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国传教士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他们追随外国侵略者的步伐,开始了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历程。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既服务于美国的对华政策,又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而变化;他们既为美国夺取在华特权推波助澜,又是美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支特种部队。所以,美国传教士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互相配合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美经贸摩擦中,中国国有企业更多地被诉至美国法院,国有企业是否享有豁免权至关重要。《美国法典》第1603条上的"外国国家"包括外国国有企业,其在美国法院被诉时有权主张国家豁免。依据《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第303条,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中国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适用中国国有企业设立地的中国法来认定。依据美国《联邦民事程序规则》第44.1条,美国联邦法院应将中国法作为外国法予以查明。中国国有企业应特别出庭抗辩美国法院的事项管辖权和对人管辖权,以免美国法院作出缺席判决。虽然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控股的国有企业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但有权依据《外国主权豁免法》在美国法院主张国家豁免。中国国有企业在美国被诉时主张国家豁免并不会导致与国家责任的混同,也不会导致其他国有企业财产被牵连执行。  相似文献   

3.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美国法典》第28章第1782条已经成为外国法院或当事人在美国获取有关证据的一种最有效、最方便的工具。然而,《美国法典》第1782条实施受到许多解释问题的困扰,如可开示性问题、外国或国际司法机构的范围以及地理限制问题等。尽管《美国法典》第1782的条文十分简单,但联邦法院在适用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分歧。研究《美国法典》第1782条也可以得出一些对中国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外国资本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李坤望,佟家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规模目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考察外国资本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而且也是对有关理论的一次很好的检验。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在...  相似文献   

5.
刘利民 《兰州学刊》2004,(4):252-255
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破坏是从侵犯领水主权开始的。在不平等条约签订前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集中表现为挑衅中国领水主权。自 16世纪以来 ,西方海洋国家多从南方海道而渐及于中国 ,他们凭借“船坚炮利” ,横行于中国海区 ,试图挑衅中国的领水主权 ,具体表现为 :(1)不经许可随意派遣兵船长期游弋中国领水区域 ,并任意交战、捕获 ,违反中立法 ;(2 )兵船不遵规定 ,任意强闯广东内河 ;(3)企图逃避中国政府对商船水手的刑事管辖 ;(4 )利用武装商船走私鸦片 ,逃避中国政府的缉私管辖 ;(5 )不经允许 ,擅自探测中国沿海航道。西方海洋国家的这些活动无疑使中国的领水主权受到了威胁。而且随着时间趋近近代 ,这种威胁越来越大。嘉道年间 ,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夕 ,列强挑衅中国领水主权的活动日益增多 ,预示着对中国领水主权大规模侵犯的时代即将到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就是一个标志。自此之后 ,中国领水主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外国制裁包含三种类型:一是外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采取的制裁措施,二是由私主体实施的但可以归因于政府的歧视性限制行为,三是国际组织施加的单边制裁。中国近年来遭遇的外国制裁以美国制裁为主。美国对华制裁在性质上属于单边制裁,制裁措施主要包括旅行禁令、进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等类型,依其效力范围又可分为初级制裁和次级制裁。域外积累的反外国制裁路径主要有事前预防、国际争端解决和国内立法反制等,它们各有优缺点。面对不断加大的外国制裁压力,我国应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系统工程中加快反外国制裁法治体系建设,一方面积极吸收国际经验,丰富反外国制裁路径,合理借鉴事前预防模式,善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反外国制裁立法体系,提高司法反制水平和执法反制效能,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7.
洪仁玕与洋兄弟的恩怨贾熟村洪仁在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不久,即接受洗礼,积极参加活动。这时候,中国的大门已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轰开,清朝政府已被迫同意外国可以在通商口岸传教。美国基督教牧师,田纳酉州森纳县人罗孝全(Roberts)于1844年从香港到了广州...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方日益关注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但部分美国人在这一问题上存在诸多片面认识,如认为"中国贸易只惠己"、"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剥夺了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就业机会"、"中国对外国企业关闭市场"、"人民币汇率导致美中贸易逆差"等。实际上,美对华贸易逆差是由于美国自身的财政政策和消费储蓄习惯、中美两国宏观经济结构的阶段性差异、美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限制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试点现状1992年,以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为标志,我国保险市场开始对外试点开放。1.关于外国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依据“1992上海办法”的规定,外国保险公司必须符合以下准入条件:(1)最少具有30年以上的连续经营历史;(2)在中国设立代表处3年以上(中国人民银行在1995年把这一期限改为2年);(3)在递交申请的前一年该公司的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2.关于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限制。在“复关”(GATT)和后来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政府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发展中…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民族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以前,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民族资本在上海已经开设了一些近代工业企业,有资料可考者为三十七家。从《马关条约》正式允许外国在华设厂以后,上海外资工厂及金融、航运企业年有增设。同时,愈来愈多的洋行大量输进外国的各种商品,收购我国的丝、茶等产品运往外国。因此,我国通商口岸附近地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国内市场逐步扩大。一九○五年因日俄战争关系,中国的面粉、棉布等产品一时畅销;同年,因美国排斥和虐待华工,我国爆发了一次规模壮阔的抵制美货运动,这  相似文献   

