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诗的借代     
一 读过题为《学诗随记》和《写诗漫话》两篇短文,获益非浅。但是,两篇文章都把借代和比喻混同起来,则似欠妥。《学诗随记》说:“借代,属修辞格中比喻的一种”。《写诗漫话》说:“比也叫比喻,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是用那一事物来比喻这一事物,但要求在两种事物之间,有内在的某些联系,或形象上的近似……”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在诗经学史上,对于"兴"这一概念,两千多年来的主流阐释是作为一种"诗的表现手法"来看待的。但这种解释并不符合《诗经》中"兴"的文本实际。正确的解读为:"兴"在《诗经》中是一种独特的抒情诗歌体裁。这种体裁的诗歌在现存《诗经》中共有46首之多。在题材类型上,兴体诗分别抒发了喜乐愉悦之情、忧愁感伤之情和思乡怀人之情;在艺术特点上,兴体诗惯于用第一人称直抒忧乐思念之情怀,重点使用借代、借喻、象征以及反复、应和的修辞手法,并在内部章节和语言运用上呈"连珠"型结构特征,从而使它与《诗经》中另外五种体裁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区别和对照。  相似文献   

3.
《左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就其语言运用来说,《左传》以其简洁明快、生动形象、精辟透彻的外交辞令而著称,其自然巧妙的修辞方式独具一格。从外交辞令入手,分析外交辞令中涉及的委婉、比喻、引用、避讳、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4.
英语辞格借代(metonymy)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其类别多,功能丰富,非同一般辞格,很值得探讨。本文首先探讨借代的定义,并将借代与比喻加以区别,尔后根据所涉及的借体与本体的具体相关的关系,对借代辞格分类予以讨论,最后简论借代的效用,以便提高我们对英语借代辞格的理解。欣赏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出自《庄子》的成语多达350多个,它们在《庄子》一书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修辞作用。论文收集了《中国成语大辞典》、《汉语成语大辞典》以及《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出自《庄子》的成语,并对其修辞特点进行分析。考察发现,出自《庄子》的成语具有比喻性强、讽喻多、夸张、对偶对举以及借代等特点,这与《庄子》一书的风格是一致的。并且众多成语修辞并非独立运用,通常是两种以上的修辞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诗经》读札(四)陈柏华《召南·鹊巢》为新婚礼赞之诗。诗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兴中兼比,自《传》、《笺》以来皆以鹊巢鸠居况女居男至。然今人有以为“鸠不会作巢,常侵占鹊巢而居之。诗以鸠侵占鹊巢比喻新夫人夺去原配夫人的宫室”(见高亨《诗经令注》).此...  相似文献   

7.
论象喻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果中 《云梦学刊》2001,22(6):65-67
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象喻批评是通过以形象作比喻的方式实现自我鉴赏的文学批评样式,与“比兴”、“比喻”有着共同的发生机制和质的相似性。象喻批评启端肇绪于《诗经》、《周易》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重要批评方法,至晚唐进入一种审美意境。宋代以降,佛教渗透,象喻批评禅化。  相似文献   

8.
元代《诗经》学的特征及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险峰  崔志博 《河北学刊》2008,28(2):123-127
元代《诗经》学侧重朱子之学,崇尚"朱传"成风,除马端临、李公凯等少数几位《诗》家外,其他《诗》家的著述几乎全部是围绕《诗集传》而作。元代《诗经》学几乎成了朱熹《诗集传》的一家之学。元代《诗》家继承了宋代《诗经》学的求实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在音释、训诂、诗旨、诗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诗集传》都有很大的阐扬发挥,但较之宋人,怀疑精神已经大大减弱,观念略显保守。元代《诗经》学处于《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之间,一方面它继承了《诗经》宋学的求实考据之风;另一方面,元代《诗经》学影响了明代《诗经》学的发展走向,对清代《诗经》学也有一定的间接影响。元代《诗经》学,是连接《诗经》宋学和《诗经》清学的纽带,它在《诗经》研究和《诗经》学的延续上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率很高的辞格。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大量地使用了比喻,三百篇中各种比喻要以百计。而且它的使用范围也很广,《文心雕龙》上说它:“或喻于声,或喻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因而历来的修辞书籍,都把比喻放在显要的位置上。比喻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类化作用”的基础上,是利用旧经验引起新经验,以浅显说明深奥,以具体说明抽象,以熟悉说明生疏,使人在恍然大悟中惊佩作者设喻之精妙,从而产生满足与信服的快感。正因为如此,在人们长期的思想交流过程中,它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借代,是一种修辞格,指“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某事物密切相关的名称来称呼它”.借代辞格运用于造词,即借代造词法,指借用相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固定在词中.例如:(1)仓促骨肉情,能不怀辛苦?(曹植《赠白马王彪》)(2)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柳宗元《闻黄鹂诗》)(1)中用“骨肉”代“至亲”.(2)用“桑梓”代“故乡”“乡里”,语出《诗经·小雅·小弁》:“唯桑与梓,必恭敬上.”朱熹《诗集传》解释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大量存在,即一个概念本来有确定的词语来表示,而有人却使用另外与之有联系的词语表示这个概念,并且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承认和运用,从而形成借代义,对于这种借代造词,以前很少专门论及,有的只从修辞角度来研究,也是略而不具.本文拟就借代造词的种类和特征、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在语言发展上的作用做一初步探讨.§1.借代造词法的种类和特征1.1种类1.1.1以人的形貌或其他特征代指某种人.如:如仆者,亦岂须眉而巾帼者哉?(沈起凤《谐铎·巾帼幕宾》)“须”是胡须,男子才有胡须,故用“须眉”借指男子.“巾”和“帼”都是古代妇女戴在头上的饰物,故用来代指妇女.旧时用形貌或饰物特征代指女子的还有:粉黛、蛾眉、红颜、指粉、裙  相似文献   

