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07年,已有人说是"曹乃谦"年,话是说早了点儿.半年下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也没卖得如火如荼,曹乃谦既没红成"曹中天"也没紫作"曹丹",但是曹乃谦和他的作品确实稳稳地走成阅读的一个热点."而如今不能不读曹的作品了,作为一个至少是名义上的文人,再不读他,就太不尊重现实,太没有责任感了"①.瞧这话说的,有点托大,也挺实在,该指出的,曹乃谦是被外面的"世界"发现,端给我们,成了我们的"现实"与"责任".此前曹乃谦的被忽视,写了二十年,连一本集子也出不了,寂寂无名,我们倒真是有责任.  相似文献   

2.
三年前,我与黎毅先生还是一面之交。当时我读了他刚出版的《黎毅短篇小说集》,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写了一篇评文——《窥到下层人物心灵的作品》。不久,收到黎毅先生给我来信。信中充满着幽默感,说“我不自量力‘倾囊投资’出了这本集子,今天读了尊作,本钱已经‘收回’,而有盈余。”他还自谦形容自己,“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听话的人可能不知所云。”故此,他建议往后要以书信“作笔谈”。即“心内有话,慢慢想,慢慢写。”谁知自那以后,我们的信件往返不断,成了“心灵之交”。每读他的信,总觉得像读他的作品那样“过痛”,窥到他…  相似文献   

3.
谁能挡得住『润物细无声』的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特大走私案中被判处死刑的福建省公安厅原副厅长兼福州市公安局长庄如顺说过一句很实在的话:“我觉得我经得起那种赤裸裸的权钱交易。用不恰当的一句杜甫的诗叫润物细无声,这种我过不了。”庄如顺毕业于名牌大学中文系,即使在监狱接受采访也是一口的文采,但他却倒在了小学没毕业、被认为没文化品位的赖昌星的糖衣炮弹之下,成了一条“上了钩”的死鱼。 与庄如顺相类似的也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厦门原副市长赵克明,开始鄙视赖昌星送钱的贿赂方式,认为太低俗,但最后还是被赖昌星的“肉弹”击中。他面对记者的采访坦然说:“他只是没…  相似文献   

4.
余华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九八七年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吃惊于主人公青春初旅,竟对世界作如此无奈感受,也吃惊于作者奇异怪诞的感知生活的方式,由此便牢牢记住一个未曾听说过的名字:余华。此后我几乎读遍余华公开发表的短中长篇小说,但对作家本人,却说不出个子丑贸卯,很长时间里甚至连他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今日文坛,“炒”是一种时髦,或“炒”作品,或“炒”作家,更有取终南捷径者,先将人“炒”得红红紫紫,夹风裹雨,再去张罗作品,美其名:包装。待到揭开盖头,读者所得,仅空“棱”一只,“珠”是想还也还不出的。余华不要“包装”,他把自己包…  相似文献   

5.
译文也是一种“文”。读者读作品,或者作家读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都是当作中文来读。越是好的译文越是这样。读巴金译的屠格涅夫.读傅雷译的巴尔扎克,读者就以为屠格涅夫和巴尔扎克就是那么写的。除非这读者是该书的编辑者或校阅者,他对照着外文读.必须品味外文和中文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对于嵇康,有一些人,或者对他的作品置之不顾,而大谈其“刚强使性”;或者把他的作品中的一些消极遗世的东西,也说成是什么“高远纯洁”;总之,无原则地抬高了嵇康。这种作法,当然是片面的、错误的,是应该抛弃的。但是,北大“中国文学史”说嵇康对现实的态度很冷漠,说他没有什么成就(上册144页),马圣贵、姚国华二同志说他是一个忠于腐朽的曹魏统治的人物(“也谈如何评价嵇康”,1959年4月17日“文汇报”),从而大大地贬低了嵇康,我觉得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如何给嵇康一个准确的、应有的评价,看来,还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这里,我想谈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错误与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正是在流浪公演的过程中,田汉认识到民众在阶级斗争年代的现实需要和观剧期待,转而冷静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创作配合现实斗争的话剧作品。从首期公演的“民众之声不能不听”,到第二期公演的“我们的叙事诗时代要来了”,再到第三期公演“自觉我们对于时代的使命”,田汉每次呼喊的背后都是对民众需要和时代形势的考量。他的浪漫诗性也终究在理性现实面前得以纠偏,其剧作现实主义特征的强化促使他更加靠近民众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首先是一个伟大战士。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小说艺术风格的特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人民强烈的爱和对敌人强烈的憎,是鲁迅的人格,也是他的文格,即他的文艺作品总的风格。这在小说创作里,主要体现为“忧愤深广”,凝结成一种沉郁的风格。杜甫曾以“沉郁顿挫”四个字来概括他自己诗歌创作的风格。现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风格的内涵,委实有很大的比重出入于沉郁顿挫之中。”这是由于我们民族屡遭忧患的苦难现实,以及有才能、有抱负的作家却穷愁潦倒,同被压迫人民比较接近的状况所决定的。鲁迅继承了我国古典文学的这一风格,并在新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上有新的发展。用“沉郁”或“沉郁顿挫”虽然概括不了鲁迅的全部风格,但却可以概括他艺术风格中的一个主要特征。沉郁,不是沉闷郁结。沉,是深沉,沉实;郁,是蕴积,含蓄。由于蕴积深厚,发而为文,故深沉有力,“志隐而味深”。鲁迅自评他的《狂人日记》为“忧愤深广”,其实何止这一篇,他的大多数小说都是这样。他为我们民族而忱,为我们的人民而忧,为人民的沉迷不悟而愤,更为中外反动派的残酷统治而愤。这忧愤又何其深沉,深广。他不仅目睹现实,而且远瞩历史。他的作品不限于一人一事,而概括了极  相似文献   

