线各方面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红楼梦》前五回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红楼梦》全书的内容,因而这种研究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语言风格初探》一文(见《深圳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在今年六月间的哈尔滨国际《红搂梦》研讨会上宣读后,其研究方法与结论获得国内外不少与会学者的好评,并鼓励笔者朝这一方向继续探索。本文即从一些同义词语的表现形态和方言色彩对《红楼梦》语言风格作进一步比较研究,指出后四十回语言较前八十回更富于北京方言色彩即“京腔京味儿”,进而对最近出现的“《红楼梦》续书人为杜芷芳”之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腰斩《红楼梦》、贬低否定后四十回的现象正从红学界通过大众媒体向外扩散。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后四十回对《红楼梦》的普及、广泛流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保全了《红楼梦》,这是一个不能低估的功绩。不能把"脂批"作为评论和否定后四十回的根本依据。也不能用前八十回作尺子,衡量后四十回并贬低和否定后四十回。更不能根据不确定的材料,进行"可能"之类的推理而否定后四十回。一些红学研究正将《红楼梦》非文学作品化,红学研究泛娱乐化、文本解读神秘化,使红学失去应有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8.
为判断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将杨本前八十回的原有回目与现存十二个主要的《红楼梦》版本回目进行比对,重点分析了杨本独有的十回回目。分析结果表明,杨本的回目与其他版本相比表现出不完善的现象,这或可说明杨本前八十回目有《红楼梦》早期文本的痕迹,杨本前八十回回目应属于一个产生于程本之前的、早期抄本《红楼梦》中的回目。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过多种异名。如第一回就列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末又曾出现过称为《金玉缘》的本子。但最通行的是《石头记》和《红楼梦》二名。而其“本名”,则为《石头记》。在甲戌本第一回正文中《石头记》三字旁,脂砚斋即批曰:“本名”;程伟元《红楼梦序》亦称:“《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说《红楼梦》的“本名”是《石头记》,除上引脂批和程序可作重要证据外,还有两条佐证:其一、《红楼梦》第一回所列诸书名,首先出现者为《石头记》;其二,《红楼梦》早期抄本大多称之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后四十回一直是红学界的关注焦点。仔细分析1978到2010年《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研究状况可知,其间出现了两次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之争:即1978到1986年的第一次论争和2006到2010年的第二次论争;围绕着三个核心主题:以作者研究为中心,重点向与此密切相关的后四十回的价值评判与文本研究两大主题延伸。鉴于此,《红楼梦》后四十回后续研究要想取得新的突破,还应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开拓研究视野,并促使研究成果不断转化。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但由于流传下来的只有八十回,因而成为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一直没有真正找到如胡适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中所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各种学派都难以自圆其说。本文提出了《红楼梦》内在隐藏的理性的结构原理,并以此推断曹雪芹的原意就是只写八十回,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都已隐在前八十回之中,通过结构原理可以将其全面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八十回的内在矛盾──兼论曹雪芹的创作危机白盾一、《红楼梦》八十回的矛盾现象在《红楼梦》八十回原著中出现了这样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作为作品结构的中心情节宝黛爱情、钗黛对立的悲剧冲突中,作者写出了钗黛二人在这场爱情角逐中不可共存的严峻局势。黛玉...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常所说的《红楼梦》,一般指的是经高鹗续改过的一百二十回刻本系统的《红楼梦》。它是近两百年来《红楼梦》的通行本,自1791年问世之后即风行海内,各种有关《红楼梦》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曲艺说唱、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都从它脱胎而出。可以说,《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之所以被王国维推为“悲剧中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感染力,是直接有赖于高鹗续改本之功的。在一百二十回的高鹗续改本行世之前,《红楼梦》的基本定稿只有前八十回,称《石头记》,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人中间传播,然而如俞平伯先生所说,“自从乾隆壬子程伟元刻的高鹗本,一百二十回本行世以后,八十回本便极少流传”(俞平伯著《红楼梦辨》第8页)。八十回本的《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稿,其后面的部分一说被“迷失”,一说本来就没有写成;不管怎么样,我们从前八十回原书的伏线和后人的考证、“探佚”,是可以了解后面几十回的大致情况的。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红楼梦》作者、批者的长期研究,指出:《红楼梦》前80回的原始作者是“石头”曹硕,但更主要的伟大作者是曹雪芹,当以曹雪芹为代表;后40回是由高鹗与程伟元共同续补而成的,但高鹗出的力更多,应以高鹗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在《红楼梦》一书中,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情节并不多,前八十回中,甄士隐的正文只在第一回,贾雨材正文出现在前四回中,其后第三十二回、四十八回、七十二回仅是通过他人之口提及,始终没有正面出现。续四十回中,一百零三回甄士隐与贾雨村在急流津渡口相遇.一百二十回,二人归结《红楼梦》。总之,这两个人物始终没有参与进贾府活动的中心,因此作为形象的人物便做了让位,这两个人物在《红楼梦》全书中更多的是作为结构和主题的人物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谢遂联 《南都学坛》2006,26(4):42-45
《红楼梦》中的口误描写构成了一个口误系列,并不是作者偶一为之。《红楼梦》中的十几处口误的描写揭示了人物最深层的心理,作者对人类心灵最为隐秘幽微的部分的揭示达到了让人吃惊的程度。人物口误描写都出自前80回,后40回几乎没有,这也可看作是前80回与后40回的一个显著不同点。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红楼梦评论》)莱辛认为:“悲剧是一首引起怜悯的诗.”(《汉堡剧诗》)如果说整部《红楼梦》是由一首首人物命运悲剧小诗组成的长篇悲剧组诗,那么惜春的悲剧则为其中一首独有特色而又不太为人注意的小诗.它像一朵洁白的茉莉,即便折离枝头,仍馨香沁人,诱人怜惜.惜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红楼梦》第二回)她的出身,比之二小姐迎春、三小姐探春都要高贵,她是和元春一样的正派小姐.可是,她和元春的处境又不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以来,在《红楼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说法,即《红楼梦》第四回是小说的总纲,是正确阅读和理解全书的一把钥匙。有不少著作和论文从这一论点出发,对其他不同的观点,诸如以第一回、第二回或第五回为纲等作了批判,并不加分析地一律提到路线斗争的高度,斥之为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文艺观点。总之,是否以第四回为纲已成了《红楼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主题思想、宝钗和黛玉、《红楼梦》人物阵营的划分与价值判断、《红楼梦》是否“另有本事”、后四十回是续作还是原作以及《红楼梦》创作方法等论争由来已久,所有这些论争各有道理,给人以启发,又各有其局限性。《红楼梦》研究者应立自己的“论”。  相似文献   

20.
裴钰 《社区》2009,(23):39-41
《红楼梦》不仅属于我们中国人.还是属于世界的。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 Davis翻译了《红楼梦》第3回的片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英文节译本。《红楼梦》的国外传播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