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存活于世,面临的困顿很多。人是充满理性和非理性的动物,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如何,二者的界限划分是清晰的吗?何为人的教育与发展?人的生命过程又与自然发生着怎样的关系?本期专题讨论着重围绕以上话题展开。我们认为,理性与非理性远不是那么界限分明,因为它们存在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即存在着走向其反面的可能,它们甚至是可以相互过渡的。理性与非理性仅是两个不同的视角,而非两种不同的存在;通过对当代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与发展思想的研究中呈现出的从解释转向批判的研究取向,以及多元化视角的研究特点,指出了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局限,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紧密结合当前"重返浪漫主义"的学术热点,对浪漫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生命理论进行深入观照,并运用当代生态批评的视角赋予该理论以现代生态内涵。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我们的生命存在进行理论探讨,目的是发现我们存在的意义、价值,破解人生的困顿。  相似文献   

2.
人存活于世,面临的困顿很多。人是充满理性和非理性的动物,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如何,二者的界限划分是清晰的吗?何为人的教育与发展?人的生命过程又与自然发生着怎样的关系?本期专题讨论着重围绕以上话题展开。我们认为,理性与非理性远不是那么界限分明,因为它们存在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即存在着走向其反面的可能,它们甚至是可以相互过渡的。理性与非理性仅是两个不同的视角,而非两种不同的存在;通过对当代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与发展思想的研究中呈现出的从解释转向批判的研究取向,以及多元化视角的研究特点,指出了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局限,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紧密结合当前"重返浪漫主义"的学术热点,对浪漫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生命理论进行深入观照,并运用当代生态批评的视角赋予该理论以现代生态内涵。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我们的生命存在进行理论探讨,目的是发现我们存在的意义、价值,破解人生的困顿。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从总体上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叉的趋势,"大"心理学观的建立不能脱离开对人性本质的理解,一个"本真"的人应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探索非理性因素是心理学探索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前提。从当前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看,认知心理学已从意识论层次对人的非理性因素(无意识)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如内隐观),可以预测,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可以对认识上的非理性(直觉、灵感等)找到其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缺乏全面认识,后现代心理学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过分夸大而导致神秘主义的结局,人文的心理学应在人性论和价值论层次上对人的非理性因素(情、意、欲、信仰等)予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韦伯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统一,是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载体。在此人性论基础上,韦伯诠释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体现在: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人通过价值观念和社会行动影响社会;社会是人存在的“场”,社会通过秩序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自由。文章认为韦伯的观点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 ,稳定压倒一切 ,发展是硬道理。社会稳定和发展要靠人来进行 ,非理性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观条件、主观前提的一个方面。在社会系统内部 ,人的非理性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涨落深深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发展 ,非理性与社会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非理性即人的精神现象中“不是理性”的方面 ,是具有非条理性、非规范性、非逻辑性、非程序性和非秩序性的精神现象。非理性不可能完全被人的理性所控制。当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主要受腐败、贩毒吸毒、道德滑坡、封建迷信、邪教等问题的影响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非理性脱离理性的规范和…  相似文献   

6.
刘静 《学术月刊》2023,(3):35-44+139
生物技术的革命重新定义了“人的生命”,挑战了传统哲学关于人是什么的思考,康德“人是目的”命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尊严理论如何容纳新的伦理身份,证成非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地位成为伦理学面临的新问题。伍德在康德义务论伦理学框架内,通过对人性公式的价值论重构,打破了“人格”和“物”的二元对立,在理性中心主义观念下完成“人是目的”到“物是目的”的拓展论证,最后推出“非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地位”和“动物直接义务论”。但伍德的价值论重构和拓展论证,却以取消“人格化原则”为代价,造成了人性和人格性的分离,弱化了责任者的道德主体地位。其实,在康德那里,“人是目的”是一个“道德命令式”,并不依赖于价值论的基础,自由和尊严首先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价值”和“权利”。我们要坚守人之为人的尊严根基和人的自由本性,坚持一种“责任者”的观点,基于义务的建构论去构建和扩大伦理关切的视界,捍卫“非理性人的尊严”和证成一种“强”的动物间接义务论。  相似文献   

7.
非理性因素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剑民  唐伟 《学术界》2004,(4):175-181
非理性不是“反理性” ,是和理性相对应的人的精神属性 ,是人把握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方式 ,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和主观需要。自科学管理以来 ,理性主义是现代管理中根深蒂固的传统 ;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现代管理并不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随着提高员工生产率的需要和人的因素在组织中的作用的上升 ,非理性因素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彰显。非理性因素在管理决策、管理创新和学习型组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并且这种作用在管理工作及未来发展中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人存活于世,面临的困顿很多。人是充满理性和非理性的动物,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如何,二者的界限划分是清晰的吗?何为人的教育与发展?人的生命过程又与自然发生着怎样的关系?本期专题讨论着重围绕以上话题展开。我们认为,理性与非理性远不是那么界限分明,因为它们存在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即存在着走向其反面的可能,它们甚至是可以相互过渡的。理性与非理性仅是两个不同的视角,而非两种不同的存在;通过对当代西方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人文教育与发展思想的研究中呈现出的从解释转向批判的研究取向,以及多元化视角的研究特点,指出了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局限,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紧密结合当前"重返浪漫主义"的学术热点,对浪漫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生命理论进行深入观照,并运用当代生态批评的视角赋予该理论以现代生态内涵。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我们的生命存在进行理论探讨,目的是发现我们存在的意义、价值,破解人生的困顿。  相似文献   