11.
叶文举 《船山学刊》2023,(1):118-128
张栻除了在《论语解》中对《诗经》进行了整体观照外,还对《诗经》的多篇诗篇做过个案研究。张栻以二《南》为本,以政教为中心,注重对《诗经》治国理政思想的探究。作为理学家,张栻的《诗经》研究具有“六经注我”的色彩,部分解读《诗经》的文字已经变成了他演绎自己理学思想的载体。张栻也着力于《诗经》艺术性的分析,在他的《诗经》研究中并没有表现出以文害道的观念,他对《诗经》情感传达的体悟、对赋比兴及其他艺术手法的揣摩,都反映了其较高的文学品鉴力。张栻的《诗经》研究尊《序》较多,保守性较强,再加上没有留下研究《诗经》的独立专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振龙 《齐鲁学刊》2015,(2):113-118
曹操和曹丕对《诗经》的接受,最直接的就是表现在他们的作品对《诗经》的引用上。曹操、曹丕对《诗经》的引用,既有对前代文人引用《诗经》传统的继承,又有发展。就他们引用《诗经》的总体情况、方式、目的和特征而言,有同有异。这反映出他们不仅对《诗经》的接受有相同的一面,而且彰显出他们对《诗经》接受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汉诗推崇《诗经》,常用《诗经》的语言和表达形式进行创作,主要表现为对《诗经》中的诗题、诗句、诗词、意象的引用和化用。日本汉诗引用《诗经》形式的多样性显现出,日本汉诗对《诗经》从刻意模拟、融会创新逐渐到适合日本文化审美需要的不断探索。日本汉诗引用《诗经》时不仅重视继承《诗经》所蕴含的文学灵性,而且在内在精神上与"温柔敦厚"的诗教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显现出对《诗经》政治教化功能的继承。这种学中有创的引用《诗经》的方式使得日本汉诗修辞优雅、婉转含蓄,丰富了日本汉诗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其表现力和文化内涵,彰显了《诗经》在日本的文化影响力,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延俊 《殷都学刊》2011,32(1):114-116
《文学书官话》问世于1869年,比《马氏文通》早出30年,是我国最早一部用白话文编写的现代汉语官话研究著作,对我国白话文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创立了现代汉语教材编写的范式,提出了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反语等修辞格理论,根据汉语特点将现代官话词类划分为十五种,开展了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奠定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甚至影响到了国外的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15.
章次问题与《诗经》叙事艺术密切相关,是《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安大简《诗经·殷其雷》篇的章次与传世本有异,为这一课题提供了讨论契机。综合语词训诂及《诗经》文本考校,可知简本的章次更加合理。安大简《殷其雷》篇的章次可称为《诗经》章次的“处—息”类型。这一章次类型在《诗经》其他篇目中普遍存在,是《诗经》特定叙事逻辑及思想原则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古史辨”在从事《诗经》研究时 ,首先预设了《诗经》是文学的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汉代《诗经》学的批判。在反驳汉代《诗经》学时 ,“古史辨”提出了历史与伦理的分野。他们认为 ,汉代《诗经》学把《诗经》当“经”而不是诗 ,乃因于汉儒的伦理观念所致 ,而“古史辨”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正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因此伦理观念可以被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这一看法与“古史辨”的历史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密切相联 ,并为反思“古史辨”《诗经》学的理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早自商朝开始,中国古典文化即已对韩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文学源头——《诗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经》开始传入韩国,韩国文人从此对《诗经》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为模式创作本国诗歌。受《诗经》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也沿袭了《诗经》的创作风格,在形式、内容及诗言志等方面与《诗经》有许多相似之处。韩国古代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丰富了韩国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文本载体对《诗经》学影响很大。据载体的不同,《诗经》学可划分为各具特点的四个阶段。一、前造纸术阶段。《诗经》的传播接受以口耳相传为主,《诗经》文本文字歧异很多,《诗经》学著作大都非常简短。二、纸张书写传抄阶段。《诗经》学著作增多、内容丰富,《诗经》学“师法”、“家法”渐泯,出现文学鉴赏《诗经》的现象。三、印刷术阶段。颁行了统一标准的《诗经》学读本,《诗经》学著作大量涌现与刊印,出现了辑佚书及《诗经》善本。四、电子载体阶段。查询、检索《诗经》学信息、文献空前便利,电子载体为《诗经》学的发展带来极大机遇。  相似文献   

19.
孙雪霞 《阴山学刊》2008,21(4):52-55
《诗经》是先民的歌唱,其本真的天性原与庄子崇尚自然相契合。庄子时代,儒家学派重视《诗经》,但赋予其过多社会、政治的功用,《诗经》的原生态一定程度遭受破坏。《诗经》在《庄子》中出现频率不高,是庄子独创精神的具体反映。庄子抨击《诗经》,实际上是抨击儒家解诗传统;庄子反恩《诗经》,实际上是反思如何在喧嚣的尘世间保存本真的天性。  相似文献   

20.
《诗经》复合词构词方式浅析佟涤非摘要现代汉语复合词和《诗经》复合词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诗经》中的构词方式,被现代汉语全部继承下来。《诗经》中能产的构词方式,如联合式、偏正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能产的。《诗经》中非能产的构词方式,如动宾式,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