11.
1784年3月,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中国成功,宣告了中美两国直接贸易的开始。 由于对华贸易利润颇巨,美国来华船只的数目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美国商人和水手来到中国,和中国商民以及旅居华境的其他外国商民杂居一地。虽然,美国政府自1786年便派有领事驻留中国,但这些领事都是由商人兼任,旅华美人并不将他们看成是官方代表。而且,对于这些领事的权力和地  相似文献   

12.
在九月二十二日联合国大会上,帝国主义者美国代表洛奇忽然以历史学家的面孔出现,侈谈起中美关系史来,说什么美国“对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任何帝国主义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始终是使中国不受外国支配”。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俱在,决不是洛奇之流所能歪曲和抵赖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一百七十多年来的中美关系史吧。一七八四年美国的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开始侵略中国。从一八四四年签订第一个中美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到现在已有一百七十四年的历史。和英国一样,美国也是最早运鸦片到中国来的鸦片贩子。远在鸦片战争前二十年,美国就是贩卖鸦片的主要国家。一八三九年,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在缴获的鸦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美国人之手。一八四○年鸦片战争爆发,美国支持英国侵略中国,并由美海军统领加尼率领一个海军舰队驻在中国海面直接加入战争。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13.
以1978年10月在芜湖举行的“西方哲学讨论会”为起点,外国哲学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段公认的繁荣时期。本文在中国现代文化更新、转型、重塑与再造的大环境下考察研究外国哲学的意义,阐述本学科在中国文化建设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展望本学科的发展前景。要正确认识在中国文化建设大局下学习和研究外国哲学的意义,必须具备跨文化的视野,否则难逃文化保守主义的魔障;外国哲学也要承担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能否深入研究外国哲学也应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繁荣的标志;哲学是人的创造,它最终要为全人类服务,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中国的外国哲学研究也要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邮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鸦片战争前,澳门和广州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葡萄牙和英国为满足邮政通信的需求,在两地非法建立了最早的外国邮局,并使用了最早的外国邮戳。外国邮戳在中国经历了多次变化,它既反映了外国侵略中国邮权政策的转变,又为深入研究清代中外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早在一九二八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居住了十三年。斯诺在中国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一九三六年访问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一个访问“红区”的外国记者。访问结束后,斯诺写了《西行漫记》一书,热情洋溢地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绍了在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斯诺同情我国革命,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怀着崇高的感情,曾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公众外交: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公众外交是指美国政府针对其他国家民众采取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美国的公众外交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对外宣传美国的政策,特别是外交政策,目的在于赢得外国民众对美国的支持;二是使外国民众更好地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实质上是对外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美国公众外交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加洲大学的列文森先生认为: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撞击,代表中国传统思想的最突出的文化遗产,越来越没落……儒学所赖以生长的土壤已经丧失,它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说服力、生命力正在逐渐减退……总之,儒家的文化,在二十世纪初就逐渐被埋葬,到二十世纪中后期自然更无生命力可言(见美国《知识分子》1986年秋季号,杜维明文)。这也许代表了许多外国学者的观点,但在中国人看来,却是门外之谈。  相似文献   

18.
中美官方语言中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国家角色定位和思维定势,如中国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历史的联想思维,而美国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抽象的理论思维.美国在人权问题官方语言的表述上体现出了美国历史上的"美国超越论",是"美国梦"理想主义抽象思维在外交政策上的延伸,也是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国家角色的体现.而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看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反对外国入侵的历史观,也是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负责任大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国家角色的集中体现.卡特总统的著名人权外交演说与中国的人权报告体现了两国在国家角色、思维习惯和地位上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国在2006年制定、2009年修订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规定了对外资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由于对国家安全审查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的缺失,使得这些规定缺乏透明度且影响了其功效的发挥。国务院于201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但中国仍应借鉴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适用的相关规范,使中国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不但有章可循且具操作性,这对于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继续吸引外资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后期 ,外国史学开始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外国传教士和洋务派知识分子 ,到了 70、80年代 ,资产阶级改良派加速了外国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其中 ,从 19世纪末开始 ,日本史学对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启蒙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