9.
一、非理性管理的内涵与发展1 非理性管理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与补充管理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 ,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 ,管理就必然涉及人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并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 ,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非条理化、非规范化、非逻辑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社会精神现象。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 ,不存在纯粹的理性因素或纯粹的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彼此交织、彼此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理性起支配、定向和指导作用 ,非理性起动力、激发和诱导作用。非…  相似文献   

10.
一、从以理节欲到以理杀人人是理性非理性的统一。尽管理性非理性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但从伦理道德意义上讲,人对理性非理性概念又有着共同认识,人们共同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就是理性的象征,而人的情感、本能和欲望等则属于人的非理性因素。没有理性,人就会倒退为动物;没有非理性,人的感性生活世界便会陷入严重危机。任何时代的人都要面临如何处理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问题。中国历来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而作为社会文化主流的儒家伦理道德则反映出一种特殊的理性精神,为中国国民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关于人的本质的传统认识受到两方面冲击:一是科学中的还原论,二是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还原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甚至思维都可以从物理,化学规律那里得到说明。非理性主义者则试图从“本能”、“意志”、“无意识”、“情感”等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性。至于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则独辟蹊径,他说:“我们应当用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究竟什么是人?如何来看待构成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伦理、道德属性?本文试图从构成人的这几个层面对人的深层本质进行揭示和阐明。  相似文献   

12.
<正> 人是在世界中存在和发展自己的.但这世界不是自然界,不是跟人对立、抗悖着的世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活动并由这种活动构成着的世界,即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所谓的“生活世界”或马克思所谓的“人的世界”.生活世界首先是人活动的世界,因此首先不是人改造或认识的世界,而是作为人存在场所的世界.活动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当代辩证法必须以人在世界中的“活动”这一人的存在方式作为自己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和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又是它的归宿。因此,人学倡导以“人”的方式研究人、理解人并把握人。在人学的视野中,人是价值的存在,即对社会和自己需要的满足,这是人在自己价值关系中创造性和应然性的展现,是由人本体地位决定的;人所独具的超越性和自我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性,是人之为人的依据。价值的实现和人性的完满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人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一、人是价值的存在:人在价值关系中的本体地位如果不是把人只当作索取价值的主体,也不是把一些人当作另一些人索取价值的客体,而是把人既当…  相似文献   

14.
高家方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I0001-I0004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和谐社会与人性和谐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和谐社会要求人性和谐,人性和谐要求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然而,当前,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方面,都存在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失衡的现象。对此,应增强人的自我意识,以理性为主导,强化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弱化其消极作用,既要消除理性极端化的"理性人"现象,又要消除走向非人的极端非理性现象,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性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人的追问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即“人是什么 ?”和“人是谁 ?” ,前者以理性或非理性的主体对人作出概念规定 ,并由此规定着西方哲学传统对人的理解的基调 ;后者视人之本质为问题而非答案。海德格尔以后一种方式通过“此在”作出对人的追问。在此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理解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前提 ,从此在的双重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此在生存的基本状态等方面对此在进行了诠释。在分析此在对理性与非理性的分歧的超越和此在对主客对立二分的认知图式的拒斥的基础上 ,本文剖析了近代人本主义与现代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的局限 ,揭示了此在的反人本主义意义 ,并提出海德格尔后期对此在的新的认识并未改变其通过此在作出的对人的追问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有关政治和宗教的信条通常有三个令人困惑的特征:系统性的偏见、高度的确定性和信息基础薄弱。理性无知理论只能解释拥有少量信息的情况。本文则提出了"理性的非理性"综合模型,对以上三种程式化事实都可以做出解释。根据理性的非理性理论,非理性——即偏离理性预期——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是一种商品;私人成本越低,购买它的代理人就越多。政治、宗教等信条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特征,即错误对个人的影响几乎不存在,使非理性的个人成本为零。因此在这些领域中,非理性的看法是最显而易见的。对非理性的消费可能是最优的,但是如果非理性的个人和社会成本不同,那么它就不是最佳的,选举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7.
纵观各种思想,对人的解读有三种基本样态:其一是理性主义存在论的解读;其二是非理性主义生成论的解读;其三是实践唯物主义生存论的解读。三种阐释存在着文化相关,前者为正题,次者为反题,后者则为合题。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统一制约着人的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那里,分工是透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视角和方法。"现实的人不是人"这一命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分工条件下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无论是人的愚钝、无知,抑或人的物化、手段化,都与这种分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分工使"现实的人"变成了"片面的人"、"畸形的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现实的人不是人"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体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而且还与人的精神方面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密切相关,如人的商品化、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金钱化、人的尊严的丧失。  相似文献   

19.
武艳娟 《理论界》2008,(2):153-154
余华早期以《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世事如烟》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从人的非理性,现代文明这一理性的脆弱性,人的存在的宿命性、飘忽性、非主体性等方面全方位地思考和拆解了世界是理性的这一神话,在中国文学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深度,系统性地把人的非理性、世界的非理性一面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是余华及其他先锋作家对中国文学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在向人们揭示世界非理性的同时,余华并没有告诉人们如何去看待和应对这种非理性,这暴露出其先锋呼喊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社会转型 ,实质上是由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一次人性解放以及人的非理性复苏的过程。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引发了人的非理性的膨胀。腐败的滋生、蔓延并不全部根源于体制的缺陷和认识的欠缺 ,非理性因素的消极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认为 ,欲望的膨胀、腐败动机的启动、血缘情感的越位、意志的薄弱、群体无意识的制导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坍塌是滋生腐败的非理性根源 ;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腐败和反腐败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