9.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10.
李旭先生说他研究唐宋词只是“业余棋手” ,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唐宋词研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新著《唐宋词研究》 (延边大学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即使不看正文内容 ,而只读一下书后所附基本完备的“读词书目” ,也可知著者是花费了相当的工夫。再看其上卷所选 1 6家作品细读以及各家小传的撰写 ,特别是“读词理念”对各家词特色的揭示 ,也绝对是对词学深有研究的人才能完成的。首先是著者对作品的细读工夫就不能不让专研词学的人深表钦佩。搞古典文学研究的人特别注重实证。注重实证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学科传统 …  相似文献   

11.
朱熹研究的新创获———读《朱熹文学思想论》□凌佐义朱熹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颇丰,有可观者。他也是一个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文学观念都具有独特的品性。然而,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们基本上以“卫道士”目之,对他持贬...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作品的悲剧意识及其有限消解丁光清,孟修祥柳宗元作品的悲剧意识源于他的现实人生悲剧。自“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从政治中心贬入南荒僻州。《新唐书》本传说他在那里“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因而,他被贬南荒以后所有诗文创作是我们认识柳宗元...  相似文献   

13.
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后遗言是“忘掉我”,他真诚地希望他和他所攻击的时弊同时灭亡。但人们一直都无法忘掉他,特别是近二十年鲁迅一再成为争论的对象,近年来有些人对鲁迅毫不留情地全面否定,在学术界形成了“倒鲁”与“护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很清楚这些质疑的声音并不是单纯的文学现象,而是当今中国的某种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尤其是在鲁迅研究领域的反映。很多年轻人把鲁迅的作品当成另一个时代的东西,读不懂也无心读懂它,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拒绝和否定。但无论怎样否定,鲁迅总是被提及、被争论,这又恰恰证明了他的…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后,她找到了赖雅,一个美国剧作家。张爱玲的美国婚姻,从本质上讲,已经不是要寻找一种“爱”,而是要寻找一个“家”。在与赖雅结婚十二年里,张爱玲生活比较安定,但发表作品却不多。“弃女”“原型”导致了张爱玲对“根”的回溯和对“家园”的寻找,“恋父情结”阴影笼罩了她的两次婚姻。张爱玲的更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太“重情”,其小说创作展示了睿智而诗意般的女性世界,但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却总是活在旧式的古典时代  相似文献   

15.
曹操以命世之才,膺怀慷慨,雅尚诗章。他的作品阐发了对于当代历史的独特理解,表现出对于现实政治冷静的理性审视和深辟的历史评断。因此,他的“悯时伤乱”远远超出同时代诗人,具有深广的悲剧意蕴。这种面向现实,以理想、事业为内核的英雄主义同样也渗透在他以“年命忧叹”,“神仙幻境”为内容的诗篇中,学术界历来对这类作品颇多訾议,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曹操在政治上是拨乱世的豪杰,文学上也是反传统的英雄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一个政治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反映了他在这急剧转变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而且随着他思想发展的逐步提高,对于这一时代的反映也就更加深入。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最大的转折点,杜甫的中年正跨在安史之乱前后这个转折点上,他的作品才成了划时代的诗篇。可是处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的诗才被称为“诗史”?这是和他的生活与思想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年时期”,是指他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太独特了,独特得超出了时代的理解框架。大半个世纪以来,对王国维一直存在着误读。读一读这些误读,是颇有意味的。对王国维的误读较多,大的方面有两个,两种读法完全不同。一种把他读为封建遗老,一种把他读为启蒙先驱。让我们先看第一种误读。曾把王国维与鲁迅相提并论的郭沫若对王国维至为钦佩,但他同时认为在思想上王国维“中止在了一个阶段上”,王国维任清宫南书房行走,是“俨然以清室遗臣自居”。尽管郭沫若认为是朋友害了王国维,“一层层封建的网便把王封锁了”,但无论如何,郭沫若认为,王国维在思想上毕竟是一位“遗臣”。①著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创作个性是十分鲜明而强烈的。我们每次读老舍的作品,不论是哪个时期的作品,也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我们总会感到他的作品中有一股特殊的味道。什么味道呢?我认为起码有这么三味:苦味、京味和趣味。把这“三味”归为一味,就  相似文献   

19.
先来读一个病句: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天空中响起的惊雷也被淹没了。“病”在哪里呢?就是成语“振聋发聩”用错了,以为“万余名观众的掌声”太热烈太响亮了,用“振聋发聩”形容很合适,其实不然。我们再来读读《永生的眼睛》里的句子“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比较一下,“父亲”的“话语”不会那么响亮。  相似文献   

20.
儿子8岁,读四年级,成绩过得去,就是作文让人操心,听说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坐到桌前抓耳挠腮半天也难挤出百字。看他那可怜兮兮的惨样我们揪心,可是作文本上老师批的红字更让我们肝火呼呼往上窜。 没少给他讲写文章的道理,也没少给他买《小学生作文选》之类的书,可他提不起兴趣,却喜欢翻《上下五千年》、《春秋战国故事》和《十万个为什么》之类。 总不能象个拉磨的驴一天到晚牵住他转吧,便无奈地搞了个“承包责任制”: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